我家的“洋”物件

点击上方“窗外的白杨”关注我们,一起分享精彩人生~

我家的“洋”物件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许多“洋”物件,几乎所有的用品前面都被冠以“洋”字:洋锅、洋盆、洋碗、洋桶……令我惊讶的是,有些竟然食物也被冠以“洋”字,其中我吃的最多的是“洋芋”,“洋丝瓜”……

这些“洋”名字的来由,没有人深究;但是,我一直有一个自己笃定的答案,那就是这些东西在当时应该是舶来品。

说句实在话,那些被冠以“洋”字的东西,真的很耐吃和耐用。就拿洋芋来说吧,洋芋的科学名称是马铃薯,可在那会儿,我的小脑瓜里根本没有“马铃薯”这个概念,只认洋芋。

那个时候,洋芋可是无数人家的主打菜肴,什么煮洋芋、煎洋芋、炸洋芋粑粑、炒洋芋……洋芋在母亲那魔幻味儿十足的手中,往往被做成了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这些用洋芋做的美食中,我最喜欢吃的是炸洋芋粑粑。把田里挖回来的洋芋洗干净,放进洋锅里煮半小时左右,拿出来剥皮,再用洗净的双手使劲捏,捏成洋芋泥,最后把洋芋泥放到手心捏成团,放入热油锅里炸,不一会儿,便有一股香味钻进鼻孔,唤醒我和弟弟的哈喇子。

出锅后的洋芋粑粑金黄金黄的,这个时候我们都是“下五爪”(方言,即“用手直接抓”的意思),三两下盘子就见了底,可我和弟弟还咂巴着小嘴里。

洋丝瓜则是另一种带“洋”字的食材。那个时候,我家的大门外有一大蓬洋丝瓜 母亲总是在米已下锅以后,才会去摘洋丝瓜。摘回来的洋丝瓜被母亲用刀一划两半,放到甑子底下煮,当甑子里的米饭熟透,洋丝瓜也煮熟了。往往是没有等洋丝瓜凉透,我和弟弟就迫不及待地把它们往嘴里送,即使被烫到也全然不顾。

洋丝瓜还可以切成丝儿,炒吃,那味儿,香香甜甜的,惹人馋。

那会儿,饭桌上盛菜的多数也是“洋”物件。什么洋钵头(方言,即大碗)、洋盆……

记得有一个洋盆,直到现在,母亲还在用。曾听爷爷说起过这洋盆的来历:那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没收了地主富农家的物品,分到贫下中农户的手中。当时,爷爷是队长,绝大多数好的物品都分给了别人,自己家则留下了这个洋盆。洋盆拿回家以后 还曾遭到奶奶的数落,责备爷爷咋不拿点好的东西回家,可爷爷并未理会。那个别人家的洋盆,就这样到了我家的饭桌上,一直到现在。

洋物件,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终有一天会消失在光阴的长河里,但是它们带给我们的温暖将用永存心底。

作者简介

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执教于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系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第五季微刊”签约作者,自媒体“茶乡漫话”创办人及总编。曾在《语文周报》《髙黎贡》《保山日报》和《千年茶乡》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在多家网媒发表作品200余篇,其中散文《刺竹山情缘》被选编进《放歌昌宁》一书,《火塘烟锅小罐茶》和《行走在茶叶的馨香里》被选编进《五彩昌宁》丛书,多次参加征文比赛并获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   国  合  伙  人

策划、排版:白杨

编辑、审稿:寻羽

设计、精典:叶青

校对、终审:了凡

推广、创意:笨笨

总监、顾问:九日

图来自网络,文为原创,欢迎关注[窗外的白杨]原创文学平台,给你的精彩人生留印,联系方式QQ:76525508,来稿请投信箱76525508@qq.com,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确保稿件为原创首发,随稿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确定用稿后请加微信号76525508,便于领取稿费,稿费为全部赞赏百分之八十,十天后发放(后台需要发文一周后才能到帐)!优质稿件,将在“今日头条”上推送!

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

苹果手机赞赏区

长按二维码留言,赞赏转账给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