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笔记:中德大厦外面的雨
梁东方
一个北方人的经验里,被雨拦在外面,走不得,动不得,只好耐心看雨的经历,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一定数得过来。而在南方,这应该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在汽车时代没有到来之前,尤其多。只是汽车普及以后,让人们风雨无阻,反而少了这样可以暂时停下来,停下来看雨的经验;即便偶尔有,大约也不大会看雨,而是看手机了。
我在南方只几天,就赶上了这样的雨。因为实在难得,我几乎没有做任何自我说服工作就很自然地放下了手机,好好地看了一个多小时的雨。这一个多小时,是我很难忘记的观雨体验,是我南方之行计划之外的收获。
我当时正坐在中德大厦的前厅大堂里,看着窗外对自己来说有益无害的雨,好像怎么也看不够一样地看着。这是占据着江河湖海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的太仓,给我这匆匆过客展示出来的一幅壮丽而持久的天地画卷,无论前面有什么事,后面还有什么事,都可以放下,全身心地观看了。
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仿佛永无止境。让人禁不住怀疑,何以会有这么多水,怎么下也下不完。所谓正循环或者叫做良性循环,就是太仓这样,越是大气环境好就越是云雨正常而降水频繁;相反,如果环境破坏殆尽,河流干涸地下水漏斗、沙漠化严重,即如我所从来之的河北,那降水也势必越来越少,少到了鲜有看雨的机会……
一条条雨线从天而降,落到台阶上,落到络绎不绝地来送餐的快递小哥鲜艳的头盔上,落到站在雨檐下走来走去的保安的脚边,落到搬家公司的工人好像对雨已经无感了的后背上。
太仓已经有了一处德国中心,以德国企业和办事处为主的写字楼与服务设施集中地。这是第二座写字楼广场,寻租还在进行,可见有入住者搬来。楼宇中间的德国花园广场很有异域的日耳曼味道,包括餐厅楼上的露天平台上一圈圈桌椅边那些平常呈收束状态的遮阳伞,和服务员穿的长及脚面的兜兜,都像是直接从德国搬来的。只是广场上种下的大树不是法桐而是香樟,香樟与法桐居然是很像的,比法桐的叶子小但是有法桐没有的香味……
现在,所有的樟树都在雨中。它们小叶杨一样油亮干净的叶子,比杨树强壮得多的树身都沐浴在它们习惯的雨水中。这一点可以从樟树的树形在雨中显示出的优势中看出来,其团状的树冠在风雨中是最稳定的,从各个方向都可以承受风的吹拂和雨的锻打。
竹子貌似最不能承受风的袭击,但它随风随雨的摇摆,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适应。最有趣的是那些草和花,凭空想象的话,仅仅靠着一点点柔软的经脉支撑着在虚空的存在,应该承受不住这样持续的雨滴。可是它们在雨水中却总是显得愈发精神,愈发有生机。
雨中的风和雾都很大,水汽充分地区的雨才会有这样的特征,没有北方的雨中那种每一寸土地都在饱吸天降甘霖的饥渴,有的只是充裕和丰盈。在这片开阔而湿润的土地上,德国人敏锐地发现了好空气之外的勤奋与敬业。他们选择这里建厂设店所考虑的,包括距离上海很近、地价房租却便宜等等诸多元素中,对于环境与人的普遍认同会是一个很大的缘由。而一旦德企和德国人的数量达到一定聚集程度以后,就又会对本地的文化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使太仓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德国文化色彩。
曾经在沙溪古镇的街头意外地发现一对德国父子开的面包店,出售德国面包和香肠。所有设备和原料加工方式以及制作过程都是按照德国的标准来进行的,味道果然很正宗……这种以商业目的为初衷的、事实上的文化的交流,将使太仓未来发展之路上的色泽更其丰富和多姿多彩。人类在进入新时代以后的交流方式更多的还是以商业往来的格式进行的,这其中固然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很多棘手的事情,但是以经济为龙头的交往的事实,总归是比隔得远远地互相警惕着要更少些危险、更多些和平。
雨小了很多,尽管还没有完全停下来,但是我已经毅然地走了出去。能在这从未抵达过的地方来一次雨中行,在微微的小雨里去看天、看地、看那新洗过的满眼绿色和杜鹃花红,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