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柳青的皇甫(4)

因为背风向阳临河,神禾塬下的皇甫,在深冬季节里,也是一片温暖。街头巷尾一点都不鲜见的竹丛之外,滈河桥头甚至有一棵大大的棕榈树。梁生宝当年领着合作组的人上终南山砍柴,砍回来的很多就是竹子。竹子一向被北方人认为是南方的代表性植被,其实种植纬度现在早已经深入到了北方的北方,其耐寒的品质比大多数北方的本土植被都要强大。不过,它丛生的阔叶的碧绿的挺直的姿态,总还是被人习惯性地看做是南方的迁徙者,是南方的代表。不过,在皇甫,显然这种植被生态是自古而然至于今的,不是后人移栽的效果;至少从《创业史》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算起,时间过去了六七十年,山水未变,气候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皇甫村所在的秦岭北麓,也还是有秦岭之中甚至秦岭之南的某些南方意象。这样的南方意象使皇甫与陕北区别开,而带着某种柔和温润的滋味。

冬至前后的日子里,临近正午的皇甫村还完全沐浴在这样温和明亮的气氛里,沐浴在文学的阳光照耀着的平静与祥和之中。村子中间从塬上倾斜着下了大坡过来的公路,很自然地成了主街。主街上有一天几趟的公交车通往长安地铁站,主街上还有各种开着高音喇叭的车辆慢慢驶过,不是卖什么的,就是买什么的。现在就有一辆小货车,拉着满满一车红红的辣椒,不断重复着:“收辣子!收辣子”,一点点地爬上坡去。除了竹子,辣椒也是皇甫这一带的一个重要物象。不论穷富,不论家庭状态如何,吃饭要有辣子,这已经近乎天经地义。

收辣子的货车经过村委会门口。村委会也是民居的格式,有二层的门脸,二层上竖着写着三个大字:皇甫村。不过只有门的格式而没有门,这是公共建筑的一种特征,意思是谁都可以进来。直冲着门的位置,就可以看见一个在整个中国都千篇一律的主席台兼舞台。不过,这水泥的台口和当年柳青在皇甫的时候的村委会的样子肯定是不同的。

距离现在的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有一片巨大的灰砖老房子,很高大,也很破旧。那应该是接近柳青时代的建筑,柳青将自己的稿费拿出来给王曲公社建立的卫生院和机械厂,大致上就应该是那种样子吧。

村委会对面,是村子里几乎唯一的一家小饭馆。小饭馆在这个时间段里,开始热闹起来。有两三拨人吃饭,就算是热闹了。皇甫和别的村庄一样,除了驻军算是一点点外来人口外,村子里已经主要是老人孩子。在这中午的时候跑到饭馆里就餐的,一般都是家里有施工的事情、请人帮忙的事情,或者像我们一样偶尔经过的路人。

老板的扯面驾轻就熟,肉夹馍的肉也是现成的。不过烧饼都是现打的,又热又酥,给的肉量也是整个此次陕西之旅不论是在西安在蓝田在白鹿原在韩城都无法企及的。让人感觉,他制作出来的肉夹馍才是最正宗的铜川肉夹馍,尽管几乎任何地方的每一家店都打着铜川肉夹馍的牌子。

《创业史》中的乡亲们吃饭,基本上都是端着碗圪蹴在家门口的墙根下、坐在门槛上的样子。对于饭馆,那是非常罕有的描绘。下面一段中有一点点只言片语的刻画:

“阴历十一月二十三,黄堡镇逢集。街上的庄稼人特别拥挤:有送余粮的,有到银行营业所存款的,有拿卖余粮的钱买东西的,有领着闺女在集上和对象第一次见面的,有“恋爱”已经成功到镇上来照相的……街道是庄稼人的海,几家饭馆里传出嚎叫的猜拳声,那是富农们在用野蛮的呐喊,发泄他们窝在心里头的郁闷!”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569—570页)

可巧的是,柳青描写的这个时间,基本上是比现在这冬至节令再稍微靠后些的时候;气候和寒凉状态大致是一样的情形。那时候村子里是没有饭馆的,只有镇上才有。柳青写的饭馆里就餐的人,是富农,而且是在行酒令或者是劝酒或者撒酒疯,是在发泄郁闷。柳青表达的是对那种特定人群的阶级厌恶,不过其中还隐含另一层意思:一般农民是进不了饭馆的。

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饭馆里也无非就是扯面和肉夹馍;即便是喝酒,也是那种辣子多蔬菜少的情形。但是进了饭馆,就需要花钱;可农民是没有钱的。没有钱的人看见有钱的人进饭馆吃现成的,就会自然地形成阶级义愤。

柳青的理想应该是让普通的农民,让所有的人,都能进得起饭馆。现在,这个理想其实是基本上实现了。尽管在家门口一般还是愿意回家吃饭,不过这大多是从方便和卫生的角度考量的,最多就是能省就省的习惯使然,不去饭馆吃饭而已。皇甫村的人到了别的地方,成了外人,也一样会进饭馆吃饭,不管那饭馆是大是小。柳青地下有知,应该含笑于九泉了。

我们坐在这唯一的小饭馆外面的桌子边,一边看过往的车辆行人,一边吃。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只狗开始默默地蹲在地上守着。分给它一些肉夹馍,它便默默地吃了,然后又默默地守着。这一定是它的日常习惯行为,这个时间这个位置上一定会有些饭吃的。

一顿饭吃完,皇甫村中午的热闹,很快就归于沉寂了。在柳青和梁生宝们的目标已经实现了的今天,生活仿佛依然如常。但是,想一想,让所有的人脱离开温饱之虞,都能过上属于人的正常生活,这是自古而今,包括距现在最近的柳青在内的多少仁人志士的理想之境!

皇甫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成为一个永远的标志。柳青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予人以启示:当文学作为具体的自然地理和特定的人生社会的表达的时候,才真正可能永恒。

(0)

相关推荐

  • 《柳青》:在生活的大学校里千锤百炼

    龚金平 电影<柳青>乃根据柳青女儿刘可风所著<柳青传>改编,这意味着创作者能够掌握传主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也容易受到视角上的限制.因为,女儿会对父亲持仰视的角度,写作的初衷 ...

  • 【别样的皇甫庄,不变的柳青情】/ 郭挺

    别样的皇甫庄,不变的柳青情 郭挺         皇甫庄,长安的一个村子.就如同其他的村子一样,有沟.有塬.有河,还有善良的村民.似乎和其他的村子没有什么区别.可你走近后,走进去了便有些不同了.   ...

  • 让人想不明白的柳青/付海贤

    让人想不明白的柳青 付海贤 拜读过著名作家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也读了柳青女儿刘可风的著作<柳青传>,观看了话剧<柳青>和电影<柳青>,对柳青应该是有 ...

  • 「写作坊·美文」王锡义|徜徉在柳青文化广场

    作 家 新 线 干 HAPPY NEW YEAR 徜徉在柳青文化广场 西安市的长安南路上,过了潏河边上的樊川公园,紧挨着的还有一处现代园林,花木扶疏,馆阁俨然,小桥流水,碑刻石雕,文化气息十分浓厚,这 ...

  • 柳青:在生活中完成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作者:马佳娜

    . 柳青:在生活中完成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作者:马佳娜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0日 14版) . 柳青在写作 资料图片 柳青(前排左一)在与村民交谈.资料图片 <创业史& ...

  • 纪念柳青:柳青神禾有家园

    柳青神禾有家园 文/孤鸿 在西安城南古老秀丽的神禾塬畔,长眠着一位新中国创业时期的文学巨匠-柳青先生.柳青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优秀的共产党员,皇甫人永远的恩人和朋友. 虽然柳青先生曾历任第四届.第 ...

  • 「年度散文推荐」王锡义|拜谒柳青墓

    作者简介 王锡义,男,1956年7月生,汉族,大学学历,万荣县青谷村人.1982年2月工作,1983年3月入党,先后在万荣县乡镇.运城地委组织部.河津市委工作,2016年从河津政协退休. 拜谒柳青墓- ...

  • 铃兰|神禾塬上,顺着墓碑的方向望去【散文|文友佳作推介】

    作者简介 张艾,笔名: 铃兰,陕西咸阳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性喜静尚美,如幽兰暗自馨香.喜自然山水胜景,闻人间冷暖故事.爱文字.摄影.远足,好诗词.散文写作.追求恬淡.优美.空灵文气.作品散见于江 ...

  • 【拜谒柳青墓】/ 王立刚

    拜谒柳青墓 王立刚         最早知道柳青是在1978年,那时我正上初二.语文老师刘立群串讲课文<梁生宝买稻种>时,提到过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互助组.生产队.蛤蟆滩 ...

  • “纪念柳青”专栏 || 张少锋:神禾原秋声

    神禾原秋声 张少锋 晴空万里,秋阳高照.城南的神禾原沉浸在一派成熟的草木当中,从市区延伸出的南长安街与常宁大街相连,一直通往秦岭里的深秋. 越过潏河大桥,沿着常宁大街攀坡上原,东边的柳青广场上,柳条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