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夏清作品《父亲的枣树》|| 鹰城子
评夏清作品《父亲的枣树》
文/鹰城子
一 《父亲的枣树》之物人相融
有些文字是平凡而内敛的,却亦是绚烂的思想蕴涵其中。有些文字是只有人到中年,有了相当的生命体验才能安静而投入地读完。《父亲的枣树》,60后,70后,80后们读完后会潸然泪下,会被作者那种对父亲深情而美好的追忆打动,或许阅历尚浅的90后,00后们体会不到那么深。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爱是沉默内敛,不事张扬的,一如文中所描写的不会开口讲话的枣树,这是父亲与枣树的共同特点。枣树奉献出美味可口的枣儿给人们,它每天吸收水分阳光的唯一目的或许就是这个,这是一种具有自我牺牲般精神的品格。同样,父亲为整个家庭撑起了一片天,是家中的顶梁柱——毫无疑问的顶梁柱。从品格上来讲,父亲与枣树又是多么的相似。
“我想,父亲对枣树倾注了心血和爱,而枣树给予父亲的除了丰收的喜悦之外,也给了父亲很多我无法理解的慰藉吧?每当黑夜来临,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终于有了安静的时光,他便坐在枣树下,点燃香烟,默默抽着。”
“父母每一次的战争都以父亲的让步而偃旗息鼓,而这样的夜晚父亲总会在枣树的身边坐得更久些。幼时的我对黑暗中那一点烟火有过强烈的好奇,但终因无知未能走进父亲的世界里,我无法解读那忽明忽暗的烟火后面的隐痛和喜悦。”
父亲与枣树的关系是多么紧密,情感是多么深,或许正因枣树默默聆听而不言语,父亲才把它当成是心灵的依靠和陪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懂得舒缓内心压力而不乱发脾气的人,生活中的智者,或许他本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事实上他做到了。接下来,我们便不难理解作者对枣树产生妒意的原因了。
表面写枣树,实则写父亲。文中父亲与枣树的种种细节,其实是通过这些,一笔一画地描绘出父亲那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足见夏清花了大功夫来完成这一切!
父亲离逝而枣树尚存,睹物思人,作者难免有些感伤。而“我知道,枣树还活着,按时开花挂果,但它的精神气没有了。父亲走了,他把枣树的气场也一并带走了”。更令人扼腕叹息,似乎父亲与枣树真心有灵犀,实属画龙点睛之笔。
《父亲的枣树》,百品不厌,越读越有味道!
二 《父亲的枣树》之谋篇布局
如果从专业角度来考量,《父亲的枣树》是一篇叙事型回忆型散文的经典模板,教科书式严谨的规范佳作。
散文,无论是写人叙事型散文还是情感抒发为主的言情言志型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以《父亲的枣树》为例,文中忆述了许多场景和小事,作者驾御自如且惜墨如金,读完后让大家不断回味和加深对枣树的印象,对父亲的印象。也就是说,夏清叙事特点是丰富而聚焦,简约而精准,始终围绕着主题不断地深化。
文章重点是描写枣树以及父亲与枣树发生的事情,其中数个细节都颇具传奇色彩,令人回味,令人深思。以下就举三个例子供读者们赏析。
第一句:“每年一到季节满树就会开嫩黄细碎的花朵,微风拂过,那些小小花儿挤在绿叶间,发出窸窣絮语,好像在商量结出一个什么模样的果实来讨主人的欢心。”
第二句:“我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抬眼望去,蓝天烈日下,枣树的模样却是那样的凄凉,躯干虽然挺立,但树叶稀疏,果实廖廖,那一簇簇苍虬的枝杈像灰鹿角一样茫然地冲天发出一串串无人能答的问号。”
第三句:“倏地一阵风吹过,一粒枣落在我的身边,我捡起放进口中,一股酸涩的滋味直逼心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一句体现了枣树与父亲的互动,第二句传神地写出了枣树与父亲的“情结”,第三句继续扣题且与文首形成“前呼后应”之势,给全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三个佳句镶嵌在文章里仿佛“三点一线”般地描绘出了作品的灵魂骨骼走向,从艺术的角度加深了思想的升华。
以上三句体现了《父亲的枣树》之艺术美,结构美,如此一来,文章便浑然天成,丝毫没有拼凑凌乱之感。
《父亲的枣树》运用了倒叙手法,从首段的“看着老屋门上的那把锁,有了些锈蚀,心中便是一阵痛,然后,眼睛也开始刺痛”,到接下来独立成段的过渡段“我转身走到屋后,却迎面撞上了那棵枣树”。作者从现实沉入回忆,再到结尾的“那一簇簇苍虬的枝杈像灰鹿角一样茫然地冲天发出一串串无人能答的问号。”,这表明作者的视线又拉回了现实。
鹰子这里着重强调的不是夏清的这种倒叙手法有多么新鲜(事实上是很常见的),而是她运用得惊人的自如自然,天衣无缝。
《父亲的枣树》无论从艺术上还是结构上来讲都是无懈可击,作者用了四五天时间来完成它,却没有点断不畅的痕迹,着实令人赞叹!
鹰城子发表于2013-02-20 10:03:10
三 《父亲的枣树》之佳句赏析
夏清的文字总是有那么一种让人叹服的深度,《父亲的枣树》篇幅不长,却全篇佳句纷呈,读完后令人不断回味,口有余香。情感真挚,思想深沉,文字灵动,风格质朴,这已经不仅仅是谴词造句上的表面功夫,而是相当的阅历体验,相当的观察与思考之后的艺术绽放!依鹰子看,本文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名作,如珍珠般的佳句镶嵌满了全文,令人赞叹!
(一)
“我转身逃开了,没有打开那把锁,没敢走进那扇门。——尽管我知道钥匙还在门头那块砖洞里,尽管我是那么的想念它。”
一开始,就为本文定下了一种深邃而复杂的情感基调,读者读到这一句一定会想,为什么转身逃开,为什么没敢走进那扇门,这里面一定有故事。而“钥匙还在门头那块砖洞里”,这是一个比较真实的细节,因为农村人家这种情况还真不少,我外婆家就是。
(二)
“我转身走到屋后,却迎面撞上了那棵枣树。”
这不,本文的重点描述对象枣树就登场了,似乎有些突然却又是那么自然,夏清的笔锋就这样直指枣树。没有闲言絮语的铺垫,作为单句成段的过渡段,作者惜墨如金,不拖泥带水。
(三)
“每年一到季节满树就会开嫩黄细碎的花朵,微风拂过,那些小小花儿挤在绿叶间,发出窸窣絮语,好像在商量结出一个什么模样的果实来讨主人的欢心。”
细节描写生动有趣,文采斐然,拟人的手法运用自如,精准地体现了枣树似乎有一丝与父亲互动的灵气。
(四)
“而每次剪枝对父亲来说都是一次揪心的取舍,踌躇再三才会修剪掉多余的枝杈。”
“揪心的取舍”,为何揪心?只因舍不得,为何舍不得,因为父亲已经将枣树当成了一个孩子精心地呵护,当成了一个朋友真诚地倾诉。
(五)
“一根树杈长到了屋脊上,把房上的瓦扫了下来,父亲才在母亲的唠叨声中忍痛锯断了那个惹祸的树杈。”
这个生活镜头特写让读者觉得父亲的确是离不开枣树了,锯断一个树杈还是迫不得已,因为它“把房上的瓦扫了下来”。夏清还用了“忍痛”一词,父亲对于枣树的爱溢于言表。
(六)
“所以,这棵枣树结的枣比别人家的都要甜。父亲对枣树的爱惜和精心曾让我的心里都起了一些妒意。”
正是因为父亲的精心照料,才出现“结的枣比别人家的都要甜”的结果,这是父亲得到的回报,父亲得到的欣慰。让孩子产生嫉妒,倒是让读者觉得父亲对于枣树的爱实在是太深了。用孩子的嫉妒来反衬父亲对于枣树的爱,这种写法很值得赞赏!
(七)
“朦胧中依稀记得一次看露天电影,人很多,我站在板凳上也看不见,父亲把我扛在他的肩上。”
这种场景会钩起很多人对于孩童时代的回忆,这是60后,70后,80后这几代人的一种经典童年回忆,会引起他们的共鸣。选取事件很好,事情不大,却足以说明父亲也是爱孩子的,虽然大多时候是沉默的。
(八)
“摘枣是一项很费力气的活,因为手摘不着,也不能用竹竿子敲打,那很伤树。每次都是父亲亲自爬上树用力晃动树干,枣就会像冰雹一样落下来。听到响动,孩子们快乐地飞过来,不顾脑袋被砸疼的危险,冲进‘枣雨’中,老母鸡也领着鸡仔蜂拥而至,但立即又转身落荒而逃。”
这是一幅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富有生活气息,很有趣,也是孩子很乐意经历的事情,付出虽然辛苦,但终究是有收获的,这是生活哲理。而母鸡和鸡仔们的表现足以让读者忍俊不禁,合不拢嘴。
(九)
“这时候母亲已经做好饭,照例要留外乡人吃顿饭。父亲不会喝酒,外乡人自斟自饮,酒足饭饱之后,带着感激之情挑着枣上路了。”
之前网友阿祥有提到这两句,的确,体现了农民的朴实本色,我相信在农村,农民的这种待客热情是常见的,发自内心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父亲的为人性格也得到体现。
(十)
“一直到很晚,家里的人都睡了,父亲掐灭烟火,站起身看看门窗、鸡宿是否关严实了才摸黑上床睡觉。”
这也是一个细节,作为一家之顶梁柱,在作息安排上,自己也是最后才睡,说明父亲对于家庭是负责的,对于家人是爱的。父亲的爱不体现在言语里,而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这是几乎所有父爱的特点。
(十一)
“父母每一次的战争都以父亲的让步而偃旗息鼓,而这样的夜晚父亲总会在枣树的身边坐得更久些。”
如果说父亲与枣树究竟是什么关系,我想,这句话可以给我们一个线索。读者自己想想也不难明白,原来父亲把枣树当成了一个倾诉的对象,作为生活重担的精神分压对象,一个心灵的陪伴,作为烦闷痛苦的释放方式。
(十二)
“虽然我看不见父亲的身影,看不清他的面容,但只要有那烟火在,我就会睡得踏实。——那烟火是父亲为他尚未成年的孩子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油灯。”
父亲给孩子的印象就是一种希望,一种勇敢,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归属感。虽然父亲不在了,但他给孩子带来的感动,依旧镌刻在孩子心中。以至于“只要有那烟火在,我就会睡得踏实”这种情况,足见父亲在孩子心目中是多么不可或缺。虽然很久以后,等孩子长大以后,才“似乎才明白了那烟火的意义”。
(十三)
“我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抬眼望去,蓝天烈日下,枣树的模样却是那样的凄凉,躯干虽然挺立,但树叶稀疏,果实廖廖,那一簇簇苍虬的枝杈像灰鹿角一样茫然地冲天发出一串串无人能答的问号。”
毫无疑问,父亲是沧桑的,而且是已经离开人世的,枣树同样也是沧桑的。虽然依旧活着,但按照作者的话说是:“父亲走了,他把枣树的气场也一并带走了。”这是一种比较传奇的话语,似乎父亲真的与枣树心心相通一样。父亲走了,枣树落魄成什么样子,作者写的也非常明白。“那一簇簇苍虬的枝杈像灰鹿角一样茫然地冲天发出一串串无人能答的问号”,非常有文采,比喻和拟人同时调配在一个句子里,又是如此自然,赞一个!
(十四)
“倏地一阵风吹过,一粒枣落在我的身边,我捡起放进口中,一股酸涩的滋味直逼心间……”
简直传神了,为什么酸涩?我们从两个层面上来解读。一,从味觉上,父亲离去,枣树无专人照料,而且树龄已大,每况愈下,结出的枣子自然不如从前。二,从心灵出发,作者怀念父亲,心理难过,自然有些悲楚。
鹰城子发表于2013-02-18 20:18:40
原文链接:【散文】父亲的枣树/ 夏清
作者简介:
90后,自由撰稿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