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虽然是极而言之,但也说明他把学“道”和实现“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扬仁爱之道,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君子,去担当天下兴亡的责任。

据统计,在《论语》中,“仁”字出现的次数多达109次。这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的概念在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并不是孔子的独创。孔子的贡献,在于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若干道德观念中,首先突出了“智、仁、勇”三种品德,作为君子之道,进而又把“仁”提升为统领各种道德规范的总道德。这样,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包括孝、悌、忠、恕、智、勇、礼、义、廉、耻、恭、宽、信、敏、惠等在内的伦理思想结构, “仁”就升华为一种贯穿于其他道德规范之中的基本的精神境界。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孝之放,爱天下之民。”(《郭店楚简》)仁爱之道,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民众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有三条,“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中华文化把“智、仁、勇”这三种品德视为君子的“三达德”。仁者品行高尚,悲天悯人,胸怀坦荡,内省不疚,故而无所忧虑。知(智)者勤学敏思,明道达义,故而无所迷惑。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故而无所畏惧。在君子必须具备的这三个条件中,“仁”是道德核心,思想境界;“知”是学问和智慧,“勇”是胆量和行为。“仁”是体,“知”和“勇”是用。

关于“知”和“仁”的关系,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这就是说,一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只是学问和智慧达到了条件,而不能坚守仁德,即使得到天下,最终也必然会失去。

关于“勇”和“仁”的关系,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这就是说,仁者一定勇敢,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而缺乏仁的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会干出许多伤害仁德的事,是不可取的。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君子把坚守仁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是那种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又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人。

孔子抓住“仁”这个核心,提出了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对此,我在《智慧·人生·境界:国学哲理古今谈》一书中,概括了如下8条:

(1)“仁”的基础是“直”。“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就是说真情实感、质朴坦率是人的秉性,他赞成“刚毅木讷”的实在人,反对“巧言令色”的虚伪人。

(2)“仁”的内涵是“爱人”。具体地说,就是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能行“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五者于天下。

(3)“仁”的根本是“孝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就是说“仁”是人自身的品德,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悌”是最切近,最真实的感情,因而是“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4)“仁”的延伸拓展是“爱民”。“孝之放,爱天下之民”(《郭店楚简》),就是说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推广到爱天下的民众,即“泛爱众”(《论语·学而》)。尧舜那样掌握最高权力的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是更高境界的圣德。

(5)“仁”的原则是“忠恕”之道。其基本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更高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具体方法是“能近取譬”(《论语·雍也》),从切近处做起,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6)“仁”的关键是自己去做。“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就是说“仁”就在自己身边,只要真心去做,从身边的具体事情一点一滴去做,就能做到。

(7)“仁”的规范是“礼”。“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就是说人如果失去仁爱之心,还怎么去运用礼呢?这里强调“仁”是“礼”的根本。“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就是仁。这里又强调“礼”是“仁”的规范。“仁”既然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一种行为,那就必须有统一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秩序加以约束。一个君子,要在学礼、明礼的基础上,克制自己非礼的欲望,自觉地遵守礼。

(8)“仁”的目的是“和”。建立“礼乐仁和”的社会,是孔子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就是说“礼”要体现“仁”的精神,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世间的和谐。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为什么能够持久、广泛、深入地传承和弘扬呢?因为它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它主张以“孝”为出发点,抓住了人心中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主张把“亲亲”之情延伸扩展到“泛爱众”,激活了人心中最闪光、最宝贵的良知;主张推己及人,“能近取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仁”的精神,既切合实际,又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推行;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际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由仁爱思想积淀、传承、孕育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纽带。爱生命、爱亲人、爱朋友、爱大众、爱国家,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之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种精神又升华为爱祖国、爱人民、尊老爱幼、互爱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每当中华民族处于最关键、最危难的时刻,伟大的“仁爱”精神就会从她的儿女心中迸发出来,这种精神所显示出的任何艰难险阻都压不倒、摧不垮的伟大力量,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0)

相关推荐

  • 素说论语:八佾篇(07)

    一原文八佾第三3.0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试解]孔老师说:"君子当以胸怀仁德为本,以通明礼教的精神与内涵为修行的着手处,故其 ...

  • 素说论语:学而篇(03)

    学而第一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试译]孔老师说:"说着迎合别人心意的话,装出讨人欢喜的神色,这种人的仁德仅仅是外表装装样子的,而内心的仁德是很少的.& ...

  • 论语庄子名言1000字[五篇材料]

    第一篇:论语庄子名言1000字 論語莊子名言1000字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禮之用,和為貴.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非其鬼而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之中心思想——仁、礼、乐

    孔子论教化之中心思想--仁.礼.乐 孔子以"六艺"."六经"为内容教化弟子,贯穿于其中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q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为仁之方——忠、恕

    孔子论君子为仁之方--忠.恕 仁爱之道怎样才能实行?这是孔门师徒反复探讨的一个问题.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这个从始至终贯穿于孔学的"道& ...

  • 名家经典赏析:《曹聚仁:我的读书经验》

    我的读书经验 曹聚仁 中年人有一种好处,会有人来请教什么什么之类的经验之谈.一个老庶务善于揩油,一个老裁缝善于偷布,一个老官僚善于刮刷,一个老政客善于弄鬼作怪,这些都是新手所钦佩所不得不请教的.好多年 ...

  • 【第334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29章》孔子因何称仁、智、勇三者为“君子之道”?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29章>孔子因何称仁.智.勇三者为"君子之道"? 14·2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天下一统

    孔子论天下一统 在<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著名诗句.意思是说,普天之下,都是君王的国土:四海之内,都是君王的大臣.这里的& ...

  • 《经典赏析》孔子论为官之道

    孔子论为官之道 出仕为官,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是孔子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然而,孔子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违背自己的政治意愿,一味贪图功名利禄去做官的苟且之事,他是不干的. 阳货见孔子的故事,典型地说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孔子论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孔子在回答仲弓问政时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先有司",就是要率先垂范,给下属做出表率.&qu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动荡中开出的治世"药方",其理想目标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制度规范是礼,而正确地把握和实施仁与礼的方法和途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基石——民心

    孔子论治世之基石--民心 孔子大力倡导"德政"的着眼点,在于争取民心.他把民众的信任视为治国的基石,"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就是强调民众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