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宽

张学宽

张学宽,清末民国初人(1870--1931),字栗庵,安徽省和州含山县人(时和州管三县,历阳、含山、江浦)。

张栗庵照片

张学宽清末进士,同国画大师黄宾虹同窗好友,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与黄宾虹在安庆敬敷书院为同学,结为挚友。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栗庵中进士,1904年---1911年,出任山东莱阳、泰安二县,平度州正堂。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他卸任返里,凭借着深厚的国学基础,担任和(县)含(山)两县敬敷书院分院院长,做宣传教育工作,曾任教于和阳中学。1915年,客居和县濮集渔家网村,兼行医谋生、教书谋生,将居住的小天地命名为“观复堂”。

张学宽童年时,家贫力学。生而颖异,读书过目不忘。弱冠以前,已博览群书,熟读经史百家。走科举之路,每试辄名列榜首。在"废科举,兴学堂"之前一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先生赴京应试,中进士,与前国民党执政时的行政院院长谭延闿系同科。据传当时先生会试的那份试卷,主考官阅后赞叹不已,曾呈送慈禧太后亲览。获取功名以后,旋即奉派到山东任知县共三任。辛亥革命以后,先生弃官返里,购置田庐,专事著述,不再出仕。先生工古诗、文,精通音律,擅长书法、金石。民国初年(1912年),高铁君任和县知事(县长),重修城内的镇淮楼,请先生作序。序用骈文写成,古奥典雅,能协音律,时人多有赞誉。中年以后,先生锐意学医,终于成为远近闻名之儒医。先生曾说:"古人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吾将在和、含两县行医,以终己身。"先生行医近30年,许多患疑难杂症的垂危病人,经其诊治起死回生者,不可胜计。有一发高烧的病人,卧床数日,昏迷不醒,奄奄待毙,患者家属求医于先生。先生诊视后,不开处方,但嘱将病者抬至一阴暗高大古屋,放在一块青石板上,"明日病者如有好转,速来告我。"患者家人初不信,犹豫不决,转念病人已凶多吉少,不如从其言,"死马当活马医"。第二天早晨,病人果然复苏,亦能言语。然后先生为他连开处方数帖,半月而愈。有一年含山大疫,四乡病人抬进城内向先生求医者,每日近百人,先生按编号顺序为患者看病,口授处方给随带的青年学生记下,几小时之内,即将全部病人看完。如此十余日,被救活者以千计。由是先生之医名大振。

先生对穷人不计较脉金,1斤糖或几个鸡蛋,就可以替他们看病,赤贫户予以免费治疗,甚至还出钱替病人买药;但对富有之家,索价很高,否则拒之门外。常对人说:"此掳富济贫之术也。"先生集有《验方汇编》一册,内有古今医治疑难杂症病例200多条。先生曾手执所著的《存书》对其学生说:"照我书上说的去做,纵不能长生不老,定能延年益寿。"

先生常在和、含两县流动居住,未曾专设杏坛课徒讲学。士绅中有慕名者,出重金欲延其教课子弟,多遭拒绝。林散之有幸蒙先生收为学生,先生所授课程:经书采用选讲办法,《五经》中,多选讲《诗》《书》两经中的一些篇章;《四书》中,多选讲《孟子》。先生酷爱《孟子》一书。曾说:"欲学古文者,不可不读《孟子》。"又说:韩愈、"三苏"等唐宋著名古文家,都得力于《孟子》一书。史书每日讲《左传》一章。曾说:"有些塾师喜教学生《左传精华录》(前书共16册,后书仅6册),这不好。不读《左传》,则不能领会孔子修《春秋》所寓褒贬之义。"

诸子之书,则采用比较法讲解。曾将《庄子》中的《天下篇》,《墨子》中的《非攻》篇,《荀子》中的《非十二子》篇,《韩非子》中的《显学篇》等,集中起来为讲解,进行比较。先生说,这些篇都是代表每个作者的政治哲学思想的文章,读后可以初步了解各家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写作课,不命题作文,但要求每天写日记一篇。记的内容是:读书札记,心得体会,见闻实录,即景抒情等,要求有什么写什么,言之有物。主张一开始,可以写长一些,然后"由博而约";认为对初学写作的人,要求短小精悍,必然束缚思想,以后文思就放不开了。

习字课,他主张:大字临帖,小字抄书。他说:颜(真卿)精、柳(公权)古,可先学颜柳,锻炼笔力,然后再学赵(孟頫)字。他自己写的是苏(轼)体字。

先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他问学生:"孟子是讲利,还是讲仁义?"有学生答:"当然是讲仁义。他不是说,'亦有仁义而已矣'吗?"先生说:"不对,孟子讲的是大利,而不是小利。他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显然,孟子是以讲'仁义'为手段,以求达到保全君位的目的"。

先生和蔼可亲,在学生面前从未摆出一副庄严不可亲近的样子。大凡跟他学习中,从未见到他大声呵斥过学生一次。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经常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林散之在自己的日记中,经常出现他在上面用红笔打的双圈,或是连圈到底。有次,他和一位友人的谈话。他说:"对学生的作文,如果有片言只语是可取的,为什么不可以多打几个圈子呢?打圈子又不要我一个钱!"在他的鼓励下,所有学生作文进步很快。有一次,有学生问先生:"为什么我写议论文时,感到无话可说?"他选了"三苏"的策论文章三四十篇,如《留侯论》、《陈平论》、《六国论》、《教战守策》等,要求学生熟读。说,读熟这几十篇,写文章时自然会有话可说了。学生们照他的话去做,果然是这样。他还要学生多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他说,多读近古的文章,对提高文言文的写作能力,帮助最大。

他慧眼识人,善于发现学生中的人才。当代书画家林散之,青年时也是先生的学生。先生见林酷爱绘画,且有一定的基础,便对林说,学画须得名师指点,方能有成。遂作书致黄宾虹先生,要林亲诣宾虹先生门下,从其学画。林君最近在其诗文集和书画集序言中曾提到此事,说:"微先生之指点(介绍),吾焉有今日。"

先生和近代学者梁启超、林琴南、曹聚仁等常有书信往来,讨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他不大和学生们谈这些事,常见他书桌上有曹的书信,并听他对友人谈起,过去和梁、林等对某些学术上的问题,曾有过一些不同的见解。

先生颇有自知之明,不讳言自己的缺点。常说,我读古人书,但所行多不合于古人,言行时有悖古人处,我教学生学圣贤,自己却距圣贤甚远。譬如,商家门前的金字招牌:"真不二价","童叟无欺",这家商人虽不能做到,但这些招牌上的要求,则是完全值得所有商家学习的。

1925年,和州成立商会,县里请张学宽撰写了“新建商会临江楼记”,并书法勒石成碑。此碑是我2019年编纂《历阳镇志》时走访群众时发现的。

(0)

相关推荐

  • 《群经见智录·<内经>发源》解读

    原创 石云Shiyun DrShiyun 2021-07-21 收录于话题 #中医与健康 134个 铁樵先生<群经见智录>第二篇讲的是<<内经>发源>.总结先生意思 ...

  • 每日一书 || 张舜徽 纂辑:《经传诸子语选》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 张舜徽本书自序云: 载籍极博,非一人之力所能遍读尽记而皆不忘也,亦惟择其精要之语而记诵之.于是善学之士,于群书多有节抄之本,而选精录 ...

  • 关于道德的格言84句

    关于道德的格言84句

  • 张学宽在泰安

    张学宽在泰安 张学宽,清末民国初人(1870--1931),字栗庵.童年时,家贫力学.生而颖异,读书过目不忘.弱冠以前,已博览群书,熟读经史百家.走科举之路,每试辄名列榜首.在"废科举,兴学 ...

  • 【灯谜赏析】汾阳杨耀学赏析秦皇岛张家宽“安全通信网”谜

    [灯谜赏析] 岂可事事赖百度 谜目:5字航海名词 谜底:安全通信网 制谜:秦皇岛 张家宽 赏析:汾阳市 杨耀学 底词为人们所熟知,它虽然也属于航海名词,但又不局限于航海名词,多学科中均有此词.在底原意 ...

  • 全国首届“亲情杯”诗歌大奖赛入围作品展:张学庆

    父亲的老茶缸(外一首) 张学庆             这个春天 我把他的老茶缸 又出新了一回    只是里面的日子 已经干枯了 厚厚的一层苦涩 开水一冲 居然冒出一点心酸的事 过了很多年 我依然记得 ...

  • 大佬(组诗9)郭兴军 (张执浩 张学梦 章德益 邹静之 叶舟)

    大佬(组诗9)郭兴军  (张执浩 张学梦 章德益 邹静之 叶舟)     回旋在人间烟火里的美声唱法 --诗写湖北诗人张执浩 张执浩,来信如晤 在这个春雨连绵的日子 读过你的<雪山白凤凰> ...

  • 写生帮推荐名家丨张学油画作品欣赏

    张学   1988年生于山东淄博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油画学会会员,四川当代青年画院专职画家,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师从著名画家张冬峰教授,现任教于四川 ...

  • 京剧《状元媒》“宫中”张学浩 张学津 张学济主演 2005

    京剧《状元媒》“宫中”张学浩 张学津 张学济主演 2005

  • 张学勇:各位妈妈们,下回要记得煎两根香肠哟!

    各位妈妈们,下回要记得煎两根香肠哟! 2021年5月2日 偶尔翻阅学生家长的朋友圈,被欣妈妈的一张图给逗笑了,笑过之后却是满满的感动. 欣要参加期中考试,欣妈妈在朋友圈里晒图一张,配文一句--仪式感还 ...

  • 张学勇:五一杂感

    五一杂感 2021年5月1日 每年总是感觉很忙,但再忙也没感觉像今年特别忙,好像一转眼的工夫就到了期中考试了.期中考试前夕,我还出门参加了两天安全培训.再加上乱七八糟的事情,竟然好几天都没捞着给孩子们 ...

  • 张学英:物语(诵读:定格 老姜)

    [总第139201期] 向劳动者致敬 谨以此文,献给古往今来的科技工作者和全天下的劳动者! 物 语 观典籍里的中国之<天工开物>有感 作者:张学英 诵读:定格 如果说<尚书>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