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用碘伏,多用盐水,在这种伤口上效果更好
碘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毒药。它的杀菌效果良好,并且对皮肤、黏膜几乎没有刺激性,患者使用时无痛,因此也是很多家庭的常用自备药物。
但并非所有伤口都适合用碘伏消毒,下面就来分享一个使用碘伏后,局部情况反而加重的的慢性伤口患者换药过程。
病例资料
基本情况:女,97 岁,左足溃烂 3 年,当地诊断为「脉管炎性溃疡」,换药效果不好,遂就诊创面修复科。
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
体格检查:从足部伤口看,局部无缺血性改变,可能是因为侧支循环已经建立。
辅助检查:血管检查提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治疗方案:① 阿司匹林口服;② 局部清创去除外露的骨和肌腱,加强换药;③ 鼓励多食鸡蛋、鱼肉,加强营养。
住院治疗过程省略。
换药经过
患者的足部伤口周围无红肿、疼痛,因为住院不方便照料,营养支持也有难度,因此改为门诊换药。
外院换药 3 次,使用碘伏消毒周围皮肤、并予碘伏纱块湿敷,当地医院嘱用口服抗生素,患者未执行。伤口局部疼痛并逐渐加重,影响睡眠。
患者来到门诊复诊,创面可见含碘纱布覆盖。
立即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和周围皮肤,伤口内填塞脱细胞真皮,外敷棉垫。
3 天后复诊,可见外敷料干洁。
拆开敷料后对比:
(左)初到门诊 (右)换药 3 天后
后续继续盐水清洗,此外未使用任何消毒药物,两周后,伤口完全愈合:
案例反思
这次换药经过引发了笔者很多思考,与一位同行(广西横县中医院韦医生)讨论之后,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1. 少用碘伏
碘伏,消毒急慢性伤口及周围皮肤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但是碘剂对于组织本身也是有损伤的,在较短的时间内会影响组织生长,若碘剂停留在创面内,这种影响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在大多数自愈能力较强的患者身上,这种短时间的刺激可能并不会导致伤口愈合延迟。但对于这位患者,高龄同时存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皮肤屏障薄弱,愈合能力差,此时碘伏的副作用就凸现出来了,甚至令患者疼痛无法入睡。
2. 多用盐水
由于在人体皮肤表面存留着尿素、尿酸、盐分、乳酸、氨基酸、游离脂肪酸等酸性物质,所以皮肤表面常呈弱酸性 。
皮肤表面 PH 值的特征:① 正常皮肤表面 ph 值约为 5.0~7.0;② 最低可到 4.0,最高可到 9.6;③ 皮肤的 ph 值平均约 5.8;④ 健康的东方人皮肤的 ph 值应该在 4.5 至 6.5 之间。
皮肤只有在正常的 ph 值范围内,也就是处于弱酸性,才能使皮肤处于吸收营养的最佳状态,此时皮肤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以及弹性、光泽、水分等等,都为最佳状态。
慢性伤口周围的皮肤,由于伤口渗液浸渍、外用药物等原因,破坏了原来的酸碱度。
碘伏消毒皮肤后,如果未用盐水清洗,残留的碘剂就可能破坏皮肤的酸碱度、湿度。
这例患者还使用碘伏湿敷,伤口持续受到刺激,所以晚上患者伤口出现持续性的疼痛。
因此,对于非感染的慢性伤口,应该少用碘伏(及其他消毒液)。即使在换药时使用,也应尽量用于周围皮肤,避免直接用于创面,并在覆盖敷料前用生理盐水洗清碘剂残留。
3. 慎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把握指征。
对于感染性伤口,应根据药敏及时调整抗感染方案。
对于局限性的创面,如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全身感染,没有骨髓炎,是没有必要用抗生素口服甚至是静脉注射的,可以考虑局部运用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或抗菌敷料,但不等于局部使用抗生素。
盐水清洗后伤口基底肉芽红润,四周无红肿,伤口无感染,无使用抗生素指征:
总结
1. 慢性伤口的换药,少用碘伏,多用盐水;
2. 若使用了碘伏,建议生理盐水清洗,然后选择合适的敷料覆盖,不要在创面上残留碘剂;
3. 伤口换药慎用药(抗生素),是对慢性伤口愈合认识的进一步提升。
排版:张洁
本文首发于丁香园旗下专业平台:普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