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会消失吗?

考纲会消失吗?

作者:李广生

高中新课标终于在千呼万唤中走出深闺与盼望已久的人们见面了。在网上大致浏览了我能看懂的几个学科的新课标,对本次修订增加了很多好感。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2.优化了教学内容,3.补充了学业质量,4.增强了指导性——这是2017版高中新课标的四大变化也是四大亮点。在我看来,对学业质量的补充是最大的亮点。

早在十多年前,也就是2003版高中课标问世的时候,我就曾撰文《新课标缺了一条腿》,表达对课标中学业质量标准缺位的遗憾。高中教育必须要面对高考,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课程标准中如果没有学业质量标准则意味着必须还要制定一个高考的标准,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考试说明》(俗称“考纲”),以指导命题、复习和备考。这也就意味着一线教师要遵循两套标准,一套是日常教学的标准(课标),一套是高考复习的标准(考纲),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就像一个人面对两个时钟并且两个时钟显示的时间不同一样,两套标准同时存在让师生茫然无措,到底遵循哪一个?

高考的高利害性决定了很多教师更为看重考纲,而把课标置于形同虚设的位置。03版高中课标实施的这十多年间,围绕课标的培训可以说不计其数,但在很多一线教师那里它依然是个概念,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为数不少的人参加过课标培训、听过专家解读,但并没有认认真真学习过课标,至少没有完整阅读过课标。为什么?因为有考纲。考纲里明确规定了每个知识点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对于教师的教学—针对高考的教学—更有指导作用。没有读过考纲的高中教师要远远少于没有读过课标的教师。

考纲的权威性要远远大于课标的权威性——这本身是不符合教育逻辑的,但它符合应试逻辑。在我看来,高中教学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课标和考纲同时存在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一线教师绝不会在高一高二按照课标教学,等到高三再按照考纲进行总复习。课标摆在案头,但考纲藏在心里,孩子们刚刚走进高中的大门,刚刚坐在高中的教室里,他们便接受考纲的洗礼,直到举办公开课的时候、上交论文的时候、进行教学设计比赛的时候,教师才会把课标拿出来,寻章摘句进行点缀。我敢保证,高一学生的期末试卷中,一定存在相当比例的历年高考试题原题,或是经过简单加工的历年高考试题。事实上如果教师采用双重标准进行教学则更加贻害无穷,这会让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高中生对教育的真实性产生很怀疑。课标和考纲到底信谁?——这是教师的难题;素养和分数到底要什么——这是学生的难题。

17版课标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明确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也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高中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业质量水平4是用于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录取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高中政治新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水平三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由此可见,课标取代考纲似乎已成定局。

课标取代考纲对教师而言是好事,至少可以让教师专心致志的教学而没必要三心二意左右逢源了,同时也有利于课标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定义的落实,但也是挑战。教—学—考的一致性并且聚焦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重新规划并设计自己的课堂。“你有千般变化,我有一定之规”抱有这种思想的教师将很难胜任高中教学工作。

考纲会消失吗?我们拭目以待。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