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稚丨我们能够规划孩子的未来吗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三年能走多远》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及《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非虚构文集。
很多家长都说“要给孩子作好规划”,很多专家也建议要规划好孩子的人生。但是,孩子的人生是如此漫长的人生,孩子所身处的社会又是如此复杂的社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影响着孩子的人生道路,我们真的能够规划孩子的未来吗?我们又该怎样去规划?
首先,规划并不是凭空预设的,任何目标都要既符合孩子的天性,又符合身处的环境。而我们对孩子的天性并不完全了解,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他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听凭我们掌控。至于环境影响,我们就更是无能为力。所以孩子的一生中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规划也就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方向,而不是细化的目标。
孩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所谓规划也不是硬生生打入孩子生命中的一个楔子,而是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和他生长在一起。规划本身就是有生命的,是在成长变化的,既有理性,也有体温,所以规划要有弹性,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脚步随时调整,不必过于严苛。
孩子有自己的精神胚胎,他自己会寻找自我实现的目标,不应太夸大父母规划的作用,那些规划孩子上清华、北大的家长,其实不叫规划,因为孩子本来就走在这条道上,就像用不着规划明天要吃三顿饭一样。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多半不是规划的功劳,是他本身就有这个潜质。反过来,假如没考上,也不能说就是规划的失败,因为造成这个结果的因素实在太多,规划最多算其中之一。
人生是个探索的过程,探索虽然也有目标,但那并不是凭空预设的,就比如我,即使有人规划我去登珠峰,做再多的工作,那也等于零,因为我根本不具备登珠峰的条件,也没有登珠峰的欲望,你就是来几个大男人抬我,也把我抬不上珠峰。只有那些有欲望又具备可能性的人,才能对他进行规划,所以规划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人的发现,而不是事先的安排。
喜欢严格规划的人,其实骨子里有种恐惧感,怕失去时间,怕无法控制局面,没有一个规划在那里摆着,就会感到茫然惶恐,所以必须用计划将一切归置好,让世界变得有序。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控制,对时间的控制,对人生的控制,规划本身就有约束的意味,带有一种强制性。
在社会领域,计划经济和自由经济属于不同的方向,如果我们认同自由经济,认为它可以实现资源的更佳配置,那么人也是一样,非计划性的培养可以让孩子的天赋得到更好的发挥。
当然,计划经济也有它的好处,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但是那个指挥人们办大事的人,如果不合格,办出来的事就很糟糕。孩子如果是在养育者的严格规划之下,按照某种预设的轨道去成长,如果那个轨道有问题,后果就会很严重。即使轨道设计得不错,由于计划本身的强制性,也往往会压抑孩子的生气。孩子没法下车,没法投入轨道以外的生活,失去选择,也就失去自我,说不定他到达终点之后,反而感到失落,遗憾于沿途那些风景,遗憾于自己任人摆布。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就看你自己的立场了。
孩子的未来是否需要规划,这也是因人而异的事。譬如我,我是个比较散漫的人,对我来说,人生是一次旅行,虽然也有目的性,但不绝对,不严格,一路都在分心,常常会改变计划,但到最后还是很愉快,收获颇丰。哪怕有些失误和挫折,也是一种体验,也很美好。所以,我对自己很满意,感觉我这个缺乏规划的人生也是不错的。
本文为原创,所获赞赏将转给作者(连同明细截图)。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微信群。公号转载请与本阳台联系获得授权。投稿及合作邮箱:lzdyt@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