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015):祥云瑞气——说“气”(上)
本文约3500字,阅读约需要7分钟
汉字探微
(015)
祥云瑞气——说“气”(上)
朱英贵
“祥云瑞气”的“气”应该是指天上的云气,与此相通用的还有一个含有米字构件的“氣”,那应该是锅中冒出的食物之氣,现在用的简化字,二者又都写作“气”。那么,气(氣)字的本义究竟应该是天上的云气还是蒸煮的水蒸气呢?“气”与“氣”这两个字形是同一个字还是不同的两个字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气”(氣)字。
一、“气”字的字形解读与造字本义
《说文》是将“气”与“氣”分列两个字头的。其对“气”字的解释是:“气,雲气也。象形。”而对“氣”字的解释是:“氣,馈客芻米也。从米气聲。”要了解这两个字的字形与字义关系,这得从它的古文字字形说起(参见下图)。
“气”(氣)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面的古文字字形来看,甲骨文由三条横线构成,象气流游动之形,本义应为云气。《说文解字》卷一气部:“气,雲气也。象形。”值得注意的是“气”字与“三”字的区别特征,“气”字三横之中,中间一横短于上下两横,而甲骨文的“三”字上下三横等长。
甲骨文“气”字的卜辞义或用作乞求下雨的“乞求”之“乞”,或用作“迄”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气”字“象云起之皃。”
金文“气”字的形体发生一些弯曲变化,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卜辞求义》认为:“上画弯曲”或者“上下画均曲”“以资识别”。后世“气”又可表示饮食之热气,故又增加“米”作为形旁,于是小篆便有了“氣”字,今天的简化字采用金文的弯曲形体,写作“气”。由此可见,“气”与“氣”这两个字形本是古今字的关系,理应当作同一个字看待,下图为《汉语大字典》“气”字条目的主要信息:
《汉语大字典》解释“气”字有两个义项:①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后作“氣”。……按:今为“氣”的简化字。② 通“餼(xì)”。发放或领取粮食。《汉语大字典》解释“氣”字的义项有23个之多。
《汉语大词典》解释“气”字也有两个义项:①“氣”的古字;② “氣”的简化字。《汉语大词典》解释“氣”字则更是义项众多。
从甲骨文、金文与小篆字形来看,“气”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它的造字本义应为“云气”。古人认为“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故风与云都是“气”。例如《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又如《史记·项羽本纪》:“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二、“气”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气”的造字本义应为“云气”,只是这个“云气”的意思略为宽泛:地面上升的干热之气是“气”,这种干热之气形成的白云也是“气”;高空下降的湿热之气是“气”,这种湿热之气形成的黑云也是“气”;或者云开雾散或者雨过天晴,万里长空所充满的还是“气”。有个成语叫“天朗气清”出自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也作“天清气朗”或“气朗天清”,可见天若不朗的时候,所谓“气”则云遮雾障,只有在天晴日朗的时候,所谓“气”才清澈透明。
其实,在古人的观念中,既没有地球大气层的概念,也没有空气的化学构成知识,就连“天”的概念也是笼统的,头顶以上均为“天”。因此也可以说,“天”就是“气”,“气”就是“天”,故构成“天朗气清”这个成语的四个字可以随意交换位置,哪怕你说成“天气清朗”或“清朗天气”也没有损坏它的基本意思。难怪今天还把预报各种气象趋势称为“天气预报”,看来“天”与“气”还真是密不可分的一对亲兄弟。
由于“气”的造字本义云气其实也就是天气,所以“气”字的第一个引申义也就是“天气”。何谓“天气”?天气就是天空的冷热阴晴等现象,正如《左传·昭公元年》所解释的:“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又三国·魏·曹植《泰山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诗句中的“气”指的就是天气。
“气”字由天气的意思很容易引申出作为“各种气体的通称”的意思,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气”,它是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可以趋向无限膨胀也可以压缩成液态的空中流体。当然,古人的认识没有这么理性,《庄子·齐物》有云:“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可见古人是借助风来感知气的。宋·张载《正蒙·神化篇》:“所谓气也者,非待其郁蒸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那意思就是如果不是因为眼睛看到了蒸发凝聚现象,人们是不知道气的存在的。
由于一年四季的天气不断有变化,于是“气”字便拥有了“节气单位”的意思。南朝·梁·顾野王编撰的《玉篇》是中国古代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一部字书,它对“气”字是这样解释的:“气,候也……又年有二十四气。”对于“二十四气”的解释最早见于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该书《素问》是这样解释“气”的:“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那意思是,每5天为一“候”,每15天(三候)为一“气”,每90天(六气)为一“时”(季),每360天(四时/四季/24气)为一“岁”(年)。后来所谓的“节气”又增加了“节”的概念,以每两个“气”为一“节”,一年24气分为12节,大体相当于12个月统而称之则称为24节气。
人们感知“气”的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须臾不可离开的呼吸,于是“气”便有了“气息”的意思。《礼记·祭义》注:“气谓嘘吸出入者。”《玉篇》解释道:“气,息也。”“息”字由“自”(鼻子)与“心”会合成义,那意思就是,由鼻入心之物即为气,可见“息”本是为呼吸现象造的字,呼吸的“气”也就是“息”,所以“气息”二字经常连用,“气”也就有了“气息”的意思。今天常说的“憋住一口气”、“她气不够用”、“老人咽气了”等也都是“气息”的意思。
人在呼吸的时候很容易感觉到气息中的不同刺激,于是“气”便有了“气味”的意思。最容易被人的嗅觉器官感知的时焦味与臭味,孔颖达为《尚书·洪范》注疏称:“火性炎上,焚物则焦,焦是苦气。”其实“焦味”也是“臭味”的一种,《月令·夏》云:“其臭焦,其味苦。苦为焦味,故云焦气之味也。臭之曰气,在口曰味。”那意思是“臭”经过鼻腔就是气味,经过口腔就是味道。其实,上古之人所谓的“臭”是指经过鼻腔的各种气味,“臭”字由“自”(鼻子)与“犬”会合成义,犬的鼻子最为灵敏,意谓鼻子所嗅到的各种气味都叫做“臭”,例如《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可见像兰花那样的幽香气味也属于“臭”的范畴。
由于“气”关涉到人的呼吸,从事体力劳作时呼吸顺畅是前提条件,有“气”才有“力”,于是“气”便引申出“气力或力气”的意思。宋·辛弃疾上疏《练民兵守淮》:“与虏骑互相出没,彼进我退,彼退我进,不与之战,务在夺其心而耗其气。”这段话的最后一个“气”字便是“气力或力气”的意思。
“气”的呼吸含义又关涉到人的心理状态,大凡心理激动之时则呼吸急促,于是“气”便引申出“愤怒,气恼,生气”的动词意思。《释名·释天》:“气,忾也,忾然有声而无形也。”这里对“气”的解释就是“愤怒,气恼,生气”的意思。今天人们也常将“气”用作动词来表示这种意思,例如:“气死他”、“她气坏啦。”
有时候“气”还可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之生气,使之气恼”的意思,例如:“这件事真气人”、“他故意气她一下”。
由于“气”关涉到人的呼吸与生命,故特别为人所重视,于是它又可以表示许多与人生相关的重要意义,诸如:气势、志气(志向)、意气(情感)、风气(风尚)等。《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宋·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这两处引文中的“气”指的都是“气势”;《明史·戚继光传》:“继光幼倜傥负奇气。”这当中的“气”指的是志气(志向);《荀子·劝学》:“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这段话的意思是,问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告诉他;告诉你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去问他;谈论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去追随他;有争强好胜脾气的人,就不要和他争辩。这段话当中的“气”指的是意气(情感);宋·王安石《礼乐论》:“礼乐者,先王所以养人之神,正人气而归正性也。”这当中的“气”指的是风气(风尚)。
由于“气”可以表示许多与人生相关的重要意义,于是便慢慢演变出一种表示习气或者干脆用作形容词词缀的用法。诸如:官气、学生气、孩子气、书生气、市侩气等等都是含有习气的意思;而秀气、俊气、娇气、土气、洋气、洋里洋气、流里流气等等都是作为形容词词缀的用法。
“气”字还有一些与社会相关的重要意义,诸如作为表示古代哲学要素的概念、作为中医特定用语、作为古代文学批评的特定用语等,详见下文专题介绍。
根据上面对“气”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气”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