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要的剧场效果

新旧文化冲突,贯穿国人生活始终,这种冲突的二元对立性,乃现实生活一侧面。话剧作为非本土艺术形式,初入中土,新诗贯旧韵,虽是只说不唱,竟被称作文明戏。
称其文明,盖与看戏状态有关。1942年5月5日老舍《时事新报》刊发幽默小品《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条条针对戏园子景象。文字不长,录于其下:
(一)在观剧之前,务须伤风,以便在剧院内高声咳嗽,且随地吐痰。
(二)入剧场务须携带甘蔗、桔柑、瓜子、花生……以便弃皮满地,而重清洁。最好携火锅一个,随时“毛肚开堂”。
(三)单号戏票宜入双号门,双号戏票宜入单号门,楼上戏票宜坐楼下,楼下戏票宜坐楼上,最好无票入场,有位即坐,以重秩序。
(四)未开幕,宜拼命鼓掌。
(五)家事、官司、世界大战,均宜于开幕后开始讨论,且务须声震屋瓦。
(六)演员出场应报以“好”声,鼓掌附之。
(七)每次台上一人跌倒,或二人打架,均须笑一刻钟,至半点种,以便天亮以前散戏。
(八)演员吸香烟,口中真吐出烟来,或吸水烟,居然吹着了火纸捻,必须报以掌声。
(九)入场就座,切勿脱帽,以便见了朋友,好脱帽行礼。
(十)观剧时务须打架一场。
(十一)出入厕所务须猛力开闭其门,开而不关亦佳,以便臭味散出,有益大家。
(十二)演员每说一个“妈的”,或开一小玩笑,必赞以“深刻”,以示有批评能力。
(十三)入场务须至少携带幼童五个,且务使同时哭闹,以壮声势,最好能开一个临时的幼稚园。
(十四)幕间,务须掀开看看,以穷其究竟。
(十五)换景,幕暂闭时,务须以手电探照,使布景人手足失措,功德无量。
(十六)鼓掌应继续不停,以免寂寞。
(十七)观剧宜带勤务兵或仆人数位,侍立于侧。
(十八)七时半开戏,须于九时半入场,入场时且宜携煤气灯一个,以免暗中摸索。
(十九)入场时切勿携带火柴,以便吸烟时四处去借火。
(二十)末一幕刚开,即须退出,且宜猛摔椅板,高射手电,若于走道中停立五六分钟,遮住后面观众,尤为得礼。
炳炳麟麟,蔚然称盛,对戏园子的总体印象是杂,突出印象是乱,甩毛巾、卖吸烟的小贩,往来观色,兜售生意,最是叫好之声,突然一嗓子,声振屋瓦,众人随之。而桌上所摆茶水、干果之类,品小吃、嗑瓜子,为看戏时的享受,何乐不为。散场后,地上一层瓜子皮水果蒂,滑脚趔趄。本为戏剧文化之一部分,然随着语境的时代转换,多被定性为不文明举止。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话剧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焦点是与文化现代化转型相一致的戏剧现代化转型,新旧剧争论愈发激烈。别人有别人的舞台,有不一样的唱腔,国戏洋戏毕竟不同。话剧引入肇始,即面临民族化的接轨,因能更为迅速地介入社会现实,三四十年代救亡图存运动中,其以强烈的冲击性与感染力作用于国民,在思想、技法方面完成融合。内容决定形式,审美参与其中,剧场无论室内室外,观众皆应有新的举止应对之。正话反说,文字俏皮,辛辣到位,入木三分,老舍显然站在了新剧阵营。文中所指,我有幸都遇到过,只不过不在戏园子,而在电影院。
此习沿袭,八十年代在临汾工会俱乐部看电影,入场者多卖一杯瓜子,场内嗑瓜子声甚至湮没银屏之声。
跑片不到,拖延已然常态,观众耐不住时,哗变般起哄,只好再加演一段“西哈努克”。某次单位包电影,前排一对恋人交头接耳,窸窸窣窣,后排老董忽起严厉叱责声,全场为之侧目。事后一想,恋人固有失,错却在老董,场内空座多矣,可选择规避,况且你还吸烟不止,周遭则敢怒不敢言,虽为小节,事关修为,宽待年轻人,事关社会包容度。
几年前,朋友请客不在酒席,柏林爱乐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一曲细川俊夫的《那时花开》,禅意十足,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若无近乎苛刻的静谧环境,难以闻听其中的微音。老舍要的剧场效果,大概如此。
同为享受,戏园子在于放纵逞性与口舌之欲,话剧场在于艺术本身与内容所示。前提不同,效果自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