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丨大直若屈丨大巧若拙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最大的完满好像有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

最大的充盈好像有亏空,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最大的正直好像弯曲,最大的灵巧好像笨拙,最大的辩才好像木讷。

虚静胜过躁动,寒冷胜过炎热。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所说的五个“大”——“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从大自然现象中发现的辩证规律,这里所说的五个“大”——“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则主要是从人生现象中发现的辩证规律。

“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是最完美的、最理想的人格形象,分别指最圆满有成就的人、最充实富有的人、最正直无私的人、最灵敏善巧的人、最雄辩有口才的人。这些都是指人的本质内涵,可它的外在表现却恰恰相反,最圆满的人看上去好像有欠缺,最富有充实的人看上去好像有空亏,最正直无私的人看上去好像弯曲不直,最灵巧的人看上去好像很笨拙,最有口才、最雄辩的人看上去好像说话迟钝。

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和光同尘”(第五十六章),自己虽然太圆满、太完善了,但并不锋芒毕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们总是隐含才华,与众人打成一片,与众人相融合,这样才是真正的圆满、完善。这是在俗世中保持圆满的一种策略。

二是因为“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日盈则昃,人太圆满了也会盛极而衰,走向反面,所以经常有意地有欠缺,做人做事留有余地,不要达到极点,万事不要做绝,这正是在自我人生中保持圆满的一种策略。

“静胜躁,寒胜热”这两句,王弼通行本原来是“躁胜寒,静胜热”,可是其他章节中“躁”是和“静”相对,“寒”是和“热”相对的,所以蒋锡昌、严灵峰、陈鼓应等人就将它改过来了。我认为两种说法都符合老子的意思。“躁胜寒,静胜热”,可以理解为活动可以胜过寒冷,安静可以胜过炎热。意思是反面能胜过正面,“反者道之动”,“相反相成”。而改过来“静胜躁,寒胜热”,也是这个意思,在文义上两两相对,从而强调了“静”和“寒”能够分别战胜“躁”和“热”。这就自然引出“清静为天下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