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临证医案】桂枝汤治疗定时发热案
【经方临证医案】桂枝汤治疗定时发热案转载2018-07-17 10:35:48标签:自汗 盗汗 发热 发烧 桂枝汤
【经方临证医案】桂枝汤治疗定时发热案转载自《经方临证感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支持中医发展请购买正版图书赵某,女,19岁,形体瘦弱,瓜子脸,面淡白,唇淡。2010年12月6日初诊。低热1年余。2009年9月高考升入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在一次感冒后,低热不退。化验血常规、尿常规、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肺部透视等均无异常。11月到某大医院就诊,处以中药沙参、麦冬等养阴药治疗,药后低热未退,而且出现腹痛。患者在3岁时曾患急性肾炎,治愈。4岁时曾患过敏性哮喘,大约在8岁时基本治愈。但偶有发作,今年11月份曾发作过一次。刻诊:每天中午11点左右开始发低热,一般不超过38,纳可,眠可,二便调。自去年9月始每天中午开始发热,持续到晚上睡觉,自觉发热、汗出,醒后热退,每天如此,怕风。无口苦,月经规律无痛经,经前乳不胀,无关节疼痛,口渴喜冷饮。舌淡,苔薄白,脉较有力。处方:桂枝30g,白芍30g,生姜30g,大枣30g,炙甘草20g。煎服,每日1剂,每天的第一次药在发热前半小时服用,6剂。嘱忌生冷、腥、辣、油腻。药后喝热粥以助发汗。服药1剂,低热即推迟到下午1点左右,服药6剂,低热推迟到晚上8点左右,继服6剂,基本治愈。后以小建中汤6剂以善后。按:治疗低热,临床上有诸多中医从阴虚论治,本案患者曾服沙参、麦冬等养之品,不但未愈,而且出现腹痛,说明药不对证。从经方的角度来看,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较为常用。如果应用小柴胡汤,须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少阴病的表现,本案无上述任一症状。但从发热、汗出来看,桂枝汤最为适宜。桂枝汤来源于《伤寒论》,清代医家柯琴赞本方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总方也”。《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患者虽然有肾炎、哮喘等病史,但现在已经治愈,除定时发热外,患者身体基本健康,这就是“病人脏无他病”。患者定时发热,伴有汗出,每天如此,即为“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其治疗应为“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故嘱患者在发热前半小时服桂枝汤以治其低热。按照《伤寒论》的要求,服桂枝汤时须“啜热稀粥以助药力”“遍身摯摯微似有汗者益佳”,即取微汗。还要注意,服用本方时注意忌口,生冷黏滑辛辣之物一概不能入口。
解读:
我们以往对中医病例的认识,其实都是抱着学经验的态度来看热闹的,并没有多少人会关注这些疾病的论述细节。因为我们不关注、不思考,只是在结果上用心、发力,所以导致了现代医学的各种套路陷阱及各种无理取闹的质疑。
其实只要我们也去关注细节、解释细节、想着弄明白细节,搞得让现代医学那帮人都不敢再提细节,提到这些细节都不敢再涨嘴的地步,那么就都会变成“乖娃娃”的。
就像这个病例,
问:“每天中午11点左右开始发低热,一般不超过38”,为什么?
问:不是质疑中医中药的作用吗,那就当没这回事情,也不用考虑“桂枝汤”是什么东西,就把这个药当成了一碗茶、一碗汤。人体喝了这么个东西,怎么从“每天中午11点左右开始发低热”推迟到下午1点左右?又怎么从这个“1点左右”推迟到晚上8点左右,又怎么从'8点左右”直至不发热的?这个发热的起点与终点到底是什么关系?
抛开所有因素不管,就问问这些发热时间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化的?是哪一门学科、哪一门理论可以支持你认识这些?
这都是明面上最简单直接的问题,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细节。怕的是你想不到问题,而就没有认识不清楚的答案。
都试试。。。。。。
这些东西也不光只是给现代医学这帮人提个醒的,我们这些搞中医的也都大胆的尝试一番。
以后千万不要再说什么读懂《伤寒论》、破解《伤寒论》等等这些无聊的闲话了,我告诉你们他是读不懂的,因为只要读懂了《伤寒论》,这些疾病现象背后的事实都会一清二楚。而我们只要对这些疾病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大概、差不多、“悟”的水平层面,《伤寒论》就不可能让你读懂。
《伤寒论》的真相会让我们所有学中医的都会感到无力、无趣的,我们与张仲景的认识差距可谓天壤之别。我窥探到一鳞半爪已经如此“猖狂”,以后我们这些学中医的又该如何“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