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蕾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 即刻收听
《杜普蕾姐妹》是根据杜普蕾的姐姐希拉里和哥哥皮亚斯撰写的《家中的天才》一书改编的。该片导演安纳德·塔克说:“杜普蕾是许多人心中的偶像,但她决不仅仅只是一个能在大提琴上奏出美妙乐曲的漂亮女孩。她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正因为如此,她的音乐才包容了更多的东西——不仅有欢乐和激情,还有痛苦、恐惧和失落。这正是她作为音乐家的伟大之处。我们在电影中力求塑造出真实的杜普蕾形象。”不过,一般观众仍然觉得此片有揭破隐私的嫌疑,影片无视杜普蕾对艺术的强烈追求,过分强调艺术以及演奏会生涯对杜普蕾个人生活的侵扰,这些当然都使许多观众失望。不过,影片倒也颇具情感刻画力,描绘了艺术家对普通日常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困窘,片尾对杜普蕾病情的描绘,也令人动容,使人不禁为杜普蕾的悲剧命运洒下痛惜的眼泪。
杜普蕾于1945年生于英国。她生长在一个充满了音乐的家庭,在三岁的时候听到大提琴的声音,就吵着想要那样的乐器。在她四岁的生日,她得到了这样的礼物,而且是成人用的大提琴。以她的年纪与个头,她居然拉起来毫无困难!五岁就被送去伦敦的大提琴学校跟随老师学琴。七岁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会。十岁的时候,得到苏吉亚奖,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大指挥家巴比罗利爵士,后来巴比罗利和杜普蕾就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巴比罗利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指挥家,早年还是一个出色的大提琴手,所以他有时也会对杜普蕾的演奏提出一些意见。
得奖之后,她就开始到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跟普利斯学琴。普利斯记得在她十三岁时,有一次普利斯跟她说下星期要开始学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和一首皮阿蒂的随想曲,没想到第四天之后,她就来告诉普利斯,她说她已经把埃尔加协奏曲的第一乐章背下来了,而且那一首非常困难的随想曲也背出来了。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她几乎把它们演奏得无懈可击!当然,学习也不会都是一帆风顺的。不过,她在十五岁那一年,获得了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的皇后大奖,这是专门为三十岁以内的年轻音乐家所设置的。
大提琴的几位巨匠,如卡萨尔斯、托特里耶还有罗斯特罗波维奇,都曾指导过她,不过她总认为普利斯是她真正的老师,对老师的忠诚从未减少过。
十六岁那年(1961),她于威格莫尔大厅举行首次独奏会,音乐会前几天票就已经完全售完,大家都急于想听一听年轻的大提琴家表现如何,这无疑是一个严酷的考验!然而,她顺利完成了,并获得大众一致的赞赏。从此她声名大噪,开始她正式的演奏生涯,与英国的主要乐团及著名指挥合作演出。
二十岁那年(1965)她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她在纽约的首次公演,演奏曲目是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由BBC交响乐团协奏,多拉第指挥,她成功地彻底征服了美国听众!从此世界各地都热切希望她能去当地演出。1967年中东战争之后,她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籍钢琴家巴伦博伊姆结婚(目前巴伦波依姆以指挥闻名),有一段时间,她和巴伦博伊姆以及小提琴家祖克曼三人时常一起搭档演出,评论界均是赞誉有加。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疾病来袭,最初检查结果是皮肤癌,但其实是一种“多重性硬化”的怪病,使得她的四肢都出现僵化症状,对于一个提琴演奏家来说,这真是一个严酷的打击,对她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她为了跟病魔奋斗,不得不停止音乐会的演奏,甚至曾经六个月都没有碰过大提琴。1973年她在伦敦最后一场演奏会,由梅塔指挥新爱乐乐团,演奏的曲目也是英国人最爱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当许多乐迷得知她身患绝症时,都不禁失声痛哭。
患病后的杜普雷上大师课
在她短暂而辉煌的音乐生涯中,她总共录制了十五张唱片。生病之后,她无法再继续她的音乐演奏生涯。所以她转为指导学生及在电视上举行示范教学,在她最后一张录制的唱片中,居然是在为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担任讲述者。
在1987年10月19日,杜普蕾逝世,享年四十二岁。留给人们无限的怀念。
杜普蕾演绎的经典曲目当然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但她演奏艺术的范围其实非常广阔,自海顿以来的大提琴曲目,她都有所涉猎,且成绩斐然。她演奏的特点在于对作品内在情感的真实把握,在她最为精彩的演奏中,她对作品的诠释散发出一种激情慷慨又饱含悲凉的气质,她极大地体现了大提琴这一乐器的抒情性和歌唱性。杜普蕾的演奏技巧非常全面,音色变化多彩,其大提琴的音质尤其令人称道,醇美浓郁,情感诉及力很强,这一切配合着她对作品的直觉把握,使得她的演奏尤其自然畅达,富有歌咏性的浪漫魅力。
埃尔加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1919年的产物,也是埃尔加最后一部大型作品,这部协奏曲其实与埃尔加两首交响曲一样,均属后期浪漫时代的雄伟巨作,堪称埃尔加晚年最佳的作品。这是一首挽歌式的作品,紧凑、简练带有幻灭的性质,这部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作品,仿佛是在怀念往昔英帝国的辉煌,但其中的个人风味又相当浓郁,优雅旋律绕梁三日。其以抒情风味开端的旋律之美,在尤其喜爱长式乐句的埃尔加作品中亦属罕见。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实际上足可与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并列为同类作品中最伟大的必传之作,现在它已经在大提琴曲目中占据了牢不可破的地位,成为埃尔加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埃尔加对管弦乐队的深刻洞察在此曲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使用了配制整齐的大型乐队,但所写的协奏声部却极其精简,这使得独奏大提琴相对来说容易突出。全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的开头是一个平静、悠长的曲调,仿佛是秋雾和落叶的音乐,然后大提琴进人演奏一个踌躇的、沉思性的主题,好象在经历一个甜美的梦境;第二乐章比较活泼,大提琴有许多精巧的变化,第三乐章则是一个浪漫优美的歌谣风格乐章,最后的一个乐章最富有变化,独奏大提琴有华丽的技巧发挥。在这部作品中,埃尔加将整个乐团当作背景来运用,充分突出大提琴音量大的特征,作为一位配器大师,这部作品是展示埃尔加精湛技艺的一个令人难忘的范例。
这个曲目是埃尔加在协奏曲领域的最高成就,而杜普蕾变幻多彩的音色更为这部作品增加了魅力,她的演奏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和惆怅的情怀,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深长的呼吸中,没有一个大提琴家能比得上她的那种情感投人,同时,她还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沉思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