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龚氏两百年
郭根林
一
端拱元年(988)科举取士,已经跟随父亲由福建邵武定居苏州的龚识考取进士,为当时苏州科举唯一录取人选,也是苏州宋代进士入第第一人。
龚识,字默甫,大中祥符年间,由翰林学士李宗谔推荐担任监察御史,不久真宗东封泰山护跸还都时,又迁殿中侍御史兼左巡使。宋初的政治制度在许多方面承袭唐制,规定御史“不专言职”,御史长官需要有独立监察的能力才能胜任。至是,开始选拔学术醇正、操履端方、素质刚直、纪纲朝廷的人,才可以入台言事。因此,得到这样的官职在当时是非常有难度的,被选中者实有不世之荣,而获得这样的职位也是从龚识开始的。后来,龚识因为眼疾而请求退休,除检校司封郎中、平江军节度使,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去职。之后,他在苏州“日与宾客酌酒赋诗自娱”。
龚识科举入仕的金花榜贴作为一个家族的荣耀一直保存着。金花榜贴是一种涂金黄纸,阔三寸,长四寸许。大写姓名,下面有两个知举官花押,又用白纸作大贴,如药贴状,贮金花榜贴于中,外面写姓名二字,大约以此报送给科举考试录取的人。从唐代以来,直到范成大退居石湖时,少有所见,因此,范成大将龚识金花榜贴记载在《吴郡志》中。
淳化三年(992),龚识之弟龚纬与苏州籍丁谓、凌咸、钱昆、谢涛、陆玄圭一起同登进士第。
咸平三年(1000),龚识之兄龚纪,与侄子龚会元及苏州籍郑载、谭应、许洞等人同登进士第。龚纪入仕后,为了资助仍居住在原籍邵武的侄子龚国隆赴京考试,赠予驿券,使侄子“沿路勘请,以抵京师”。宋代吴处厚在《青箱杂记》中记道,乡人龚国隆应举时,梦行道上,步步俯拾黑豆一掬。这年乡荐,他的伯父郎中龚纪担心他缺乏路费,以驿劵赠之。龚国隆梦见步步俯拾的黑豆,实际上是伯父龚纪解决他赶考的交通费用而赠予的驿券。驿券是一种始于唐代开元年间公干官员差旅途中可以乘用驿站车马、使用夫役的纸券凭证。
龚识还将女儿嫁给了太宗时参知政事苏易简的长子、大理评事苏宿,后来在苏州营造沧浪亭的苏舜钦就是苏宿的侄子。
龚识之后,其子龚宗元,字会之,于天圣五年(1027)登第,与他同榜的苏州籍有范琪、元绛等人。他年幼时颖悟绝人,读书虎丘寺,为乡贡首选。龚宗元曾经把文章投给范仲淹审阅,范仲淹对他说:“你的文章,温厚和平而不乏正气,像你为人一样。”入第后,为杭州仁和县主簿,范仲淹告诫他“器业清修,它日必为令器,慎勿因人以进”。龚宗元时刻牢记范仲淹的教诲,不改为人本色,未曾游公卿门,以清直淳厚见称。
因为父亲龚识生病,龚宗元就请求安排在便于照顾父亲的地方任职,调任苏州吴县。后因居忧服阙,改建安尉,擢大理评事,知句容县。他发摘奸状,政和神明。庆历年间任江东转运按察使的杨纮持使节巡行,考核部属,非常严格,官吏见他都比较害怕,弃官而去。但是,杨纮经过句容县境时,没有去,有人问原因,他说,龚宗元治民,所至有声。我如果过去,反而干扰他的工作。可见杨纮对龚宗元多么看重。龚宗元历任衢、越二州通判,官至都官员外郎分司南京。辞职之后,一直住在苏州大酒巷,取白居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间”诗意而建造“中隐堂”。在那里与已经退休在苏州的尚书屯田员外郎程适、太子中允陈之奇一起闲游,每天琴酒为乐,被称为“三老”。
龚宗元去世后,葬在苏州西部的南峰山,有文集《武丘居士遗稿》十卷。
二
熙宁六年(1073),龚宗元儿子龚程,字信民,考取进士。他性格刚正自守,不怵于祸福。他勤奋学习,力排异端,家不设佛老像,祭祀不焚纸钱,貌似一位无神论者。在父亲南峰山墓旁建造了一处住所,就在那里读书,攻苦食淡,博览群书,记问精确,乡人称他为“有脚书橱”。他曾经在墙壁间题了一首绝诗:“月度疏棂起更慵,坐听澄照五更钟。却思潮上西兴急,风绕山前万个松。”入第后,历任西安丞,知桐庐县,卒赠左朝议大夫。南峰山就在现在白马涧南,可以望见澄照寺,静听寺钟,松涛绕岗,真是一处读书胜地。
龚宗元有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秘书监富严之子富临、朝请大夫顾沂和李处道。
景祐年间,范仲淹在苏州创办府学。富严为北宋时丞相富弼的叔父,庆历中以刑部郎中守乡郡苏州。富严与吴县、长洲两县大夫商量,就在府学旁边建造了六经阁,以学校之余钱,僦之市材,临泮池,建层屋,用了两个多月时间,花费资金一千二百缗。富严以耆德著称,乡人因名其居曰德寿坊。富临饱学能文,终陕西池阳守、平江节度推官。
顾沂,字归圣,少有声,太学廷试高第,除广德军教授,后出为和州通判。久摄郡守,留心抚字,刻意学校,改为龚州太守。有士人卖儿卖女的,他不等其报,倾囊相助。加朝奉大夫,迁秘书丞,还未赴任而卒,年六十二。他的孙子顾禧,后来住在吴中光福山中,弃官高隐,闭户读书,博览典籍,著书甚富,闭居不出五十年,名重乡里,筑室邳村,称为漫庄。时人章宪称漫庄有“泉声到棐几,山影覆绳床”之隐逸之趣。
李处道登治平四年(1067)进士第,曾任教于姑苏学宫,知泉州德化县。李处道夫人龚氏有文学,读书通大义,赋诗作字过人,晚年自名守安,信佛教。李处道年高,但官位不高,龚氏常常安慰他,他们生有二子。
龚程之子龚况,字浚之,崇宁五年(1106)进士。入第后,以学术文章有名,与苏轼族孙苏元老一起在政府机关工作,合称“龚苏”。擅作诗,格调清古,与当时著名人物叶梦得、洪炎、朱翌、王仲嶷、张景修等人多有唱和。他交游的朋友都比较清廉。如张景修,字敏叔,人物潇洒,文章雅正,登治平四年进士第。虽两为宪漕,五领郡符,其家极贫窭,僦市屋以居,曾作有绝句:“茅簷月有千金税,稻饭年无一粒租。生事萧条人问我,水芭蕉与石菖蒲。”张景修曾经以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菊为寿客、瑞香为佳客、丁香为素客、兰为幽客、莲为净客、酴醾为雅客、桂为仙客、蔷薇为野客、茉莉为远客、芍药为近客,各赋诗一首,称为《花客诗》,诗风清淡。
龚况的夫人为北宋名将章楶的孙女。龚况曾居住在沧浪亭里,与章楶一族各居其半,为邻居。龚况用祖父龚宗元的中隐堂故事,自号起隐子,终礼部员外郎、朝议大夫。
三
进入南宋后,国破家散。建炎四年(1130)二月,金军入平江城(即苏州城),“掳掠金帛子女既尽,乃纵火燔城,焰见百余里,火五日乃灭。”平江城内十室九空。龚家那时被迫迁到昆山避难,居住在圆明村。
龚明之,字希仲、熙仲,龚况之侄子、龚宗元的曾孙,生于元祐六年(1091),以孝行闻名。他的祖母李氏得寒疾,梦中有神仙告诉她:“给你七十七年寿数。”大观年间,祖母李氏到了七十七岁时,病危,自以为必死无疑。龚明之为此在夜里祷告上天,愿意减少自己五年寿命增加祖母的寿长。他点了一支香于头顶,祷告七天七夜,终于听到脑中有爆裂声,他依然不为所动,继续祷告。第二天,祖母的病好了。过了五年,祖母八十三岁时寿终。这成为经典孝道故事流传后世。
宣和三年(1121),龚明之以诸生贡京师,接自己的父母一起过去居住,没有多少时间,母亲与弟弟相继去世,但龚明之家贫,没有钱归葬。有人说,使旅殡僧舍,即灵柩暂时安放于僧舍等待归葬,否则火化,再将骨灰归葬。龚明之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取其家里所有,钱不够,就向他人借款,终于把母亲和弟弟的尸体一起归乡安葬。
龚家的先人之墓在苏州洞庭西山,那里树木茂密,有大树数万枝,但龚家族人斩而分之。龚明之竭力劝阻,无法制止,他边哭边骂,每看到族人伐木一棵,就号恸一阵,响彻树林,震动山谷,听到这声音的人无不感动。龚明之再自掏腰包,买松树万株,补种在墓地上。他还出钱修葺祖坟,以利族人祭祀。
龚明之有一个侄女、两个外甥女,都在幼年时失去父母,他就抚养她们,教育她们十余年,积钱帛为资,送给她们嫁妆,使她们都得到了较好的归宿。
龚明之在绍兴二十年(1150)中乡贡时,已经年满六十。有的人劝他隐瞒自己的实际年龄,少报自己的岁数,为今后计划,他笑着说:“我平生不敢自己欺骗自己。”最后写了自己实际的年龄。
龚明之蹭蹬科举考场,直到绍兴三十年以特恩廷试,授高州文学,年纪已经八十二岁了。按照宋代七十致仕的规定,龚明之是不能够再入仕了,但苏州一地在朝廷里当官的人,都因为他行义而推荐他,得监潭州南岳庙,在今湖南长沙任职。乡人奉直大夫林振等人推荐龚明之,认为他通晓经学、品行端正,以龚明之为师,效法学习。淳熙二年(1175)庆寿之际,表彰龚明之孝行节谊,著名于乡闾,大家希望地方官能够向上级申报他的义举品行,当议表彰录用。当时,参政钱良臣感到比较困难。昆山地方官吴仁杰说,你尽量与丞相说明情况,一定能够感动他们。钱良臣问什么原因,吴仁杰说,龚明之头顶上燃香的行为,能够感动上苍,那么,皇帝知道了他的行为也一定能够感动。钱良臣为之肃然起敬,就奏告皇帝。淳熙五年(1178),果然得到皇帝旨意,超授宣教郎,后致仕,仍赐绯衣、银鱼、五品服。
龚明之退休后居住在昆山黄姑别墅,作期颐堂,日饮其间。他平生不摘人短,不看人说话,每次都说平日受用的唯有一“诚”字。他在《期颐堂》一首诗中写道:“不服丹砂不茹芝,老来四体未全衰。有人问我期颐法,一味胸中爱坦夷。”那时他自顾颓龄,行将满百,自认为日薄西山,仍然优游,栽花种竹。凡是亲朋好友问他健康状况,都以诗句回答,精神萧爽,省吃俭用,号“五休居士”。他留下遗嘱:不要在灵柩前设置仙释之像,只要供一水一木,诵读《论语》《孝经》就可以了。去世时,享年九十二岁。
龚明之之子龚昱,字立道,年少时跟随昆山学者李衡游学六年,有文学,安贫乐道,乡人称之为“龚山长”,然名不显达,“不要金花贴”,识者惜之。他居住在昆山栖闲堂,被称为“栖闲主人”,与陆游等人有交游。开禧三年(1207)春,陆游作《寄龚立道》诗:“龚子吴中第一流,老农何幸接英游。难逢正似玉杵臼,易散便成风马牛。清夜话端思滚滚,暮年心事恐悠悠。何由唤得阊门櫂,一醉千岩万壑秋。”还作有《寄题龚立道昆山栖闲堂》:“栖闲主人计不疏,万卷读尽家藏书。”龚昱将李衡平常语录编为《乐庵语录》。李衡归老居所称乐庵,在昆山县东六里圆明村,乐庵四旁皆修竹,经籍图史满室,自号乐庵叟。龚昱还编有《昆山杂咏》四卷行于世。
龚昱看到南宋国运式微,蒙古军入侵之势不可阻挡,直逼江南,于是告诫子孙:“家世宋臣,慎勿仕,以惕惨祸。”自此之后,子孙谨记,皆以隐耕为业处世。
龚明之少年时跟从父亲及其朋友游学,都是一代名人魁士,又获许多有名望、有知识的前辈亲承教诲,日益进取,虞庠鲁泮,在后来的三十年中,即使是同舍,亦多文人行士。在他余生之年,世异事变,只要是利门名路,绝不复往。于是声迹益晦陋,瓜畴芋区,不过老农相,所与谈笑者,无复有鸿儒。在龚明之九十二岁那年,将自己所知进行口述,由龚昱做笔记,形成《中吴纪闻》这部著作,至今成为研究龚氏一族及当时历史的重要文献。
“参天之木,影不离根;江河之水,支有其源。”我们从龚氏一族的家风中,似乎看到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家族的缩影,千锤百炼,只有经文纬武才能定国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