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太极拳的“式”与套路的“式”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本文作者
澄甫传的一套太极拳,有的叫85式,有的叫108式,其实是同样一套拳,叫法不同而已。正如杨澄甫又叫杨兆清,同为一人,没有什么玄机。前些日子,有朋友对我大谈太极拳的85式,它之所以叫85式是有高深含义的,什么八门五步呀,以及8 5=13,是象征十三势云云。我听完后很佩服他的想像力。我也听到过有人讲108式的道理,什么天罡、地罡,36 72=108,象征梁山好汉等等,令人喷饭。其实,他们不知道拳的历史,才会天马行空地乱讲一通。
 
一、关于太极拳的“式”
民国的时候只有一种太极拳,就是杨露禅传下来,因此太极拳没有什么“式”的叫法。即使1919年,孙禄堂写了本《太极拳学》,他的拳仍然称作“太极拳”,并没有叫做“孙式太极拳”。1928年,北京的太极拳名家都到南方教拳去了,许禹生不得意才从陈家沟请出陈发科,加上陈鑫的著作出版,用了《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名称,才有了“陈氏太极拳”的说法。上世纪40年代,有人想将吴鉴泉传的拳另立一派,徐致一在答复田镇峰的信中说:吴鉴泉老师自己认为他的拳是杨家所传,不同意另立门派。所以,在民国时期武术书中,几乎没有“杨式”、“吴式”、“陈式”……的称呼,都通称“太极拳”。也许后来太极拳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五花八门,为了加以区别遂产生了某“式”的称呼,用以区分。
上世纪50年代中,逐渐有了杨式、陈式、吴式、孙式的称呼,简称“四式太极拳”。1957年,顾留馨赴越南教胡志明主席练太极拳,他回国后,国家体委委托他撰写太极拳书籍。1961年2月1日,顾留馨就出版社计划出版“四式太极拳”一厚册书,复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发表个人意见。4月4日,经上海市体委同意,顾留馨推辞不了,才接受“四式太极拳”的编写任务。他表态出版社委托主编“四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转来的任务,市体委也同意了,当然要保证完成任务”。说明“四式太极拳”是国家认可的。刚巧在2月27日,郝少如持李亦畲手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论》来见顾留馨,两人交谈甚欢。顾留馨对武禹襄所传太极拳产生浓重兴趣。他立即安排郝少如开班传授,抢救“武式太极拳”。顾留馨不仅自己参加武式太极拳的学习,还在以后很长时间中,坚持天天练习武式太极拳,加深对武式太极拳的理解。顾留馨还竭力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建议,原“四式太极拳”应增加武式太极拳,改为“五式太极拳”,并推荐由郝少如撰写武式太极拳。9月30日,阎海转告顾留馨,出版社正式同意将“武式”一并列入“五式太极拳”,并要求至迟于年底交出武式稿,在明春出书。这也可以说,1961年9月,“武式太极拳”已经国家体委认可,“四式太极拳”也正式改称为“五式太极拳”。
但由于北京某几个人的阻挠,“五式太极拳”只得分册单独出版。于是分别有了《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的单行本。
虽然太极拳经历了文革的折腾与磨难,在民间和海外却深受民众欢迎。1975年7月29日,出版社编辑阎海写信告诉顾留馨,顾留馨文革前出版的,那本被体委李某因嫉妒而粗暴禁止的《怎样练习太极拳》,居然在香港一书难求。阎海说:“你在上海出版社出的太极拳小册子,在香港黑市上售到人民币100元一本(注:《怎样练习太极拳》定价0.21元,香港黑市价已超过原书价476倍)。可见,太极拳书是多么迫切要早日出版。国内传抄事迹,不胜枚举,……”因此出版社决定修订出版“五式太极拳”。出版社转告了上级的意见:五式太极拳“合成一本出版时,不称什么陈、杨、吴式,而称为一式、二式……太极拳,或其它名称。”
在阶级斗争的年代,认为陈、杨、吴、孙、吴姓氏名的太极拳,都带有封建氏族的印记,尤其是创始人的阶级身份有极大风险,如陈式太极拳创始人,被批判是镇压农民造反的反动地主武装头目,因而有人以此攻击顾留馨《陈式太极拳》《太极拳研究》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树碑立传,鼓吹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顾留馨也因此在文革中遭难。所以体委试图将“陈、杨、吴、孙、武”式太极拳的姓氏标记统统擦去,以规避风险,因此打算改为“一式、二式……”太极拳,或用甲乙丙……来代替陈、杨、吴、孙、武,或加上大架式、中架式、高架式等来区分。幸亏不久文革就结束了,这种“极左”错误的做法才被纠正,仍然保留陈、杨、吴、孙、武的太极拳名称。
不过,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中国冒出了无数个“式”的太极拳,据说还有二百多个“式”的拳,躺在国家武管中心桌子上等待认可批准。武术的这种暴涨式“繁荣”,对武术而言,不知是继承创新还是糟蹋作践?是硕果或是毒瘤?只能留待历史去考查。
 
二、关于套路的“式”
现在太极拳的套路实在太多,有繁有简,有长有短,有刚有柔,于是用动作的多少来标记套路。比如有6式,8式,12式,24式,37式,42式,48 式,75式,83式,85式,88式,95式,103 式,105,108式等等。活像摆百货摊,应有尽有,各取所需。式子的数字也被一些人赋予特别的意义,什么8 式象征八仙;有位谭先生编了个24个节气的太极拳;有人说杨式的85式太极拳,就是象征八门五步,或者是8 5=13,象征十三势;而108式,是36天罡 72地罡=108将等等,我们国人有的是丰富想像力,怎么说都很有趣,也似乎都有道理。但是这些说法都是在扯谈。
传统武术一般在创编套路的时候,不会为了凑一个吉利的数字而去组合动作的。就拿杨家的太极拳来说,原本的一招招一势势,讲究的是连绵不断、势势相承,根本不讲究动作的多少。比方起势(预备式)原本是没有的,开门手就是揽雀尾(懒扎衣),“立正、起势”是后来引进体操的概念。陈微明《太极拳术》第九页,第一图式就是揽雀尾;“杨澄甫先生所授太极拳长拳目录”第一式也是揽雀尾。而且套路动作的多少是在根据需要在变化,数字的多少,只说明动作的多少,并无特别意义。
杨澄甫的一套拳架,从1921年《太极拳势图解》看,已经减去不少过渡动作,强调拳架练至“弯弓射虎”,即作“合太极”结束,共74式。书中还强调说“有加以揽雀尾,扑面掌等数式方还原者。有再作一搬拦锤,如封似闭,二式者,均为原路所无,兹不赘述。”语气如此肯定,但在1925年《太极拳术》中,又在“弯弓射虎”之后,正式增加了“上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然后“合太极”,共80式。1931年《太极拳使用法》写明“以上太极拳名称三十七全套七十八个姿势式完”,即78式(当然民国的时候,这套拳都不称几式几式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始有了几式几式的概念,同样杨家的一套拳架,国家体委称作88式,傅钟文称为85式,杨家自己则称之108式,这只是计算方法不同,如把左右动作分拆开来计算,数字就多了起来。所以动作的数字,只是一种计数方法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更不必故弄玄虚,去哗众取宠。
今天聊天也许会让一些人扫兴,那就此打住了。■
附: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阎海与顾留馨的四封通信,供参考研究。
1975-2-18
顾留馨同志:您好!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的教导,为了满足国内外读者对太极拳的需要,我们今年计划把文化大革命前出版是《陈、杨、吴、武、孙》五式太极拳和《太极拳研究》六本书,加以删节、修订、改写、改图,然后合为一本出版。
经过文化大革命,这六本书存在哪些错误和缺点,大致已经清楚,图和为删改起来比较顺利,但工作量并不少。  合成一本出版时,不称什么陈、杨、吴式,而称为一式、二式……太极拳,或其它名称。
鉴于这六本原是您受国家体委和我社之托,在上海市体委和上海市体育宫领导大力支持下而编写成的。故仍拟请您修订改写,插图仍拟请周元龙同志画。此事,在这次体工会期间,已向张振亚同志及有关同志谈过。不知你们二位能否协助我们完成?有什么困难?希你们研究一下,通知我们。
如蒙同意协助这一工作,至于具体修订方案以及时间等问题,当再详细抓紧商榷决定。
我们计划在今年出版此书,书稿最迟要在今年六月以前完成,时间十分紧迫,务望您和周元龙同志研究一下,急函我部是盼。
敬礼
人民体育出版社 图书编辑部(公章)
                                                 1975-2-18
1975-10-23
顾老,元龙同志:你们好!
五式太极拳引起了武术科的注意,张三出面提出问题,经过我们耐心解释和计划意见,已无意见了。张三是受了某人所使。某人者尽人所知,但只能吹风而已,已成不了气候。现在已风平浪静,所以再三研究,最后决定仍写信给上海体委,请你们二位来京,仍继续写出来出版。给市体委的信,今晨已发去,航空寄的。
你们就安心等待,并把上海工作做好,以免来京后,反而麻烦。
此事,就看上海的了,你们无能为力,只好等吧,也不必急。我们工作就是克服桩桩困难。
这次吹风,坏事变成了好事,免得出书后他兴风作浪。现在一切都考虑后了,好办了。我也将了领导一军,请他们考虑好。最好,决定仍出。
好,不多谈,先报告此事,你们只应该装做不知。  致
敬礼                             阎海  1975年10月23
1976-4-6
顾老:来函收悉。
……
你写《怎样练习太极拳》一书,请尽量尽量吸收你认为合理的部分,充实又充实,不必顾及《五式》将来怎么办?
另外,建议:

1.“古人说……”“拳论说……”等词儿,不要用。这会授人以话柄,说:这是越古越好,今不如昔……。
2. 尽量用现代自己的话讲拳。据说连简化太极拳的讲解,都不合时宜了,要改。
3. 陈杨吴……各式简介,千万别提“陈派生杨,杨派生吴……”。这会引起攻击的话柄,千万千万;只介绍各式太极拳的特点就行了;
4. 甲乙丙也不拟用了,打算用“95式太极拳”、“105式……”、“……”等等。总之用动作姿式数目命名,如何?以上是北京方面的意见,希考虑。  致
敬礼
  阎海    4-6
1976-4-12
阎海同志:
六日来信蒙告知改写《怎样练习太极拳》时应该注意各点,甚是,当贯彻在今后改写工作中。
关于《五式太极拳》改取分册出书,对读者方便,我也赞同;不用甲乙丙等代号,可避免多少带有旧与新的误解;改用“83”式“85”式等还是可以的,必要时还可以附加“大架式”“中架式”“小架式”“高架式”等便于区别的名称。
沈家桢老的陈式的八个特点,看来还可以删改后纳入,我于去年十月四日才删毕的原稿,仅起压缩作用,今寄来供参考改写。
缠丝劲(抽丝劲、螺旋劲)确实是太极拳家们创造性的贡献,是“一动无有不动”“一动内外俱动”的关键,是太极拳锻炼方法上精华所在。能掌握它,防病治病的效果会更好;柔刚相济,即化而即打,不疾而速的技击上的特点能体现,可惜还没有阐发得系统而透彻,以致还有不少人(甚至练太极拳多年的)不理解,有怀疑。我可对它深信不疑,并在实践上证明它的优越性。今后还想总结得好一些。杨、陈、吴三式先出,以适应国内外的迫切需要!您改写后,如寄给我看一下,一定细心的看,提些意见。
《怎样练习太极拳》还在修订补充,已修改到三第35页,四月底恐难完工。如不行赶出来,缓日交卷,比草率应付为好。
附来沈老八个特点的删节本供参酌。
致以
敬礼!
  留馨   1976-4-12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