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炒掉调查记者需要几步?
作者:郝博闻
来源:蓝媒汇
AI是否能代替人类写稿?未来,这个问题将是愚蠢的。
一直以来,我都确信AI无法胜任人类大范围、多人物、多角度的深度采访和稿件写作。
在这个领域,人类所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逻辑分析与思维方式、语言技巧与周密策划、单独行动或与多部门协同合作,以及在稿件写作中流露出的才华横溢,都让AI望其项背。
目前的AI,只能把信息搜罗到一起,攒出那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稿子。比如发布实时资讯,收集并整合相关消息等等。
事实上,AI们也确实这么干的。并且干的不赖。
比如前些日子,腾讯研究院发布了《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下称:人工智能)报告,里面说腾讯的机器人如今已累计生成了三万多篇稿件;全球最大通讯社美联社早在2014年7月开始使用机器人新闻记者撰写财报新闻。
因此你每天读到的消息中,有越来越多是AI生成的新闻。你可以想象,AI每升成一篇文章的同时,就可能有一个行业跑口记者走下岗位。所以跑口记者可能是最先被AI替代的新闻工作者。
这是残酷的事实。除了摄影记者和深度以及社会新闻记者,剩下的记者大多属于行业记者。
至于摄影记者。前几天有一篇耸人听闻的文章说,摄影记者已经成为各大新闻机构的鸡肋。不反驳也不赞同。不过无人机的出现,确实让摄影记者的功能小了很多,特别是这东西现在越做越小……摄影记者可以转行去做无人机飞手了。
此外AI的运行原理也看似很简单。输入相关的信息,AI就会根据算法在网络上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再根据算法整合成稿件。这看起来完全是套路。不过这种看似简单的算法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确。
起初,我还是赞同AI不会替代人类去完成这么复杂的工作。到后来,我突然考虑到一个问题,再这样发展下去……我们为什么要写稿?或者说,讨论AI能否替代人类写稿的问题,似乎是愚蠢的。
就像是阿尔法狗生产出来,不意味AI今后就只能和人类下围棋一样;未来AI即便进步到可以完成任何稿件,只能证明AI在算法和逻辑分析还有互联网协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而记者写稿的最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文字加图片是最为简易和广泛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普及之前,记者采写新闻已经运行了上百年历史。
现阶段,记者、编辑和机器虽然在一起和平共存,但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一份报告认为,相比AI,媒体老炮们的文本更具内涵和魅力。
不过最近,承载记者写稿的传统纸媒变得越发不景气。央视市场研究(CTR)-CNRS调查数据显示,报纸的日到达率由2012年的53.9%下滑至2016年的32.8%;同期,杂志媒体的周到达率下降到15.1%。
而电视也好不了哪去,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来获取消息。
数据放大到整个亚洲。移动互联网上,一款叫Netflix的视频app成为亚洲受欢迎的流媒体应用。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尽管,使用Netflix的服务每月至少要花费8美元(约合人民币 55元),但 Netflix还是从消费者的钱包里拿到了很大一笔钱。
现在,纸质媒体衰落,移动互联网兴起,流媒体和直播成为年轻一代关注世界的新方式。那么,离辞退深度新记者可能只差两部:1.提升带宽降低流量费用;2.让AI实现自我管理,协同工作。
第一点并不难实现。就好比十年前你看移动服务商的异地漫游费用如此昂贵一样,到现在这项费用已经取消了;第二点也不难实现,就是要花一点时间……好吧,是大把时间。
首先影像传输技术的进步和无人机小型化,使得我们更加容易进入原来无法进入的现场。
而终端可以通过分析影像传输进行场景的还原和再次搭建;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还原很多现场的模型;而AI通过屏幕显示甚至模拟人类声音也可以进行采访,采访问题是通过算法和分析现场得来。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进入现场——分析——收集资料——完成采访。但而你的读者或者叫观众也是那些盯着手机屏幕的家伙。
当然,这里面包含的人工智能技术现在还无法达到,不过充分的想象总是推动技术进步的第一小步。
当然,目前的AI技术也不是完全依靠人类。华尔街日报曾借用用户手机的GPS定位及运动轨迹,根据用户提供的公开数据创作了“看图猜城市”的可视化互动新闻。这可能就是实现其他技术的第一小步。
如果这些技术都得以实现。那么新闻机构干嘛不把那些月薪昂贵的调查记者炒鱿鱼呢。
而编辑也不再需要,看看“人工智能”报告中例举的Facebook“趋势”栏目编辑守则:其规定编辑们的工作主要限定在基础的修改和格式编辑,其功能并不是提炼新闻要点或者选择新闻操纵娱乐,而是训练算法。
2015年8月底,Facebook 解雇数十名新闻编辑,将热门话题的编辑、推荐和排名全部交给机器算法以“保持公正性”。
人类创造的AI会比人类更具备公正性吗?这其实是个细思极恐的问题。
不过肯定的是,未来你花一元钱注册一个媒体公司。手下有三五个机器人采访写稿。你是主编、经理和接线员。你的人类员工数量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