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业一则大规模招聘公告,信息量很大,透露了这些秘密

原创稿件,转载请授权

一则公开招聘公告,拉来了上海报业集团欲大规模招兵买马的序幕。

在此轮招聘中,上海报业下属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澎湃新闻网等从报刊、网媒,再到广告发行业务,共放出近百个岗位,其中有些岗位招不止一人,这意味着在2016年进入尾声之际,上海报业集团寻求数百新鲜面孔的加入,自然寄望于明年有所动作。

并且更为契合的是,公开招聘的时间点,与上海报业集团三周年相近。2013年10月28日,由上海两家主流媒体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而成的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者,开启了国内大型媒体转型变革试验先河。

逆势招聘,活得不差?

蓝媒汇了解到,此轮大规模招聘并非首次,在去年同期,上海报业集团便曾对外招聘超过200人。

上海报业集团持续多年大规模招聘,在业内看来,不可不谓之逆势。

一个越来越普遍的事实是,纸媒近年来遭遇营收困境,广告收入严重下滑、发行业务倍受新媒体冲击,一些报刊选择以休刊形式关门,更多的则以裁员降薪的手法自保,维持生存。

作为市场化媒体,在无法有效实现收入增长的情况下,控制成本就成为一种必须,这也是传统纸媒在第一阶段压缩版面等成本控制举措之后,在收效仍然无法满足需要的情况下,裁员,就是自然而生的必然举措。只是,纸媒们都极爱面子,通常不说裁员,而是换个说法。

比如重庆日报鼓励员工外出创业,创业三年内保留员工身份、职级、职称不变,但在这三年内,员工也将不再获得工资、奖金及其他待遇;

再比如去年5月份,楚天都市报裁员百人传闻发酵后,楚天都市报回应称,正在进行一场谋求报业转型、谋求融合发展的改革。等等。虽然名目很多,但明眼人都知道,国内各地报业集团都在以不同的形式悄然裁员,即便招人,也是多为少数,为弥补空缺职位,或为转型铺路。

像上海报业这种持续地大手笔招聘,在业内并不常见。合并至今,上海报业关停了《新闻晚报》、《外滩画报》等报刊杂志,从经营表现上来看,还是比较滋润的,这也给足了其持续补充新鲜血液的底气。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新发布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上海报业集团在国内报刊出版集团中总体经济规模排名第一。根据上海报业集团掌门人裘新此前的讲话,虽然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降,但上海报业的新媒体项目则在逐步发力,并贡献利润。

不仅如此,在今天举行的全国省级党报集团媒体融合研讨会上,裘新还提到,上报集团旗下目前已主导发起两只产业基金。其中瑞力基金今年将实现母子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10亿,已退出项目的年化收益率超过30%。八二五新媒体基金1期设立两年时间不到,完成投资项目60个,在去年以来大起大落的资本市场中,有超过30个项目实现后续轮融资,不少还是多轮后续轮融资,有两个项目登陆新三板,一个项目实现全现金并购退出,并已完成分配。

全面彻底转型

转型,才有活路,此言非虚。早在合并当初,上海报业的目标就在于转型全媒体。此次招聘,更清楚的体现了这一点。

蓝媒汇了解到,招聘新媒体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以及技术人员等成为上海报业的核心需求。

比如新闻报社招聘围绕“周到”APP的技术人员、互联网记者,以及基于新闻晨报新媒体中心的视频直播出镜记者等。值得注意的是,“周到上海”APP由新闻晨报打造,今年6月正式上线,致力于为上海市民打造一个生活服务指南平台。

还有新民晚报社、东方体育日报、上海申江服务导报社招聘的则仅为全媒体记者、新媒体编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采编。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上海报业集团旗下各报刊在内容、运营上在向多媒体、全媒体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一向在关停报刊上果断的上海报业或将在之后继续砍掉旗下子报刊的纸质版,而以新媒体的形式生存。

事实上区别于其他报媒,上海报业的全媒体转型是主动的,并且从一开始就是彻底的。

市场上很多纸媒,在面临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的态势之下,深刻感受到寒冬时,才突然惊觉传统媒体的制度红利时至今日已几乎耗尽。此时的转型,则为被迫的防守,事实证明,彼时再向新媒体发起进攻策略早已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但上海报业的整合转型路径则截然不同,它的合并并不是“抱团取暖”。

有业内人士称,合并后不久,让外界颇为震撼的新闻晚报停刊,就是上海报业集团组建后的“关停并转”顶层设计的结果,这跟其他那些经营不善从而导致停刊关门的报刊,并不一样。甚至,澎湃作为东方早报“彻底转型”的项目,便业已敲定,后者的停刊从一开始就已在内部默认。而之所以依旧“两块盘子一套人马”,或许则在于一些不舍。

或从侧面证实东早停刊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年底的招聘中,部分职位的招聘主体为东方早报(澎湃新闻),但在今年,再无东方早报的身影,均为澎湃新闻。

今年年中市场上传出东方早报自2017年1月1日起停刊,员工整体转入澎湃新闻网的传闻,虽然针对该传闻,上海报业集团并没有官方出面证实该点,但此轮招聘,或侧面上印证了该点。

放弃东方早报,专注澎湃,在新的媒介形势下,在上海报业主动拥抱新技术和新渠道,谋求新出路,果断转型的背景下,这个抉择并不艰难。更何况,澎湃在上海报业官方看来,已成现象级互联网新媒体。

裘新的最新讲话中称,上海报业通过澎湃,探索传统纸媒的整建制转型,目前澎湃是国内新闻客户端第一阵营中不多的由地方媒体集团生产运营的客户端。

目前除了澎湃,还有上海观察、界面、第六声、摩尔金融、唔哩、周到等等新媒体产品,上海报业在新媒体领域颇有建树。在业内,澎湃被视为传统纸媒探索新媒体转型的标杆。而界面,不到两年资产增值15倍。

外部引进

可观影响力的获得,不仅是因为上海报业对新媒体转型上的主动与迫切,更得益于其愿意从外界广泛吸收新媒体人才,并不主要依靠内部转化。

在2013年12月,新闻晚报宣布休刊的同一天,东方早报发布了名为“中国上海互联网行动正在招募”的封面广告,称要做“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彼时这个产品的具体形态仍未确定,“先把钱和人拉到位了,再开始头脑风暴,而不是用传统媒体的思路先定好发展的框架”。该产品就是后来的澎湃。

再到界面。在还没有界面这个名字的时候,2015年2月,上海报业便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招聘,同年12月,再次大规模从社会招聘。

事实上,近年来传统媒体创办了大量的新媒体产品,在“两微一端”上都投入很多,但很多产品的运营效率、市场效果与人们的期待仍有距离,有的收效甚微。之所以会这样,更多的原因则在于传统媒体人在转型新媒体上,却并不具备新媒体产品思维。

传媒梦工厂曾对蓝媒汇透露过其在媒体领域的投资逻辑。据其观察,传统媒体记者一方面可能会有些过于理想化的想法,另外也有些不扎实,和那些技术出身的、在大的互联网公司干过的,记者的行为方式,思考产品问题的逻辑都不一样。

且新媒体产品很强调互联网的执行力,因为现在好的理念和好的idea需要凝聚力的团队才能执行,但传统媒体人可能这方面会稍微偏弱一点。

等等。

这些都意味着,做好一个新媒体产品项目,靠内部转化的手段是极其不现实的。而上海报业从一开始,就以大范围从外界招聘新媒体人才,并将新媒体项目一定程度上独立形成全新构架,作为主要手段。要知道,现在的媒介环境下,光懂内容已经被证明是不够的。

当然大规模招聘除了引进外部力量,也是正常的人员流动。

“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在黑夜中探索固然焦虑,一旦初现眉目又会迎来新的烦恼,有的新媒体员工流失率平均要超过10%。”为了留住新媒体人才,裘新在全国省级党报集团媒体融合研讨会上表示,表示,作为澎湃新闻深化改革的两大核心内容之一,其正在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制订针对管理层和核心骨干的激励方案。

·END·

关注“大咖推荐信”

让招聘求职更靠谱

微信号:dktjx201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