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故里”苏邱村栾城归葬苏味道2020年11月29日

  □袁冰

  在中国,只要问到历史上的“三苏”是谁?相信很多人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苏洵、苏轼、苏辙。

  是的,纵览中国历史,没有哪一家能像苏氏家族一样,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传为千古佳话。当然,这除天资禀赋之外,苏氏一脉代代相传的家风渊源,也是他们的重要基石。

  三苏故里 河北栾城苏邱村

  那么“三苏”故里在何处?苏氏一脉源于谁?就成了历史文化追溯的重点。然而,没有任何争议的是“三苏”故里,就在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的苏邱村。据《栾城县志》记载:“唐苏鸾台味道墓在城西北十八里苏邱村。”这就明确记载了苏氏祖籍在河北栾城。

  武则天临朝时期,宰相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其后苏味道卒于眉州,他的二儿子苏份留在眉山。苏份的第九代子孙是苏洵,苏洵的二儿子叫苏轼,三儿子叫苏辙,父子三人成为一代文豪。苏味道死后,归葬栾城苏邱村。因此,三苏故里,就在今天的栾城苏邱村,苏味道,是“三苏”先祖。

  走进苏邱村 拜谒苏味道墓

  出石家庄南二环,顺石栾路南行不远,就到环城水系,从水系南侧的大路拐向西直行几华里,就到达苏邱村。苏邱村,原名为苏丘(苏家冢的意思)。《栾城县志》记载:“唐苏鸾台味道墓在城西北十八里苏邱村。” 苏邱村置自唐代,因唐代宰相苏味道墓而得名苏丘,清雍正初改为苏邱。

  苏味道墓位于苏邱村中部,有1300多年的历史,占地3500平方米。封土高约4米,直径约10米,四角有四座井亭,墓台周围有翠柏和白玉栏杆环绕。墓前立有3通石碑,正中的石碑上书“大唐苏味道之墓”,左右两块碑上书“三苏发祥”、“眉山发迹”字样,还有一块《苏味道墓修复碑记》卧碑。站在墓前,思绪随风而动,历史中的苏味道立体起来。

  苏味道 三度拜相诗风清正

  苏味道,字守真,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卒于705年),苏邱村人,唐代政治家、诗人。苏味道九岁能诗文,少年时,便和赞皇李峤以文辞著名,时称“苏李”,十九岁进士及第。在武则天时期,苏味道三度拜相,居相位九年。

  在初唐时期,他与同时代的李峤、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在诗人中,“苏李”往往又与“沈宋”,也就是沈佺期、宋之问相提并论。沈佺期18岁中进士,宋之问19岁中进士,同属凤毛麟角之才。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苏李”的成就虽不及“沈宋”,但由于他两人身居高位,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苏味道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多咏物诗,流传的有《咏井》、《咏霜》、《咏虹》等,特别是那首《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更是被誉为“古今写元宵节诗之首”。

  苏味道诗写的好,但从政却很谨慎,特别是在武则天强权当政时,他采取明哲保身方式,避免得罪各方,处事便模棱两可。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有“苏模棱”之称,这也就是“模棱两可”一词的来源。

  “三苏”感恩 虽居眉山不忘栾城

  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业”做了官,只有老二与众不同。这个老二叫做苏份,苏味道死后,苏份就在眉山县,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眉山东坡区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苏味道死后,归葬苏邱村。作为后人的“三苏”,虽居于眉山,并在眉山开枝散叶,但对于祖籍河北栾城,一直念念不忘。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经常署名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等,苏辙更是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他的作品集叫《栾城集》。苏东坡的墓志铭上也写道“苏自栾城,西宅于眉”。苏洵之孙苏籀撰录苏辙语录一卷,取名《栾城遗言》“以示子孙”也说明苏氏一门源于栾城。

  亭台掩映诗词长廊

  在苏味道墓前左侧,建有碑刻与亭台,高大的亭台,显然是备给拜谒者临时休息用的。碑刻的诗词长廊分布均匀,细细读来,让人沉浸在那些隽永的词句之中。

  这里是苏东坡祖籍,自然也是“东坡文化”的源头,因此在苏味道墓对面的一处古旧房屋墙上,就会看到画着一些苏轼的轶事,这也是人们把苏氏后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方式。

  苏轼的轶事里,既有“出人头地”的来历,又有“水落石出”的演化,还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趣说,更有“沧海一粟”的来源。更有意思的是,竟然特意把“东坡肉”的传说进行了重点介绍,想来美食是人人割舍不开的最爱。原来,“东坡肉”是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带领徐州人民抗黄河之灾,筑堤保城,百姓感恩,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研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抗洪的百姓,肥而不腻,酥香味美,被称为“回赠肉”。后苏轼被贬黄州,自己在一个东山坡上开荒种地,便自封“东坡居士”,又把红烧肉进行完善,成为“东坡肉”了。虽是轶事,也因此说明苏氏一门,清正廉洁、醉心诗学、淡泊新心性的生活态度。

  清明桥上雨纷纷

  离苏邱村不到1公里,有座清明桥。因此桥是苏味道后人清明祭祖的必经之路,而得名“清明桥”。

  清明桥坐落于洨河故道上,建造年代比较久远,与赵州桥一样,同为李春修建,全长44.2米,宽5.08米,是一座规模较大的石拱桥,如今洨河早已干涸改道,清明桥也已经成了文物,被文保部门保护了起来,是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那些桥上来来往往的苏氏后裔和路人,已定格成历史影像。

  苏邱村 依旧熠熠生辉

  苏邱村,作为“三苏”祖籍,也见证着苏氏家风代代相传,甚至已经超越了一宗一脉的意义,载入中国人的口碑,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氏一门的成就,虽穿越岁月而依旧熠熠生辉。

  袁冰山河行

  袁冰 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北方以北围读会”联合发起人,“书多多”原创自媒体公众号联合创始人。热爱自然万物的行者,醉心历史文化的学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