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教育需紧跟时代发展

  本报记者 张萌

  11月15日,河北省园林绿化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河北邯郸召开。作为河北省大学生风景园林文化节的同期活动,研讨会邀请多位高校教授,围绕园林教育与新时代园林发展展开讨论。

  专家一致认为,园林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紧跟时代发展。

  

  园林教育面临问题不少

  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园林进入新时代,园林教育也面临着变革挑战。

  “现在学生不愿买教材,因为有的教材是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老教材。时代在飞速发展,园林教育却远没有跟上。”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院长黄大庄说。

  以园林专业的种苗课为例,教材上教的是农民会在几月份播种、播种深度多少、脚怎么踩压、怎么间苗等,但实地到苗圃学习后就发现,许多苗木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现代化育苗手段,一个控制室可以精准掌控每一棵苗的水肥情况。

  生产水平如此先进,可想而知,教材已落后太多了。

  教材有待更新只是面临的小问题,师资力量匮乏则是多所高校最大的痛点。

  现场,河北工商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多所院校老师纷纷“哭诉”:高学历的专业老师太难找了!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老师刘玉艳表示,校内园艺科技学院开设4个相关专业,其中教授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的老师共20人,总体上师资综合配比还不错,但整体学科布局跟学历职称不太平衡。同时,学校连续多年计划招聘规划设计方向的博士,却始终没有招到。

  “学院现有71名教师,但风景园林的专职教师很少。我们认为,师资就是实力,一直在招聘风景园林专业博士,但难度很大。”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教研室主任李磊说。

  黄大庄认为,高校培养方案和社会发展需求对接问题也值得深入思考。“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优秀传统文化、中西文化融合等理念怎样融入教学?现实并不理想。”黄大庄说。

  亚洲园林协会副秘书长王脩珺认为,从全国来看,各高校都处于缺人状态,高校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应根据社会发展情况调整设置,找准自身定位,增加科技含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可以考虑聘请设计院副总规划师或设计所所长进行授课,还可以与国外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但对河北高校而言,想要聘请海外留学回来的硕士很困难,不妨从建筑、规划、景观获奖选手中挑选硕士人才,特别是一等奖获得者。”王脩珺说。

  广西南宁的一些高校,近几年水平提升非常快,他们每年会选派两名老师到国外深造一年。江苏南京地区的高校每年也会聘请一批国外教授进行短期授课。

  这些都不失为可尝试解决师资力量匮乏的有效办法。

  

  关注城市设计原则

  如今,国土空间规划更注重大空间,这为园林教育指明了方向。

  沈阳建大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院院长石铁矛认为,想要使城市人居环境更好,空间规划更合理,需要景观、规划、建筑等多学科形成合力。

  “从专项规划转向专业规划,不仅仅要画一条生态红线,更重要的是把城市的生态功能体现出来。”石铁矛说。

  他认为,合理规划蓝绿空间对城市微气候、城市安全健康有直接影响,这是空间的疗愈作用。无论是处在大空间还是小空间,人们对自然的渴望是相同的,大海、森林、旷野、花草、建筑,每个空间带给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针对不同人群在设计时应有不同的方案。

  同时,设计规划城市景观时还应关注到社会性和人性。“不同空间功能各异,空间适当开敞,实际上是给居民留出交往空间。这一点很重要。”石铁矛说。

  在他看来,邯郸园博园内保定园和邯郸园设计得非常好。两个园与其他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不同,利用个人空间、建筑空间做了若干围合,使限定空间相对来说较小,引起游客的注意,看到更多景观,给人以愉悦的感官体验。

  植物是营造景观的重要素材。植物的作用不仅是赏心悦目,还具有防御功能,例如艾蒿就有消毒功能。

  “这些知识、理念应该成为新时代园林教育的关注点,书本要和现实结合起来。”石铁矛说。

  近些年,河北师范大学美术设计学院在学生培养方案上不断转型改革。环艺系老师降向瑞表示,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学院紧跟时代发展,带领学生探索休闲景观设计,逐渐将园林教育和休闲时代的特点进行融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副理事长郑占峰认为,建造城市园林,中国特色和中国文化应是空间的“底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扬,体现国际性、时代性、引领性等。

  “利用山水空间,园林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完全可以形成城市的特色风景、特色风貌。现在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雄安新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郑占峰说。

  

  通过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园林教育究竟应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黄大庄介绍,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的办学理念就是让学生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制定了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框架图、课程地图和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让学生和老师看到哪个阶段该做什么,其中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培养、识别、应用能力,园林规划和设计能力,拓展能力,营销能力,计算机能力等。

  除此之外,通过具体实践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专业性的复杂程度,让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这种实践型学科很难在教育机构中得到成熟的发展,创新潜能培养的重要性将逐渐超越专业性。”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周宇舫说。

  20世纪最杰出的前卫艺术家莫霍利·纳吉曾是德国包豪斯艺术学院教授,他的设计教学思想对当代教育有非常大的贡献。他认为,一个设计人才应该是由全部经验凝结而成的,因此学生应该跳出那些占优势的某一种系统化的领域,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周宇舫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让大学成为一个专业培养的机构,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创新性和专业的创新思维才是大学真正应该培养的能力。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老师冯刚持相同看法,认为学校应该通过教学将学生的创意激发出来,而非什么都能干、却什么都不精通。

  “近期,学院的主要工作是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例如园冶杯。”冯刚说。

  最好的景观教育是对身体感知的教育,实现这样的途径无疑就是身体力行。

  建筑与景观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房子是要住的,景观是要去看的。因此,建筑和景观是关于身体的艺术。

  学生在书本上获得的只是知识积累,通过实践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生产知识的过程,这正是周宇舫倡导的身体教育,一种激发学习潜能的教育途径。

  还有另一个途径,他称为自然教育。这是通过书本和学校无法完成的,只能发生于自然乡村中,唤醒学生和老师真实的自然感受。

  “当身体感受和自然感受结合在一起,迸发出的灵感便是一件件作品。”周宇舫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