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受尽委屈,哥哥却说:老夫受过四次屈辱,才有今天地位

曾国荃攻下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后,就没有过几天安心日子。虽然他也算功成名就,获得了清廷的优厚封赏。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毁谤和攻击远比赞美要多得多。曾国荃虽然读过书,打仗特别厉害,但论起玩弄权谋,则远远不是朝中那些饱读诗书之辈的对手。

他一直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为清廷续命,朝廷却容忍这些打仗就躲一边的文人肆意攻击他。哪怕是他归隐数年再度出山为清廷剿捻,这种攻击也从未停歇。他活得相当不开心,认为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受尽了委屈。

曾氏兄弟经常通书信,这种心情和苦楚自然传达给了他的大哥曾国藩。曾国藩虽然也不是权谋斗争的高手,但他却告诉曾国荃,自己一生曾经受过四次折辱,差点就爬不起来了,可就是吃过的这些苦,才有了今天的名誉地位。(余平生吃数大堑,而癸丑六月不与焉)

曾国藩说的是哪四次呢?其中第一次是他在求学的路上,因为六次考秀才不中,其中第六次还被主考官做反面典型批评,说他文理不通。这对于别的人来说可谓奇耻大辱,极有可能一蹶不振,然而天赋不高的曾国藩却从此闭门不出,发愤著文,最终在第七次考上了秀才。

他读书的天分并不高,而且世代务农,完全有理由放弃。但曾国藩就是发挥了打碎牙齿和血吞的精神,硬生生创造了一个奇迹,随后他的科举之路一片平坦,相继考上了举人、进士,做了翰林。如果不是迈过了那道最为关键的坎,也许曾国藩就是湘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名字只存在曾氏族谱之中了。

第二次是曾国藩在京为官期间,作为年轻的官员,他锐意进取,企图以一己之力挽救危机中的清政府。他以唐鉴为师,以倭仁为友,这两位都是誉满京师的大理学家。曾国藩在京城时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很高,可他还想让别人也是如此。

结果他天天批评这个批评那个,对同僚批,对上级批,甚至连皇帝也批,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也就是这样,让他陷入了空前的孤立和被动。他一度非常迷茫,不知道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好心当成驴肝肺。

有一次上朝,他向皇帝汇报工作,还特意准备了一幅画来说明情况。结果“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这种场景,尴尬之处可想而知,然而曾国藩最终挺过了难关,变直为曲,说话更有艺术性,终于十年七迁,做到了侍郎。

第三次是在长沙办团练时,曾国藩以团练大臣身份组建湘军,同时又插手绿营的事,结果遭到当地官员、士绅的集体反对。不光如此,有一次在绿营和团练械斗的时候,有人还提刀要杀他这位二品衔的大员,而旁边的湖南巡抚等高官并没有太多表示。

此后曾国藩将部队带到了衡阳,虽然是无奈出走,但曾国藩从此对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最终团结湖南的官员,让湘军的大后方得以稳固。

第四次是在江西时,此时湘军与太平军陷入胶着之势。江西官场对于曾国藩并不欢迎,多方与他交恶。他虽然仗着自己的官衔和手中的湘军参劾了江西巡抚,但并未获得当地民心。直到他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

直到他因父丧离开江西守孝,在朋友的劝说下苦读黄老之术,又兼容了自己的理学、韩非法家思想,才逐渐在官场上有所为,有所不为。虽然这变得圆滑世故,也就是这样才能立足而后立功。

曾国藩对于这四次挫折,从来不遮遮掩掩。相反,他将其当作宝贵的财富,不仅告诉自己的弟弟,而且对于子侄也多次提及。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虽然他的功绩直到现在还有争议,但他的经验教训还是值得深思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