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区域
大湄公河次区域(缩写GMS )是指湄公河流域的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我国云南省。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议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6个国家共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以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共同繁荣。亚行作为参与方和出资方,主要负责为有关会议及具体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该区域总面积256.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亿。
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潜能和开发前景。 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贯穿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中国境外段称为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经中国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和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全长4880公里。
大湄公河次区域涵盖了多种气候类型,又兼具多种地理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经济潜能和开发前景巨大。次区域内居住着多个民族,建筑、风情、服饰、宗教习俗各不相同。次区域各国还拥有不少名胜古迹,包括中国的丽江古城,缅甸的仰光大金塔,老挝的琅勃拉邦古都,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的大王宫和越南的下龙湾等。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其中柬埔寨、老挝和缅甸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列。近年来,次区域各国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项目为主导,比较务实。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和东亚一体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超过6%。截至2007年12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与投资、私营部门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五大战略重点,共开展了包括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九大领域180个合作项目,动员资金总额100多亿美元。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日常决策机构是部长级会议,下设9个专题论坛和工作组,分别负责交通、电信、能源、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旅游、农业、贸易和投资。领导人会议是其最高决策机构,从2002年起每3年召开一次,各成员国按照字母顺序轮流主办。
中国一贯重视并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在交通、能源、电信等重点领域一直是积极的推动者、建设者和援助者。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参与具体合作项目的主要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