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赵之谦“赵之谦印”

今天我们读一方赵之谦大师的印作。
一、诗书画印“四绝”的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汉族,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huī)叔,又号悲庵(34岁以后,家破人亡后改的号)、梅庵、无闷等。他是晚清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绘画方面,他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他开创的“金石画风”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赵之谦的画作)
书法方面,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可以说他是清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
(赵之谦的书法)
当然,我们最常说的,是赵之谦的篆刻,他的篆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的篆刻,他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创造性地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他是后世篆刻家争相效仿的一代篆刻开山宗师,后来的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赵叔孺、王福庵等篆刻名家都曾经在他这里汲取过营养。
此外,他的诗文也好,著述甚丰,如《章安杂说》、《补寰宇访碑录》、《江西通志》等都是杰出的学术著作。
(赵之谦像)
总之,赵之谦在各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一位全面能力极其突出的艺术大家,后世经常说某位艺术家诗、书、画、印“四绝”,其实都是从赵之谦这里开始的。
赵之谦一生留下来的传世篆刻作品不足400方,这与他不以印人为人生志向的人生观相关,也与他曾经盛年息刀,长达十数年不曾刻印的人生经历有关,在刻印数量上,他与近现代印家们相差甚大,因为其他印家,动不动就有上万方的作品。虽然赵之谦篆刻作品极少,但这些印作方方都是精品,他走的是“少而优、少而精”的路线。这些精品印作中,尤其以他的个人用印为多。今天我们读的这方印,就是他90多方私人用印中的其中一方:
(赵之谦:赵之谦印)
二、一方精品私印
与那方拍卖价在530万人民币的“赵之谦印”不同,今天要读的这方印,虽然有着同样的印文,但今天这一方却是“小印”,说它小,是因为它的尺寸只有1.2厘米见方,鉴于阅读介绍视觉方面的原因,我们在展示时,做了放大处理。但读印过程中,却一定不要忘了它实际的大小。
(那方特别有名的“赵之谦印”)
“大印尚气魄,小印尚精巧”,我们在读印时,遇到尺寸大的印,要从气势上着眼,理解它是如何大开大阖,气势雄健的;而遇到尺寸小的印,却要从精巧方面着眼,理解它是如何精微细致,妙至纤毫的。这方印是小印,所以,它更要细读,精读。先放一方大尺寸的印蜕:
(赵之谦印)
1、疏密与呼应
这方印的印文是“回文”字序,这是私人名印的常用的字序安排。我们之前说过,这样的安排,使得印主的名字独居印面左列,在阅读上名字不产生割裂,整体感更好。当然,这也是章法上的需要,这样安排之后,避免了“赵”与“谦”共居印面上方而产生的头重脚轻,又使得两字分居斜角,产生“满白”上的呼应,而另两个字形相对稀疏的“之”和“印”两字也同样形成了斜角呼应。这种呼应,是这方印的章法主旋律。
但这方印的“印眼”却不在这两组简单的呼应,而在于“之”字左右两笔主动上提形成的两块大面积留红。这是赵之谦最常用的章法手段,也是他阅尽古印得来的不二“心法”(再说说出处:他在《铜鼓书堂集古印谱记》中说“余所得集古印谱,以《西亭印纂》为最精,又得童山人钰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强恕堂鉴存古印,又郭止亭《汉铜印选》,合计阅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异,盖一聚一散,仍此数颗不坏之宝。万事类然,无足异也。”)这里的一聚一散,是赵之谦毕生篆刻章法的主要手段和审美特征,因此,他在多方印作之中每每着力经营,故意“造密”“造疏”。在这里,“之”字的左右两笔都被他极度上提,也正是这种主动的经营。
(造疏之后的呼应)
但是这方印里,这种主动经营出来的留红并不孤单存在,而是用“印”头部经营出来的相对“留红”予以呼应(这一处的留红后面会说),印面整体上相当和谐,全无突兀之感。
2、印从书出
从邓石如始,“印从书出”成了文人篆刻典型的创作模式,赵之谦是邓的有力继承者,所以,在他的前期作品(在他的“印外求印”创作模式开创之前)里,“印从书出”是常见的创作手法。
在这方印里,我们随处可以见到篆书书法的书写意味,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线质的塑造过程中,主动呈现线条的中锋意味,主动呈现线条起收两处的藏锋与回锋,如图:
(印中的书写意味)
甚至在某些细微之处,他又借鉴了吴让之的手法,锋颖显露(如“印”字的“爪”部),书写意味更加凸显。
3、方圆兼顾
一方杰出的印作,必然是方圆兼顾的,这是篆刻的本质特征,因为篆书的转折多是圆势的,而印面是方形的印面;当然,这也是审美的基础需求,没有方折,则失去骨力,没有圆转,则失去妩媚,“健媚”的中和之美 ,需要在“方”与“圆”的交互中达成。如图:
(方与圆的调和)
图中蓝色所示,均是这方印的方折处;图中黄色所示,均是这方印的圆转处。我们要注意,这些圆转与方折基本上是成对出现的,甚至在同一笔画的左右两侧,赵大师也多精心处理成一方一圆,显然,这是他精心一点一点镌刻完成的。
4、联络
一方杰出印作中的文字必然是团聚的,这就需要一改过去实用印章文字各自独立的局面(汉印四字印中,四个字之间基本是不产生联络的,各占地盘,没有笔画上的联系),在文人篆刻中,印家们多为它们建立互相之间的联络。具体到这方印,方法同样如此,如图:
(联络)
图中蓝色所示,是单个文字内部各组成部件之间的黏连处;图中黄色所示,是文字与文字之间的黏连处,有了这些黏连,印面的整体感更加充足,团聚向心之力,在这些黏连之中,表现得更加充分。
注意其中的一个细节,即“印”字的头部与“赵”字的黏连,从视角上,这一处黏连,似乎让“印”字的“爪”部与赵字浑然一体,这也加强了“爪”部留红的视觉效果,使之更好地呼应左上角“之”部的大面积留红。
5、边界的冲破
白文印,最忌讳线条直冲出边界,因为这样会使得印面团聚之力大幅削减,即所谓的“露气”,但这方印中,赵之谦安排了顶部“之”字和“赵”字几笔线条直冲出边界,为什么呢?
(冲破边界的纵线)
因为这方印在团聚方向上太过用力,比如交错的斜角呼应与咬合,比如字与字之间的黏连,又比如"赵"与"谦"在占地面积上的交错咬合,如果不以冲破边界的办法用来“透气”,印面就过于拘谨,板滞了。蓝色所示是冲破边界的几笔。大师选择了用这几笔破除板滞,高明的是:这种冲破边界的做法,赵大师也没有让它孤立存在,而是用右边“赵”字处的一处破边予以照应(黄色所示)。
大师终归是大师,一方只有约一厘米见方的小印,却有这么多值得推敲的细微精妙之处,这让人惊叹!
(0)

相关推荐

  • 陈国成|表意性篆刻创作的探索

    在篆刻创作的道路上,我做过多种尝试,先后有四种面貌在国展上亮相.我曾提出篆刻的基本刀法不是『冲刀』和『切刀』两种, 而是『冲.切.摆』三种:提出篆刻的『八大章法』理论,相关文章在<中国书法> ...

  • 读印:赵之谦自认的精品“赵之谦印”

    赵之谦是篆刻天才,这是世所公认的,他曾说自己:"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惟治印天五人五."他知道自己天份高,其他艺事(比如书法.绘画)都是天分高于人力,但篆刻一艺却是五五开,可见他 ...

  • 读印:赵之谦“鉴古堂”

    今天我们再读一方赵之谦大师的印. 我们说过,赵之谦一生刻了不到400方篆刻作品,但几乎每一方都是精品,实际上,任我们拿出任一方他的作品,都可以品出丰富的滋味. 今天要读的这一方印,是赵之谦刻给魏锡曾的 ...

  • 读印:赵之谦“胡澍之印”

    今天接着读赵之谦大师的印. 最近介绍赵之谦大师的印比较多,给他的评价也极高,有朋友私信说:哪有那么神?言下之意是我们对赵之谦的评价太高了,其实赵之谦篆刻水平之高是公认的,今天我们大致说说这件事: 一. ...

  • 读印:赵之谦“锄月山馆”

    今天我们再读赵之谦一方印. 我们已经说过,赵之谦是个初学者必须深入研究的篆刻大师,特别是自学的篆刻学习者,因为赵之谦的篆刻也是完全自学,借鉴意义突出. (赵之谦像) 一.赵之谦的学印经历 跟书法.篆刻 ...

  • 读印:赵之谦“江湜”

    今天我们再读一方赵之谦印作. 赵之谦生于1829年,死于1884年,他的生活年代可以拿他的同乡鲁迅为参照,鲁迅生于1881年,也就是说,鲁迅出生三年之后,赵之谦去世.他们都是浙江会稽(今绍兴)人.赵之 ...

  • 读印:赵之谦“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

    初学篆刻,我建议一定要研习赵之谦的篆刻作品,为什么呢? 1.他的作品并不多,一生下来,流传有绪,被认为真正是他的作品并为各方面专家认可的,只有不到400方,这比那些一生刻印二万.三万方的篆刻家容易精读 ...

  • 读印:赵之谦“汉学居”

    今天我们读赵之谦的一方印. 赵之谦是真正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成就世所公认.我们说过,后世的篆刻家都从他这里学习继承,却极少有人对他产生非议. (赵之谦画像) 引子:饱经苦难的艺术大师以及他的篆刻历史地 ...

  • 读印:赵之谦的“钜鹿魏氏”好在哪儿?

    今天要读的这一方印是晚清篆刻天才赵之谦的一方著名的篆刻作品.就是我无数次提过的这一方"钜鹿魏氏".如图: (赵之谦与他的钜鹿魏氏及边款) 为什么说这方印很著名呢,原因有三: 1.这 ...

  • 读印:赵之谦的“丁文蔚”究竟好在哪儿?

    对于整个中国篆刻史,赵之谦是一位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的大师级篆刻家,他诗.书.画.印"四绝"名声远播,但我们翻看赵之谦年谱,他曾售书.售画,却没有售印的记录,可见,他对自己的篆刻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