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从待业青年到斜杆男神,真正富足的人生是一场灵魂的修行
从古到今,“富裕”都是一个吉利祥瑞的词语,它代表着“丰收、盛大、富足、充沛”。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富裕的朝代和家族层出不穷,无论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稻米留脂粟米白”,还是曹雪芹的:“白玉为堂金做马”、“珍珠如土金如铁”,都极生动体现了物质丰裕的奢靡与荣华。但是,站在历史尘烟中回望过去,那些繁盛一时的场景终归是尘归尘,土归土,无论再多的金和玉终难敌时间车轮的碾压,“零落成尘辗做泥”,不留丝毫痕迹。
令人不得不慨叹,物质的富裕何其短暂脆弱,那些拥有过巨额钱财的人,其实并不算钱财的主人,不过它们的过客而已。那么,什么才是长盛不衰的富裕呢?
在四川作家协会会员江晓英的新作《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人世间最高级的富裕是一个人灵魂的丰盛和精神的富足。唯有此财富,才是无常命运更迭中源源不断和永不枯竭的宝藏。书中的主人公是走下神坛,行走于天地山水,红尘羁旅中的苏东坡,虽然隔着千年岁月,但是仍然以独特的才情和人格魅力深深俘获人心,其精神品格宛如星月,熠熠生辉。苏东坡的“富”,体现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才气能力之富,另一方面就是精神气度之富。
苏东坡的“富”,体现于两个方面
一、喜得天砚,睿智父亲给予儿子的“富人思维”
苏东坡原名苏轼,他出生的那一年,父亲苏洵27岁,不知是啼哭的婴儿音惊醒了原来的混沌,还是突然明白了一个男人肩负的责任重担,苏洵伴着儿子的成长开始了发奋苦读之路。如果说之前只是凭喜欢、兴趣、心情随意读书,那么从此之后,他开始拟定人生规划,制定学习计划。苏洵苦读的几年,是苏轼成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他的心智开发、知识启蒙、性格养成及思想塑造起到了最直接最重要的示范作用。
12岁的时候,苏轼和小朋友们挖土玩,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石头,形如鱼儿,温润晶莹,研磨能发墨,他拿给父亲看。苏洵告诉儿子:“这是天赐砚台,已具备砚台品质,只是形状不太完美。这是好预兆,预示你的文章将会大有成就”。暗示的力量无限大,特别是12岁的年纪,正是孩子三观形成之初,正需要一种力量促其奋发,天砚正好成为父亲打开儿子精神之门的契机。听到父亲的话,苏轼暗下决心:“我要写好字,做好文,我要成为一位有品德、有风格、有文华、德行兼修的人,从此发愤图强。”
一块意外的来的石头,通过睿智的父亲,不但成为一方千古传颂的好砚,更成为一根无形的鞭子,鞭策并成就了苏轼丰富多彩的一生。
12岁的苏东坡喜得天砚
成年后的苏轼,为此砚曾作《天石砚铭》以示纪念,并且一生都与砚台保留深厚的感情,写下《鼎砚铭》、《端砚铭》、《孔毅甫龙尾砚铭》等。在苏轼心中,砚台是父亲的教诲和希望,更是自己的希冀和抱负。
父母之于孩子的意义,如同黑夜中的明灯,给予孩子再多的钱财,不如给他方向和力量,思想与思维,这些才是他一生最受用不尽,别人夺不走、偷抢不去的财富。
二、厚积薄发,实力大成,从待业青年到斜杆男神
经过多年的努力,毫无悬念,苏东坡在当朝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相当于当今的四川省科考状元,但是天不遂人愿,朝廷喜报未到,却传来母亲离世的噩耗,近三年的守孝,让“状元”变成待业青年。
伤心,失落,遗憾在所难免,但是苏东坡始终是个心有信念的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再窘的困境,读书,学习一样没落下。他自学能力超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一生都在与自己赛跑。最终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功绩。用现在的话说,既是文艺男又是职场实力派,实至名归的斜杆青年。
斜杆男神苏东坡
在文学方面,论散文成就,苏东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及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在诗词造诣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衰烟雨任平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作品,千年之后,仍然温润滋养着全世界华人的心。
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绘画艺术上,与文同并称“湖州画派始祖”。
在做官上,虽然仕途坎坷,但他每到一地,解决民生是第一件大事。在凤翔抗旱,密州灭蝗虫,徐州抗洪,在杭州西湖修筑千年惠民工程“苏堤”,建造“三潭印月”;在黄州制止杀婴恶习,全力组织救儿会,各方募集救助金,为无人抚养的婴儿提供救助,走村串户开展贫困孕妇调查,赠予孩子生活用品,让更多新生儿获得生存成长的机会;随时随地为民请命。这位风流倜傥的诗人才子,关心百姓、关爱生命、行义举、做善事、初心不改,凭借着一颗爱民之心,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男神”。
关心百姓,解决民生,常怀爱民之心
三、入狱被囚,世事无常,逆境中的胸襟与气度
苏轼一生尽管几起几落,但是始终保持着豁达、开朗、天真、洒脱的生活态度。特别他历年反映民众呼声的诗词被人断章取义,指控他“妄自尊大,讽刺新法”等罪名,被撤职查办,压赴开封,入狱被囚五个多月,造成“乌台诗案”之后,被贬谪黄州的日子。
一家二十多口人挤在潮湿狭隘的临皋亭,他找到一块五十亩的废弃坡地,美名其曰“东坡”,从此以“东坡居士”自居,建房五间,里外刷白,称为“雪堂”。开垦十亩农场,开始从知识分子到体力劳动者,从官员到农夫、从文学家到老百姓的转变,曾经写诗画画填词拿笔的手,拿起农具,栽秧耕种、筑坝养鱼、栽树摘果,干起农活无所不能。劳作的辛苦,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摧毁他的意志,相反更加激发了他的率性豪情。
在贬谪之地,开垦十亩农场,干起农活无所不能
黄州生活在他的笔下,意趣盎然、生机蓬勃,完全没有被朝廷贬谪的忧愤颓丧之气。连邻居都尽是天真可爱,村夫野老、和尚道士、歌姬农妇都能和他成为好友。他喜好小酒,爱玩,着短褂、穿芒鞋、拄竹杖、披蓑衣把黄州的山山水水游了个遍,千古豪情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黄州生活对于苏轼,是收获也是蜕变,更是升华,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没有放弃最初的信念,牢牢把控内心的方向,追求精神上的超越与成长。尽管此时,已是四十多岁,即将奔五的年纪。
四、乐观幽默,把现实生活与精神意趣相结合的饮食男人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都不足以概括苏轼的全部,因为他还是一位“美食家”。“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不俗也不瘦,竹笋焖猪肉”,令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不得不为他的才情折服。肉作为俗物,从来没有在哪个朝代哪个人笔下散发出如此诱人的光辉。
据统计,以“东坡”命名的美食多达60余种:东坡豆腐、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东坡饼等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优美的传说。与其说苏东坡对美食之爱痴情,不如说对生活之爱深沉,接纳与发现,体味与尝试,本来就是“苏式生活哲学”。生而为人,苏轼眼里、手里、心里,处处是值得期待的好事情。好奇心、专注心、随遇心,让他一生无论出于什么境地,都能对生命和未来充满热情期许,对生活怀抱满足与安心。
一生无论出于什么境地,都能对生命和未来充满热情期许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很难用一种精神来定义他的境界,生命的宽绰壮阔,命运的无限可能,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他一个人一辈子做了别人几辈子才能完成的事情。除了天资聪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心怀信仰、信念坚定、不断成长、百折不挠、永葆初心,无论顺境逆境,好事坏事,人生路上每一步都是修行。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许多人为了金钱不顾一切,铤而走险的时代,苏东坡的“富裕”让我们看到了精神财富的价值,懂得金钱并不是衡量“富有”的唯一标准,为我们提供一种更纯粹更有意义的价值观,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要忽略精神世界的成长。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或许一生无法取得理想中的成就,无法抵达真正高远的境界,但是苏东坡先生拥有过的的富足,值得我们永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