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你的碎片时间消耗在哪里?我常做这件事,想知道我的心得吗?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改变了人们获取讯息和知识的方式,催生了“碎片化学习”这个概念。
许多人就在反思,“碎片化学习”真的有用吗?它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碎片化学习”这件事。
1
一句话胜过一本书
“碎片化学习”是通过对内容或者时间进行切割,让我们能在可控的时间内学习一个或几个碎片内容的学习方式。
一定程度上说,这种方式提高了学习的灵活度和知识的吸收率。
“碎片化学习”是在手机、电子书等电子终端开始盛行后才真正被普及的。
而随着这种方式的普及,人们也在关注类似“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浅阅读盛行”等话题。
要思考这个话题,首先要知道,与“碎片化学习”相对的,是“系统化学习”。
那么我们就需要问,“系统化学习”就真的是系统的吗?
其实也不尽然。
很多人认为,系统化学习就是我们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但是,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也未必都自成体系。
而且这一类教育,最终都是用一个外在且有形的测验来检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这恐怕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学习。
也有人觉得看书才能算系统化学习,但如果作者本身的知识体系也不完善呢?你学到的依然不是系统的知识。
因此,在我看来,学习并没有所谓的碎片化不碎片化。
有时候,就算只是一句话,你在听到之后仔细思考,理解之后就去实践,对你来说,它可能胜过很多书本或者专门的课堂所教的。
学习最重要的是,所学到的东西,你能够深思到什么程度,然后又去实践到什么程度。
2
碎片能否实现系统?
人们常说,系统的学习是学习一门专门的知识。
譬如说,系统学习儒家、道家,或者西方的某一种学问。
那么,我们能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系统化的学习吗?
我的答案是能,而且有很多这样的机会。
拿我自己来说,因为我经常会去各地参加各种讲座,难免会有堵车、飞机延误的时候,我就会用等待的时间,也许只有二三十分钟,去看一个简短的内容。
常常去看,然后再慢慢连起来,这就是在利用碎片时间。
当你想利用碎片时间系统地学习时,有两个重点要注意:
第一,要知道这些知识背后往往有一个完备的整体架构,因此需要了解,你所学的是整个系统里的哪一小部分。
第二,你所要做的就是,慢慢把这些小部分贯穿起来,到最后一以贯之,这样就可以算是系统学习了。
3
碎片化时代如何做选择?
“碎片化学习”大行其道,是当前的社会趋势使然;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并不过分。
在这种趋势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大量碎片化的知识。
面对繁杂的碎片化知识,我们该怎么办?怎样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要发挥碎片化学习的功效,关键看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投入更多心力。
我的建议是,碎片化配合深入学习。
要知道,所有碎片化的知识只是吸引你兴趣的点,让你对某几个领域的内容有所关注。
但仅仅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你所要做的是,坚持和提高自己的这种兴趣。
需要怎么做?就是找到你的兴趣所在领域的专业书籍,做深入学习。
比如说,你对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有兴趣,这些领域都有各自的专业书籍,可以配合来学习。
谈到选择的问题,年纪不同,你的兴趣和需求也会不同。
每个人的选择,应该和你人生的阅历配合起来。
年轻时,多看一些励志作品,对年轻人有激励作用,可以帮助他们引发奋斗的意念。
以我自己的经验,《论语》就适合给年轻人看。而且,《论语》中的各段论述相对独立,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
人到中年,需要投入到心理学、社会学的领域,有的人也可能会进行理财投资,这就要求相应的知识。
中年以后,人就比较需要安静下来,多学一点哲学,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
到了老年的时候,有机会可以多接触一点宗教,提升个人的内在灵性。
天下事都是由微而显、积小成大的。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我们大可不必纠结“碎片化学习”究竟是好是坏。
在我看来,知识本身并不存在碎片化,关键在于,你能否用碎片化的方法,完成自己的系统学习;
并且,任何学习都是为了指导我们的人生,学习不是目的,学习进而在生活中实践,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