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身重(解)

经曰。肝虚肾虚脚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身重多属于湿。宜用健脾行湿之剂。如除湿汤、渗湿汤、胃苓汤之类。虚人补中益气加羌、防、茯苓、泽泻。随其攸利。仲景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夏月中风湿。身重如山。不能转侧。消暑十全散加羌活、苍术。肾着身体重。甘姜苓术汤。

石顽曰。身重无非湿证。湿证多归重于脾土。为脾病是矣。又肾为水脏。肾虚则邪水用事。

故又主肾虚。至于肝虚。亦令人体重烦冤者。何也。盖肝虚则不能胜土。土无风气。亦必郁热上蒸而为病矣。然肝则重于烦冤。脾则重于肿重。

肾则重于痿弱。不可不辨。

尺脉缓涩。谓之解 。又云。肾脉太过。则令人解 。肾气郁热。精不运而解惰。烦热气乏不欲言。此肾经虚热有余也。河间用利肾汤大谬。宜虎潜丸、清燥汤之类。肥人夏月多此。皆湿热为患也。

(0)

相关推荐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解: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 水亢太过,火受制矣,火之子土,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 ...

  • 【春阳汤】肾虚阳痿,房事太过,气血不足,...

    [春阳汤]肾虚阳痿,房事太过,气血不足,每天喝一次坚持一个月让你回到18岁! 功能:滋肾填精,补肾助阳 药组: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石菖蒲.远志.蜈蚣等 用法:将以上几味药装进纱布袋 ...

  • 一例满面发红发烫耳朵发红案(肖春宏老师)

    男,油漆工,38岁 满面发红发烫耳朵发红半个多月 每天下午5点开始脸红耳红发烫感异常难受,一般在7点多后缓解,有时持续到上半夜,下半夜及白天上午和中午都没有这种情况.脸上皮肤干燥.口中和,一整天都没有 ...

  • 春阳汤——肾虚阳痿,房事太过,气血不足,...

    春阳汤--肾虚阳痿,房事太过,气血不足,每天喝一次坚持一个月让你回到18岁! 功能:滋肾填精,补肾助阳 药组: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石菖蒲.远志.蜈蚣等 用法:将以上几味药装进纱布袋 ...

  • #健康大V创造营#肾虚型黄褐斑需要补肾:...

    #健康大V创造营#肾虚型黄褐斑需要补肾:运用补肾脱色汤治疗效果好 运用自拟补肾脱色汤治疗黄褐斑80例,中医辨证均为黄褐斑中的肝肾阴虚.气血不调型,总有效率73%.补肾脱色汤组成:黄芪,当归.川芎.芍药 ...

  • 《张氏医通》身重门

    除湿汤(平胃散下) 渗湿汤(理中汤下) 胃苓汤(平胃散下)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防己黄 汤(方祖)消暑十全散(暑门) 甘姜苓术汤(理中汤下) 虎潜丸(大补丸下) 清燥汤(保元汤下)

  • 眩晕汇解:《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论曰: 经曰:因于风,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内经论眩,皆属于木,属上虚:仲景论眩以痰饮为先:丹溪论眩,兼于补虚治痰降火:戴复庵云,有头风证,耳内常鸣头,上如有鸟雀啾啾 ...

  • 《张氏医通》身痛

    经曰.诸寒为痛.又曰.甚热则痛.又曰.诸痛为实.三说不同.各有其理.当热作之时.毒始营运.忽遇暴寒折之.毒邪壅于皮肤之间.不能宣发.此因寒而痛也.宜透肌运表.如烦躁渴甚.狂言 语.便秘溺赤.更值春暄夏 ...

  • 《张氏医通》

    痿(痿厥) 素问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 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 ...

  • 张氏医通。麻木。两脚麻木。十指麻木。痹(附麻木、痒、鹤膝风)

    麻木 麻木 证名.肌肤感觉障碍.麻,肌肤蚁走感,或如触电感:木,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濡养,或气血凝滞,经络失畅,或寒湿痰瘀留阻脉络所致.<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q ...

  • 张氏医通益仁堂第六届冬病夏治文化节

    张氏医通简介 张氏医通益仁堂三百多年来的祖训:"行大医者,行天下" 张氏医通益仁堂始于1715年,是清代大医学家张璐第三子张以柔创办的 文革时期遭到迫害 2016年张氏医通的第十六 ...

  • 张氏医通 卷六 痿痹门 【痿(痿厥)】

    张氏医通 卷六 痿痹门 痿(痿厥) 素问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       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 ...

  • 张氏医通益仁堂中医馆发展史

    <张氏医通>清·张璐,刊于1695年 简介 <张氏医通>十六卷,内容包括内.妇.儿.外及五官各科.此书所引的医学文献,上自<灵><素>下迄清初,达一百三 ...

  • 三伏贴起源于325年前,由清代医家张璐创制,记载于《张氏医通》

    三伏贴起源于325年前,由清代医家张璐创制,记载于《张氏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