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说洋芋,产业结构的调整权应在市场

打造最具人文精神的自媒体公众号

点击上方“老杨品谈”关注

个人微信:yangyu1970s



老杨品谈>>>>>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过了元宵节中央新政连连出台,最抓人眼球、挠人痒痒肉的有两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农业部的《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

一个说要逐步拆除封闭小区的围墙,以下简称“拆墙”;一个说要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把土豆当主粮。

“拆墙”这一消息是通过自媒体大伽吴晓波同志《吴晓波频道》旗下的《德科地产频道》首发,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一石击起千层浪。墙是我家的墙,不方便我可以跳,你想拆?就没那么容易了!

墙拆不拆先不说,又出了个新问题。刘德科在文中力挺中央政策,大加赞赏了四川宜宾的“莱茵河畔”小区,说这个四川省优秀小区就没围墙,是个开放式小区。可有网友不惜动用无人机航拍,证明了这个小区有围墙。这下就热闹了,掐架。今天早上刘德科同志激动了,再发文《谁否认莱茵河畔给我站出来!》。

操刀上马,来吧!一场口水站即将开始。

老杨对拆小区的围墙没兴趣,更希望的是政府拆掉围墙,并不一定是实际的那道墙,是立在人民心里的那道墙,这不是个行动问题,是政府执政理念问题。

只有国家是人民的,人民才爱这个国家。

说说农业部的新政。

意见明确了马铃薯产业开发的重点任务:以资源禀赋为前提,优化主食产品原料布局;以消费需求为引领,开发多元化主食产品;以品种选育为带动,强化主食产品原料生产技术支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研发主食加工工艺和设备;以营养功能为重点,引导居民消费主食产品。

意见提出,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消费量的30%是啥意思呢?三顿饭有一顿就是土豆。1亿亩是啥意思?全国可耕种土地的十八分之一。可以提前告诉你个发财的机会——立即研发薯条、薯片机,一定会供不应求。

意在何为?不知道,能看出来的是国家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对于粮食安全有一个让人尊敬的老者喊了好多年了,按老者自己的话说,都说他的说法是耸人听闻。这位值得全人类尊敬的老者叫袁隆平。

杨玉说洋芋

文|杨玉

…1…


杨玉与洋芋

老杨的名字叫杨玉。其实老杨在成天吃洋芋的那个年代不叫杨玉,有一个很有力量的名字——杨振。小时候谁问我叫什么名,我挺着脖子说,我叫杨振,姓杨的杨,振兴中华的振。

老杨小时候也算个牛人,牛的资本是学习好,可到了中考掉链子了,重点高中没考上。一下子愁坏了家里人,挖门盗洞地找关系,教过我的老师也都齐上阵,最后的办法是复读一年。

有时谈及我复读的事儿,我儿子听了,很不解地问我,爸爸那时候你为什么要“服毒”?我说你爸爸不是“服毒”是“重读”,说白了叫留级。我那时候要是真服了毒药,那还有你吗?儿子说,那是因为你服毒没成功。

复读是不允许的,老师们给我想了个办法,重新办一套学籍,但要改名。教我数学的一个女教师(叫什么名,我忘记了)做主,说就叫杨玉吧。我当时急得也没了想法,管他什么名呢,叫杨蛋也行啊!就这样就叫杨玉了。以后人家再问我叫什么名,我就说,杨树的杨,玉米的玉。

在东北没有觉得这个名字有问题,2000年到了温州私立学校打工。第一天上班,全校教师开会,领导向全校教师介绍了我这位新教师。当时的老校长先是把我大加赞赏了一翻,介绍的都是我以前的名誉和头衔,都是定语,最后说,这位老师就是我们的杨玉老师(鼓掌)。我站起来向大家鞠躬,在我鞠躬的时候就听到有隐隐约约的笑声,抬眼扫了一下,是坐在最后的几位年轻教师在笑。当时也没在意,以为年轻人自己讲笑话。

时间长了,大家慢慢熟悉了。一位年轻老师说,第一天校长说你名字的时候,我们就都笑了。我疑惑不解地问,杨玉好笑吗?他们说“洋芋”还不好笑吗?你干嘛不叫土豆啊?我这才恍然大悟。

…2…


土豆与澳门

生在东北的我对洋芋真不熟悉,因为东北不产芋头。

我当时所在的温州北港片有个镇叫凤卧,盛产冰糖芋头。个大、肉实、奇甜。只靠这几个特点也没什么可牛的,全国能产这样芋头的地方很多。凤卧芋头之所以有名,传说有个名人最爱吃,这个人叫刘墉。

当年刘罗锅侍奉乾隆下江南,在杭州吃过这种芋头,乾隆皇帝盛赞好吃。刘大臣在回去的时候让地方官员备送了好多芋头。可回京后皇帝没再提吃芋头的事儿,刘大臣也不客气,把带回去的芋头都吃了,这一吃上了瘾,常让浙江进京的官员带凤卧芋头。所以当地人把这种芋头叫罗锅芋头。

当地人把和芋头长得差多的土豆叫洋芋,日常生活中就这么叫,很少把它称作土豆。

洋芋和洋火、洋油一样,都是舶来品。至于怎么来的?什么时候到的中国?说法不一。老杨还真对这个问题挺细心地研究过,我认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这样的。

明正德到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占居澳门。葡萄牙在澳门住下的目的不是为了占这块地儿,是为了贸易。贸易的主要产品是福建产的茶叶,澳门最早定居的汉人并不是广东人,是闽南人。葡萄人到中国要在海上飘半年到一年多,航海时首要的问题是食物,什么样的食物?易于加工的食物。这时土豆早就从南美传到了欧洲,是欧洲人的主要食物,航海自然也是首选。

就这样土豆就被带到了澳门,葡萄牙人和福建人学习中国的饮茶方法,福建人和葡萄牙人学习吃土豆。中国人是好学的,不但学会了怎么吃,还学会了怎么种。福建人把土豆带回老家开始种植。

现在内陆人觉得福建是发达地区,可自古福建就是块不咋地的地儿,“七山二水一分田”,无可耕种土地还不说,还经常刮要命的台风,致使各朝都不太想管它。土豆到了福建算救了福建人的命,因为它什么地都能种,什么地都能长,田间管理又简单。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高产。破地一亩产几百斤,好地一亩过千斤。

土豆到福建后逐步在中国传播,可惜的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福建交通实在不便,到了明末还没传到现在土豆的主产区西北。如果,土豆早一点传到西北,李自成、张宪忠就不必拎着人头去造反,会老老实实地在家种土豆了,用西北的话说是种山药蛋。这样大明也就不会灭亡,这只是如果。

还有一个如果,如果西北一直没土豆。那就坏了,当年被老蒋封锁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就没吃的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窑洞里边吃烤土豆,边运筹帷幄地指挥全国战斗的温馨场面就不存在了。当然,我们党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是吃白菜也把老蒋赶到台湾去。

…3…


东北人与土豆

全国最爱吃土豆的人是东北人。到了南方土豆太贵,吃一顿有点像过年。

老杨的童年都是靠吃土豆过来的。上了初中,学习鲁迅的《孔乙己》,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还分给围着他的小孩子吃,老师说孔乙己是被封建制度残害的落魄书生。我就怎么也不能理解,落魄还有茴香豆吃,我天天只能吃土豆。我当然不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可我知道土豆的六种作法。

去年年底一个东北多年不见的好朋友到珠海看我。中午请她吃饭,到了珠海能吃什么呢?海鲜。吃了一半朋友问我,有酸辣土豆丝吗?我说这个好像真没有,叫来服务员问,还真有。晚上我朋友的朋友请吃饭,同样是海鲜,点菜的时候朋友又毫不犹豫地点了酸辣土豆丝。我问,真那么喜欢吃吗?她说,吃不够。我要告诉她,她的好日子快来了。

说到东北的土豆,还真不是从福建传过去的,特别是黑龙江。这些年黑龙江最北的一个农业市讷河市,把土豆的精加工做得很好,用土豆产业拉动地方经济。黑龙江的土豆种植来自俄罗斯,走的是从南美到欧洲,从欧洲到俄罗斯,再到黑龙江这条道。细节我就不说了,《老杨品谈》是个漫谈,不求细节,只求有趣。

…4…


土豆与地瓜

土豆一般叫白薯,地瓜叫红薯;土豆叫洋番薯,地瓜只叫番薯。无论“洋”还是“番”,都是外来的。只是地瓜没飘过洋,是从中亚到新疆,再到中原,来得比土豆要早。

土豆和地瓜可食用部分都属块茎(这个原来生物考试总考),可完全不是一类东西。土豆属茄科,地瓜却属豆科。

种过土豆的人知道,土豆的果实没成熟时是绿色,成熟了是紫色,颜色和茄子一样。茄科植物的叶子一般都有毒,土豆本身也含毒,在170度后毒素消失,所以生的土豆不能吃,叶子也不能吃。

生茄子一般也不能吃,但老杨吃,也没中过毒。十几年前,在温州的酒店里,我要了两根生茄子吃,吸引来了全酒店的人围观,并大惊小叫,有点像看猴儿。气得我差点骂人,因为我听他们用本地话说我不是人。

地瓜就不同了,叶子也能吃,广东这面常吃的青菜就有炒地瓜叶,或叫炒番薯叶。生的地瓜也能吃,山东人喜欢这样吃。因为都无毒。

结语:


回到主题,中央各项新政的频频出台,突出的是产业结构调整。那么产业结构到底应由谁来调整?在市场化经济的今天,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交给市场。政府只能是引导,决不能强制。

但也没法不强制,因为政策的制定者也有买卖——国企。楼市就是这样,地产商不一定是国企,可银行是国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