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痢疾古称“肠辭”,又称“滞下”。仲景称为“下利”,故有“热利下重”及“下利便脓血”记载,巢氏《诸疾源侯论》根据粪便颜色分为“赤痢”、“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不同名称。病情较久的称“久痢”;时发时止称为“休息痢”。金元时代并有“时疫痢”之称,确认痢疾有传染性。它是夏秋季节常见的流行疾患,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黏液或赤百脓血为主要特征。与泄泻之大便溏泄,次频量多完全不同。但痢疾与泄泻二病,在发病季节,发病原因,病变部位方面,又基本相同,所以二病关系密切,有时常可相互转化。如初病泄泻,早用补益止涩,积滞未下,醞结肠道,转成为痢;或初患痢疾,过用消积导滞,损及脾气遂成泄泻。但一般来说,由泻转痢为重;由痢转泻为轻。现代医学将本病分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分别论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