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霍尔果斯,寻找中哈边境上的淘金客
中哈边境上的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跨境经济贸易合作区,也是我国西部历史最长、综合运量最大的口岸,更是中欧班列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
这是一个5.28平方公里的封闭区域,一部分在中国,一部分在哈萨克斯坦,周边国家的人都可以在这里买卖商品,洽谈生意,进入这个区域不需要签证,拿着护照就可以。在这里,手机有时是中国信号,有时是哈萨克斯坦信号。
这里是新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许多“淘金客”的事业由此展开。
范明:
把搏击赛引入合作中心
范明在边境合作中心创办了中哈搏击赛事“丝路英雄”。霍尔果斯的旅游高峰期在每年5月以后,因为有了这个赛事,4月份霍尔果斯的酒店就已经都爆满了,房价也翻了一倍,旅游人数甚至超过了旺季。
“一场搏击赛的成本大概七八十万元,我们一年的投入大概是3500万元。
我们不只是把赛事引入了霍尔果斯,我相信来这里参赛、看比赛的人,一定会到免税店消费,客流量大了,园区的收入水平就高了。我们可以和这些商家进行联盟。“
范明的商业模式能否成功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有了充足的客流量,边境合作中心里所有的商家都会获益。
小麦三兄弟: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在霍尔果斯,并不是所有的淘金客都聚集在合作中心,许多加工企业选择建在距边境合作中心几公里之外的配套区。
2016年,中国正式许可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小麦,用于粮食和饲料加工。梁春光、李敬勤、杨明江三兄弟嗅到了其中的商业机会,果断从乌鲁木齐来到霍尔果斯,创办了第一家入驻配套区的企业。
“讨论了一上午,这件事情的可行性,能不能干,怎么干,未来一年两年三年怎么规划,最后我们一拍即合。”
让三兄弟下定决心的,除了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品质高,产量充足,更关键的是配套区的优惠政策能让成本大大降低。
“配套区企业不交增值税,五年内不交所得税,进口的粮食免关税和配额,进口的辅料还享受出口退税,所以在这里能享受到的税收红利是最高的。产品高两个档次,价格还便宜50%,我相信所有人都喜欢物美价廉的东西。”
于成忠:
20年的水果生意经
早在1988年,20岁的于成忠从河南去到新疆,在伊犁沿街走巷地卖水果。1999年,于成忠去霍尔果斯考察后意识到,中哈边境是他未来发展的最佳平台。于是,就有了今天年出口额突破上亿美元的农民企业家,有了哈萨克斯坦合作伙伴眼中的“财神爷”。
哈萨克斯坦的水果和蔬菜依赖进口,每年有数万吨果蔬从霍尔果斯发往哈萨克斯坦,其中于成忠的货就占了近一半。
刚到霍尔果斯时,货物通关是最让于成忠头疼的,也因此赔了不少钱。“因为通关不太正常,说闭就闭,一般得两到三天、四天才能到哈萨克斯坦,果蔬就腐烂了。现在都是无纸化报关,一天甚至半天、两个小时就把中国所有的手续都办完了,当天来,当天报,当天出关。以前和现在没法比。”
新的政策给身处霍尔果斯的各国各地淘金客们带来了极大的信心,但生意是否成功总归还是要靠市场。范明和他的“丝路英雄”瞄准了潜在的市场需求,小麦三兄弟看到了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商机,而于成忠的水果贸易随着政策便利走入了更大的市场。
所有这些淘金故事和整个城市的活力让我们倍感鼓舞,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连通了不同的国家、政策和人民,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仅是中国人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各国人民都将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