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制作石墨烯抗寒服 29岁南通小伙儿亲自测试高烧三天|新材料|清华大学|石墨烯
“最江苏”导读
如果说,冯冠平是拉动石墨烯这辆产业马车的奠基人,那么袁凯杰等后起之秀,就是将石墨烯引入到寻常百姓家的推动者。
4月12日,在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品发布会上,袁凯杰作为公司研发副总,向到场嘉宾展示了一系列石墨烯产品。从眼罩到文胸,从理疗腰带到远红外能量房,无不让人惊叹。
十年前,石墨烯刚刚被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原院长冯冠平引入中国时,还只是一种既昂贵又“神奇”的新材料,十年后的今天,它已经被运用到穿戴、理疗等多个民生领域,更是因为在平昌冬奥会助力“北京八分钟”演出而声名远扬。
如果说,冯冠平是拉动石墨烯这辆产业马车的奠基人,那么袁凯杰等后起之秀,就是将石墨烯引入到寻常百姓家的推动者。
传承科研精神,致力于石墨烯产业化
石墨烯,是一种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的单层碳原子面材料,具有高机械强度、高导电性、导热性等多个属性。2004年,石墨烯首次被两位英国科学家发现,两人也因此在201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新材料,在2008年引起了时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冯冠平的注意,他带来的一小瓶石墨烯如同种子一样扎根深圳,开始茁壮的成长。而袁凯杰和石墨烯的相遇,就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开始。
袁凯杰和“北京八分钟”演出服
今年29岁的袁凯杰是江苏南通人,大学读的是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专业,2011年毕业后,他先是在与自己专业对口的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历练了一年。
“干活干到想哭。”虽然是储备干部,袁凯杰却要和普通的钢铁工人一样到每个一线岗位去锻炼。一次,袁凯杰被安排去换被烘烤着的水管阀门,当他顶着热气换完四五个阀门后,发现眼前一片模糊,他有些惊慌失措,以为是自己眼睛出了问题,之后才知道原来是眼镜被烤化了。那一刻,袁凯杰不禁深深佩服起几十年如一日在这种环境下坚守的钢铁工人们。
2012年,袁凯杰来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了冯冠平石墨烯产品研发团队中一员。那段时间,他基本每天晚上都会泡在实验室中,夜里十一二点接到冯冠平的电话对他已习以为常,只要冯冠平提出一点研发的问题,他马上就开始进行实验,及时反馈,慢慢地便形成了一种效率极高的默契。
也许正因为两段完全不同的工作经历,让袁凯杰既有钢铁工人们的吃苦耐劳的坚毅精神,又深受冯冠平身上严谨、专注的科研工作者气质所感染。追随着老师的脚步,如今,袁凯杰在忙碌的工作中也不忘继续求学奋进,目前正在攻读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系在职研究生。
坚持研发更多,造福老百姓的产品
在烯旺科技的展厅中,展示了研发团队至今在石墨烯电热膜的研发生产及应用上开发的三十余种产品,最为瞩目的莫过于这一套“北京八分钟”演出服。演出服通体为白色,整套服装看起来轻薄柔软,浑身布满发着光的小灯串,发热服被缝制在内,用手触碰外部,可以感受到温热。
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品展示
2015年,冯冠平在深圳成立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逐渐放开手,鼓励“弟子”们大胆去开发更多新产品,袁凯杰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其中的领军者。这些石墨烯产品的研发,都有袁凯杰的一份汗水。
身为研发部门最重要的负责人,袁凯杰几乎没有休息日。他喜好钓鱼,但是买了一堆钓具,三年来只用过两次。在他的部门,没有研发出一个新产品就可以休息上一段时间,再继续下一个产品的“好事”,他们的手头上永远同时进行着好几个项目的开发。但是,让袁凯杰颇为得意的产品石墨烯远红外能量房却是个例外,由于该项目的开发难度以及重要性,他们不得不停下其他产品的研发,利用三个月时间集中攻克了该产品的技术难关。
袁凯杰介绍,石墨烯远红外能量房是烯旺科技向理疗领域扩展的一次重要突破,是所有研发人员耗费一年多的科研成果。石墨烯远红外能量房采用石墨烯发热膜低温加热系统,电热转化率高达99.99%,据他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在能量房汗蒸30分钟,相当于10次的全身按摩,相当于45分钟淋巴排毒,相当于500次有氧扩胸运动。
“我们希望能研发出更多老百姓生活中所需的产品,让石墨烯真正带给大家‘温暖’。”袁凯杰说道。
为制作抗寒服,亲自测试高烧三天
在袁凯杰的手机上,依然保存着几张滑稽的照片:为了测试给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准备的发热服效果,他穿着石墨烯发热服,脸颊上贴着暖宝宝,在常州零下20℃的实验室里待了4个小时。
袁凯杰在零下20℃的实验室里测试石墨烯发热服
去年,烯旺科技收到北京奥组委的邀请,为参加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所有的演职人员制作抗寒服饰。接到任务后,袁凯杰既感到骄傲又紧张,因为导演组提出了十分严苛的要求,他们希望发热服既要保暖又要轻薄柔软,让演员能灵活做动作,还能体现出身材的曲线美。这对公司现有的技术和产品来说都是一次颠覆。
很快地,袁凯杰和同事们就设计出了第一代发热服,他们将四块石墨烯电热膜埋在胸前、背部,但是演员们试穿后都反应,虽然身上暖和了,但手脚还是冷。这时,导演组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情况,由于演员们的表演服饰特殊,表面设计了许多灯串,电线十分脆弱,一旦穿上表演服就不能再披上任何防寒衣物,所以发热服不仅要保证演员在场上8分钟的保暖,还要延长到候场的四个小时,考虑到平昌当地天气变化无常,必须要做最坏的打算,有可能到零下20℃的准备。
就算是一壶沸腾的热水,在零下20℃的户外一洒,也会马上结成冰,要怎么达到导演组的要求呢?袁凯杰重新投入修改方案的思考中去。于是,他把发热服里的石墨烯发热膜覆盖面积增加了3倍,覆盖到了四肢的位置,将发热温度从45℃调高至55℃,并专门配置了一款超耐低温,能持续放电4个小时的电源,设计出了第二代发热服。
为了保证这批特制的发热服达到导演组的要求,袁凯杰决定亲自去实验室测试产品的效果。从近20℃的深圳到零下20℃的常州实验室,即使他套了大衣,脚底板、脸颊都贴上暖宝宝,巨大的温差还是让袁凯杰一走出实验室了就连续发了三天高烧。
令袁凯杰欣慰的是,改进后的发热服得到了导演组的肯定,完美地助力演员完成了“北京八分钟”的演出。而如今袁凯杰已经开始展望四年后的北京冬奥会,期盼经过时间的淬炼,他们有机会以更优秀的产品迎接这场全世界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