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六经
· 日之三阴三阳
黄昏为太阴,夜半为少阴,鸡鸣为厥阴
平旦为太阳,日中为阳明,晡时为少阳
· 月之三阴三阳
初三至初七日,阴极阳生,由月体全晦而至月光初萌,一阳始生之象,即为少阳。少即小。
初八至十二日,月明壮大,由一阳升至二阳,即为太阳。太即大。
十三至十七日,月光全明,三阳俱现,阳极将欲生阴之象,即为阳明。
(太阳、少阳、阳明,三阳体现了阳中育阴,阳长阴消,阳极生阴的变化规律)。
十八至廿二日,阳极阴生,由月光全盈而至月光初缺,月魄始现,一阴初生之象,此即少阴。
廿三至廿七日,月魄壮大,由一阴升至二阴,即为太阴
廿八至初二日,月魄全晦,三阴俱现,阴极将欲生阳之象,即为厥阴
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体现了阴中含阳,阳消阴长,阴极生阳的变化规律, 这就是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的由来,是六经的本体。一分为三的化分方法,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是一致的。世界万有皆由三生,以三统类,三是最大的变数。因而三阴三阳说是将阴阳互含、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具体为阴阳量与质的变化。至此阴阳底蕴,春光尽泄。将三阴三阳说移理至医学,用于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差异和析理疾病以定性、定位、定量,更符合人体的实际。这与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月亮对地球、对生物、对人类的影响作用是分不开的。
· 年之三阴三阳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厥阴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少阴
小满茫种夏至小暑~少相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太阴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阳明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太阳
· 炁之三阴三阳
人体内炁元的模型,由于炁元的向左旋转,在炁元内部便形成了气水热不同组合特征的五个区域,就是上火,下水,左木,右金,中间土的格局。因为木主生发,所以先假定左木为一阳,即少阳,那么上火为二阳,即太阳,因为炁元下部的水面,由于炁元的旋转,向下发生了倾斜,使右边金容纳气的空间扩大了,所以把右金便成了三阳,即阳明。炁元的下部为水,但是由于炁元旋转,下部的水向左倾斜,原来水的绝对量便减少了,所以把下水确定为一阴,即少阴。湿土在中间区域,水量没有减少,确定为二阴,即太阴。由于下部的水向左上倾斜,使原来左木的区域增加了水的水量,所以左木又被确定为三阴,即厥阴。这样的排列是非常自然的,而且非常符合炁元中水气热组合状态。唯有一个缺陷,初始的一阳和结尾的三阴重叠了。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三阴三阳是六位,由于炁元的左旋,便掩盖掉了一位,变成了五位。这样木就有了两个标准数量,从阳的角度,木是一阳;从阴的角度看,木又是三阴。
木为少阳,火为太阳,金为阳明,水为少阴,土为太阴,木为厥阴。这就是五行配三阴三阳。
总之,三阴三阳为中气,热暑燥湿寒风为本气,火火土金水木为标气,如厥阴(中)风(本)木(标),中气为阴阳气数量状态,少阳为一阳,太阳为二阳,阳明为三阳,少阴为一阴,太阴为二阴,厥阴为三阴,本气为天之六气状态,标气为阴阳五行状态(木火为阳,土金水为阴)
五运气化周期,阴阳往复,寒暑变迁周期,都与日月地运行周期有关,其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六十年甲子准周期,不但有正常气化周期,而且有异常的气化周期,即所谓常变周期,常周期属于主运主气周期,反映常规气化。一年从大寒开始的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的固定周期;变周期属于客运客气周期,反映特殊气化,有太过不及周期,胜复淫治周期,郁发周期,五音建运太少周期,迁正退位周期。常周期主要循环在一年内,而变周期往复于一年或数年甚至数十年间。五运周期(相当五年)为变周期的基本周期,而甲子六十年周期是变周期的超长周期,几乎囊括全部特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