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电并入国网,对增量配网意味着什么?
上周能源行业关注热点,其一是全国碳市场启动,其二便是陕西地电可能并入国网。
对第二则新闻,姑且不论此事是否已经尘埃落定,但圈内朋友确实有不少悲观论点,觉得连陕西地电都不想玩了,那增量配网路在何方。
我们不妨分析下,陕西地电这件事的背后,代表着增量配网怎样的发展思路转换。
首先我们看下合并方案,下图来自“陕西地电”百度贴吧,仅供参考,不对其真实性作保证。
陕西地电是什么类型的电网
公司官网显示,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西地电”,英文缩写SPG),是省属大型国有企业,企业属性如下:
注册资本100亿元,资产规模达到309亿元
承担着省内9市70个县(区)的供电任务
供电面积达14.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供电营业区面积的76%
供电人口2000万、占全省人口的51%
用电客户725万户
2019年,公司完成售电量463亿千瓦时,实现营业收入238亿元
公司资产规模如下
网内发电装机4915.53万千瓦,占全省总规模的73.2%
网内变电站1362座、变电容量16490.66万千伏安,占全省总规模的90.79%
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991条、总长度47462.62公里,占全省总规模的76.63%
所以,个人认为,陕西地电并不是一个增量配网企业,而是一个省级的电力公司的业务规模。
陕西地电为何要并入国网
对于陕西地电的实际经营情况,我们查不到相关数据。
但是以我所了解的,另一家小规模的存量转增量的地方电网公司而言,其经营情况并不理想。
目前其供电营业区内,主要执行目录电价(即非市场化电量),由于2018年开始的多轮政策性降价,导致其从2019年开始持续亏损。而新增电量和市场化交易电量相对较少,无法弥补非市场化电量的亏损。
我认为这可能是陕西地电最近1-2年经营情况的反应。从其电量-客户结构来看,供电人口2000万人,售电量约463亿度。
对比浙江温州地区,2020年用电量441亿度,常驻人口930万人。
也就是说,陕西地电从售电量上,是东部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营业收入估计也差不多是一个较发达地级市供电公司水平。但从营业面积、服务人口上,基本上是大半个省的规模,而且电网结构薄弱,其供电服务能力,盈利能力自然堪忧,对电网基建投入也较不足,导致一种负反馈效应。随手在网上一查,对其服务质量的质疑比比皆是。
我们认为,陕西地电并入国网,本质上是一种低效、亏损资产的重组与出清行为,不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在全世界来看,大型电网基础设施资产本质上都是一种低效的,需要承担普遍服务成本的公共资产。
就中国而言,由于过去的自然垄断+计划性电价,把盈利的工商业客户与非盈利的居民、农业客户进行混合,用不透明的交叉补贴去解决,再叠加不清晰的主业-三产业务交叉,导致电网企业成本和利润不透明,价格不透明。
但是随着电力市场化,对电网企业主要的举措包括:
盈利的工商业客户逐步取消计划电价,进入电力市场
多轮的政策性降价挤压电网公司利润
输配电成本外部监审的方式使得电网成本清晰化
新一轮主多分离
这几板斧下来,别说是陕西地电,以我和电网公司员工的内部交流来看,他们也是心知肚明——过去那种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遇到瓶颈了。
所以在这种条件下,陕西地电并入国网,对国网来说,除了扩大资产规模之外,其他的好处似乎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陕西地电并入国网,对增量配网的启示
陕西地电并入国网,我认为对增量配网的启示,有以下三点:
一、增量配网与陕西地电不是同一类企业
陕西地电是具有省级电网公司属性的电网企业,存在大量的普遍服务成本,公司历史长,包袱重,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而相当数量的增量配网是新建的,以工商业客户为主的,供电范围是园区和城域为主,没有太多历史包袱的。
所以企业本质属性不同,决定了企业增长模式的不同。
二、电网企业的传统增长模式已经到头
不同的增量配网采取的增长模式是不一样的,大致分为三类:
1、完全封闭型增长模式
类似县级或者地区级供电企业,以自然垄断为基本特征。主营业务收入90%以上来自电网自身业务,技术体系、业务体系、价值体系几乎完全封闭。
这种增量配电的业务模式,其实也是有的,甚至出现了局部的“更强小垄断生态”。但是这种增长模式,我们认为一方面是违背了电改初衷,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当地的经济产业发展,在大力改善电力营商环境的当下,纯封闭的增长模式,几乎是不可持续的。
2、半开放式增长模式
我认为这是目前国网、南网,以及大部分的增量配网采取的主流业务模式,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种中间状态,自然垄断业务和市场化业务的混合,而且在市场化业务拓展过程中,借助垄断的资源能力进行扩展。
比如电网企业的新业务拓展,包括电动汽车、储能、光伏、综合能源等业务,也被增量配网企业所看中,逐渐形成了普遍服务+市场化服务的半开放增长模式。
3、开放式增长模式
个人认为,未来配网的业务增长逻辑,并不在简单的市场化资产端布局,也就是传统综合能源的三板斧:光伏+合同能源EMC+充电桩。而在于能否构建出一个数字化+生态化的开放式增长模式,即新型的配电系统业态。
这也是一个增量配网能否走向资本市场,并获得高估值的核心。
双碳背景下,配网得到新生
个人认为,在未来双碳+电力市场化大背景下,输配分离将不仅仅是一个政策议题,而是电力行业发展机制的自然分离,输电网将继续以“大电网、大电源、集控、集约化、封闭”为基本特征。
而配电网将面对海量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大量多元、多样的负荷,以及围绕电力零售侧放开以后的“电商”业态,形成全新的开放式增长模式。
所以不能用传统的、类似陕西地电的业务逻辑,来理解增量配网未来的发展,虽然我们也非常理解,增量配网在目前发展阶段,遇到诸多的政策困境和业务困难,但是如果能够转换发展逻辑,用一种数字化+生态的开放式模式,去适应能源系统未来的零碳演化路径,结合电力零售业务的放开,增量配网一定会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现有配电业务的发展路径,我想这也是改革的探索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