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说书(09)|“浑沌”的故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哈哈
“浑沌”的故事
白
1
第09期
作者 刘树人
刘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书画院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驻沪某部政委,大校军衔。
曾参加全国首届楹联展、第六届中青年展、中日第20届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江苏林散之奖书法三年展、上海书法晋京展、西泠印社首届楹联展、《书法》杂志第三届全国“百强榜”等重要展览。出版《刘树人书法集·自撰楹联卷》、《金声石韵·刘树人书法作品集》、《书法入门十八法·张黑女墓志》、《当代最具潜力书法家·刘树人》等,发表关于书法艺术的文章十多万字。
刘树人书法作品
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常到中央之帝浑沌那里相聚,浑沌待二人很好。“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读庄子的这则寓言,想到了书法艺术上的一些问题。
儵、忽想把浑沌变得同大家一样,结果浑沌死了。任何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风格都是多样化的,如果强求一律,艺术的发展便停止了。以书法的帖学发展为例,清人梁巘认为“晋尚韵、唐尙法、宋尙意、元明尚态”,表明各时代书法风格各各不同。即使同时代的书家亦是如此。比如宋徽宗问“宋四家”的字,米芾回答说,蔡襄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书刷字。到了明清之际,科举考试对写字要求十分严格,凡偏旁有误、点画出格越界乃至卷面涂改不洁者,都会名落孙山;相反,只要字写得好,文章写得差也能高中,致使形成“千人一面、万手雷同”的“馆阁体”,书法以实用为目的、趋同为特征,书法的艺术精神泯灭了。
刘树人书法作品
儵、忽二人的失误,在于认识不到“浑沌”也是一种风格存在,不知道欣赏“浑沌”之美。传统帖学在走向衰颓的同时,碑学应运而生。碑学书家发扬创新精神,高张个性旗帜,发掘出墓志、造像、摩崖、碑碣的苍茫、浑厚、古朴、雄强之美,并积极付诸实践,努力在生宣纸上表现这种美,形成了为后世书家所推崇的“金石气”。这与从“二王”以来帖派书法的规整、雅致、流美、细腻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美。与此同时,碑学书家在思想观念上除旧布新,比如,刘熙载就分析文人画以怪石为题材的现象,指出“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又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这种对丑与美、不工与工相互转化的认识,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在当时的书坛可谓振聋发聩。由于阮元、包世臣特别是康有为的大力鼓吹和宣扬,碑书之美很快吸引了书家的眼球,学碑蔚然成风,出现了“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的局面。由于碑学的兴起,书法的发展在清代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浑沌复活了。
刘树人书法作品
庄子想象出天然无耳目的“浑沌”形象,实质是讲要保持事物自然淳朴的状态。自然淳朴正是艺术审美中的一种高级境界。古人也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但同时也讲“既雕且琢,复归于朴”,更推崇“大朴不雕”。文学上也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碑派书法在总体上表现的正是自然淳朴、苍茫浑厚的艺术韵味,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开拓了书法的新领域,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千百年来习惯从实用角度看书法的观念,使得书法更能成为书法家抒情表意的形式和载体,而不是简单作为用于思想交流的“写字”——书法显得“更艺术”了。但是有的人不喜欢、不接受碑派书风,自其出现之初就批评是“丑书”、“怪字”,认为“走不通”、“长不了”,当年金农、郑板桥等人就是这样被称为“扬州八怪”的。直到现在仍有人在批评,总想做“日凿一窍”的工作。这实际上是艺术思维和书法品评标准上的一种简单化和片面性。
刘树人书法作品
浑沌的故事只是个传说。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书法艺术,其发展是生生不息的。碑学兴起不久,许多睿智的书家认识到碑学和帖学各有所长,开始探索走碑帖兼融之路。时至今日,书法从文人书斋的欣赏把玩进入高大宽敞的展厅展出,纯粹的碑学书家和帖学书家已经很少,兼收并蓄已成书坛的主流思想。所以我曾有打油诗曰:“北碑南帖本同家,何必强分你我他。兄弟孪生还有异,去粗去俗取精华。”
2018年11月17日改旧作于海上倚虹堂
精彩回顾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刘树人
书法作品:刘树人
期刊总数: 4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