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说书(25)|看鲍贤伦书法展所想到的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说书
作者丨刘树人
刘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书画院院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驻沪某部政委,大校军衔。
曾参加全国首届楹联展、第六届中青年展、中日第20届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江苏林散之奖书法三年展、上海书法晋京展、西泠印社首届楹联展、《书法》杂志第三届全国“百强榜”等重要展览。出版《刘树人书法集·自撰楹联卷》、《金声石韵·刘树人书法作品集》、《书法入门十八法·张黑女墓志》、《当代最具潜力书法家·刘树人》等,发表关于书法艺术的文章十多万字。
7月初,与友人到上海中华艺术宫看鲍贤伦《大块文章》书法展,正厅“汉地广大”部分的汉史游《急就章·末篇》、北大教授严文明《良渚颂》等几件超巨大作品,看了感觉很震撼!后又看鲍先生的讲座纪要,说他办书法展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写什么?向社会传播什么思想、精神?要选择“跟历史文脉相关,跟未来期待相关”的“正大气象、宏大磅礴的文章”。
书法是用毛笔按规则书写汉字的一种视觉艺术,“写什么”为何是办展的第一个问题?或者说,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与书法艺术创作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这关系到对书法本质属性的认识:即书法是艺术,同时也是文化。书法作为艺术,以其系统的技法规则与其他艺术相区别,同时也以“写汉字”这一基本的文化属性与其他艺术相区别。对于书法具有艺术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书坛时常有人纠缠不清。一方面,强调艺术性者简单地把书法看作是一种“线条艺术”、“造型艺术”,或者肆意夸大汉字的象形性,把书法变成水墨图画,或者任意改变和脱离汉字形体,以抽象线条表现主观想象,甚至出现各种搞怪;另一方面,强调文化性者则以为书写的文字内容就是书法艺术的内容,把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技法规则视为“外在形式”,是所谓“形而下”者;把讲究技法表现贬低为没文化的“炫技”;盲目夸大“字外功”的作用,为一些技法水平低下的名人、文人成为书法“大家”、“名家”开方便之门。很显然,上述两方面现象都是对书法本质属性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简单化,割裂了书法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内在联系。
书法创作所写的文字内容,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书法创作所写的诗文、格言等文字内容,都是由一系列汉字按照某种思维赋予特定意义的有序组合。由于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即使书法作品写的是一个字,也有特定意义。因此,离开书写汉字,离开书写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具体文字内容,书法就不存在了。我曾说,汉字与书法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现在同样说,文字内容与书法艺术、即书与文,也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说书法艺术具有文化属性,这是最根本的原由。
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赋予书法艺术“书以载道”的特色。传统文化历来主张文以载道,流传至今的古代文化经典,许多都反映、表现了古代先哲对道的探求、理解和实践。书法,古人曾称为“书道”,书坛历来也推崇“技进于道”。虽然这里说的“道”与传统文化中的“道”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其精神实质是相通的。创作开始写什么?看起来都是抄录前人的诗词文章格言警句,但其实是书家自己有所选择,想通过书写前人的经典文辞来表达自己的某种观念、思想或心境的。如果是写自作的诗词、楹联等,则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其价值取向都是正大向上、好学进取、求真向善、修身养性等,都是“正能量”的。即使写一个字的作品,也是“福”、“寿”、“龙”、“虎”等,而不会像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那样,反复写一个“贫”字。甚至可以说,近代以来,在思想文化领域“西风东渐”过程中,书法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对传统文化在社会民众中的发扬普及,是其他门类艺术难以比拟的。正如唐代书论家张怀瓘所说,“尧舜王天下,焕乎有文章,文章发挥,书道尚矣”;“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文以载道贯彻于书法而表现为书以载道,这也是书法艺术具有文化属性的明证。
书法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这种联系不仅在于通过书写,艺术地传达了文辞本身,“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更在于所写的文辞对书法创作的过程发生积极影响。文字内容是一个个汉字字义的有序组合,但对于书写而言,又是各各形别、个个体殊的无意排列,书法家需要根据字形按照书写规则分行布白,形成艺术的有机组合。
比如,文字内容与书法创作、特别是行草书创作的章法有很大关系:空间上,文字排列的疏密,字形大小、字与行斜正的处理等,都与所写内容每个字的字形有关系。例如当写到某一行的合适位置,恰好有一个字的末笔是竖画,此时对这一竖画加以夸张延长,整幅作品章法的虚实对比就可能生动出彩,提升作品的韵味。时间上,书写的节奏,如行笔的快慢、运笔的轻重等,既与所写每个字的字形有关,也与所写内容文句的长短及具体含义有关。例如写一首唐诗,写慷慨激昂的诗句时,可能会行笔加快或用笔加重,而写山水风光的诗句时,用笔则可能相对轻灵、舒缓。
再如,文字内容与书法作品的气韵也有相应的关联。气韵,是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共同具有的艺术特征,是指作品中包含有畅达的气息、和谐的律动、浓郁的情感等。书法家书写选择的经典文辞,虽然主要是以文辞作为载体表现自己的书法艺术造诣,但文辞本身所蕴含的气韵,对书家的创作也会发生一定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影响。这一点,前人早有认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可见,书写的内容不同,书家的情感亦随之有所变化,而书写时情感的变化,又会在书家的笔墨中表现出来。看苏东坡写《黄州寒食诗帖》,最后写到“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时,“哭涂穷”字形写得特大,撼人心目!此时诗的情感发展与书写的情感表达已经融为一体。
所以,中国书法申遗文本中说得好:书法,通过汉字书写,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2020年7月24日于海上倚虹堂
精彩回顾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刘树人
书法作品:刘树人
期刊总数:6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