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坏了胚子,自己却不管了!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是天生的独裁者。他们会把自己的挫败和无力转化为与自己唯一能控制的了的人的冲突。那种接近于病态的控制欲,恰是源于自我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严重缺失——需要通过控制唯一能够控制的人来重建支配感和主导权,从而增强自己的安全感。这样的父母最不能容忍儿女的反对意见,也最不能容忍别人不顺从自己。他们往往以别人是否顺从自己,以及顺从自己的程度来作为判断人和事的是非对错的标准。

不能独立生存的孩子,会天然的对父母产生依赖。所以,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自我判断:一个情绪化的父母,一定会驯化出一个缺乏安全感,自卑、敏感,自我嫌弃,同时也情绪化的小孩,而且很大概率会伴随一生。除非自我觉醒并跳出原有的生存环境,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精神结构进行修复、矫正和升级。从而完成脱胎换骨的治愈。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逆天改命,绝大多数人的自我状况以及与外部建立的各种关系,都会延续着最初始的设定一路滑落…

强者教育会训练孩子的主见,自主的核心是自己对判断和选择的结果负责。弱者教育绝对不会允许拥有主见,孩子一旦太有主见,弱鸡父母就恐惧于会失去控制。所以,必须要避免训练孩子的这种特质,而且,作为父母如果自身都不具有,也不可能往这方面训练。推己及人是一种惯性,弱者教育会强调听话和顺从。并执着于细节上的算计和斤斤计较,以此来凸显自己的过人之处。

弱者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以讨好的方式获得权威所赋予的地位和权力。但从来不会训练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无比的强调要听话。听话的潜台词就是无条件的顺从自己。一个听话的孩子往往缺乏主见,且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需要对自己的任何事做出判断和决策。这些事都交给父母去思考、判断和决策,也顺便把一切的后果和责任都丢给父母。弱鸡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一种自我感动式的满足。这种虚幻的自我牺牲和由此产生的价值感,能够让自己理直气壮的对儿女进行情感勒索和道德绑架。

任何由人构建而成的共同体中的双边关系,无比遵循着这种最小模型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当一个人的自我判断认定自己不能变得更好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一种力量驱使着自己拼命去让别人变得更差,并以此来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别。经济学的第一原则是:稀缺性的资源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然而,政治学的第一原则是:否定经济学第一原则的存在!

如果要理解政治的真谛,只需要观察幼儿园和小学课堂就明白了。即便是在家不怎么听话的孩子,在学校里也会为老师之命是从。几十个孩子同时争夺一个老师的关注,这本身就与老师无关,而是孩子们彼此之间的竞争。班干部不仅是一种荣耀还是一种特权,这个荣耀和特权来自于在与其它孩子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在这种教育之下,荣耀和特权的获得是通过充当老师的影子来获得的——换句话说,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中,老师既是大家都争夺的稀缺资源,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绝对的权威,这些能彰显小朋友们从同类中脱颖而出的职位都是老师这个绝对权威所赋予的特权。这种所有人都浑然不觉的潜移默化中暗示了这种大众教育中隐形存在的第一原则:从小就知道可以通过顺从权威来获得特权! 与之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共识——而且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这种共识都被现实反复验证:必须存在一个唯一的绝对权威,顺从它的喜好就能获得特权并在同类中彰显自己的在生存竞争中的优胜感,忤逆其意志就会被孤立和抛弃。久而久之,大家就会以绝对权威的评价来判断自身的价值。

在这样的一个底层逻辑之下,如果一个孩子遭受弱鸡家长的情绪化打击,或者遭受小肚鸡肠的老师带有偏见的故意针对。最大的伤害就是对自我判断的彻底质疑。曾经有一个搞不清楚是父亲还是母亲的社员提了个现实问题,是关于孩子过于看重同伴的评价并深切影响自身行为的案例。在《急!该如何引导小朋友的这种问题?》一文中阐述了原理,也给出了解决方案。同时也预先提到了,如果遇到被老师针对,又该怎么办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后续才给出。以上阐述的都是弱者的教育方式,那么强者的教育方式应该如何做?这个问题也会后续再详细回答。这些都是结构学的精神结构的基本原理结合现实生活的应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