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羽毛制成一支笔,写下惊涛骇浪

Huilliot Pierre Nicolas/1722

摇晃烛影下,一位青年将羽毛笔搁置在一旁。他将信纸上的墨迹吹干,以火漆将信封缄。我们无从知晓他在信中写了什么,或许是家国大事,或许是儿女情长。

他是一位学者,或是一位男爵,他的书桌上摆放着各类精巧物件与文件资料,只有细细查看才知其用途。

这里是一位欧洲贵族的书房,今天,我们想看看他的书桌。

 笔墨之下,万物从零而生 

无论在哪里,人们的书桌上总有一样绝对不可或缺的物品:笔。在过去见信如晤的年代里,每一次倾诉都显得含蓄而婉转,笔尖划下的一字一句,都蕴藏着纷繁的思绪。

黑白摄影作品,一男子正手握纤细洁白的羽毛笔/1850/奥赛博物馆馆藏

在蓄水笔还未被发明、大量使用之前,对于欧洲贵族而言,“笔”是一支优雅简约、线条流畅的羽毛。

金尖羽毛笔,笔尖印有“PAX”字样/1919/凡尔赛宫

第一支羽毛笔的来源如今已不可考,有人认为,在公元四世纪时人们便开始使用鸟类的羽毛进行书写,而罗马人利用空心芦苇杆制笔的技巧则令这种书写工具开始流行。从中世纪开始,羽毛笔开始占据了欧洲人们的生活,每一封信笺、每一篇诗文,都来自于这支精美绝伦的羽毛。

荷兰画家伦勃朗于17世纪所绘的油画,一名男子正在修剪手中的羽毛笔尖

直至19世纪中叶,羽毛笔的生产、制造及售卖都是欧洲十分重要的产业。波兰、立陶宛与波美拉尼亚是当时主要的羽毛笔生产国。1830年,德国与英国分别进口了五千万与八千万支羽毛笔,足见其重要性。

路易十四时期国务大臣卢福瓦侯爵坐在他的书桌前/1689/凡尔赛宫

除此之外,羽毛笔笔尖的粗细也有其标准与要求,不同的笔尖可满足各种类型文字的书写要求。在法国18世纪的科技工艺百科全书中,还可找到关于羽毛笔的记录。

Photo (C) BnF, Dist. RMN-Grand Palais /1763

对于追求精致生活的欧洲贵族来说,选择一个造型独特、夺人眼球的的文具台显得更为必要。出于功能性考虑,诸多文具台都会包含墨水瓶、粉末瓶、笔搁等多种设计。

多功能文具台,包括粉末瓶、墨水瓶以及摇铃/1746-1747/卢浮宫

英国玛丽王后的船型墨水台,中央放有一里拉琴造型的火漆印章,令人惊讶的是,火漆印章内竟藏有一个袖珍音乐盒/1810

于1844年法国产品与工业展中展出的文具台,包括了墨水瓶、笔搁、座钟等多种功能,人型雕塑栩栩如生,共重2.68千克/卢浮宫馆藏

装点有金翅鸟的文具台/19世纪

除此之外,专注于墨水台的设计也颇为常见。墨水台的使用一直伴随着书写的历史发展,最早的墨水瓶多为小巧的便携式梨形瓶身,方便携带出行。渐渐地,它已成为人们书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甚至作为装饰品存在。

19世纪墨水台,雕塑灵感来源于文艺复兴后期雕塑家詹波隆那的雕塑作品,主旨为“美德惩戒邪恶”/卢浮宫

陶瓷制船型墨水台/1828

玛丽·安托瓦奈特放置于小特丽亚侬宫的墨水台,乌木制成,含有四个黄铜制小盒/18世纪/凡尔赛宫

常常出游的贵族们,则更爱将此类文房用具随身携带。遇见美妙风景,随手描绘,都可为旅途一乐事。

神圣罗马皇后玛丽娅·特雷西亚的旅行套装中,包括了墨水瓶、文具台等多种物件,精致华美

圣经文具组合套装/Michaël-Christian Hetsch/1704

笔与墨的优雅结合,将文字的魅力传达至每个角落,成就隽永的诗篇。他们赋予的,实则是每一次智慧的闪光。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德尼·狄德罗画像,他正执笔思考着,书桌上摆放着精致的墨水瓶与摇铃/卢浮宫馆藏

 火漆印章,以个人之名 

如果说笔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需品,那么相较而言,火漆印章似乎已经成为了历史,关于它的记忆仍停留在泛黄电影中以火漆将信封缄的优雅画面上。但对于书信时代的欧洲贵族而言,火漆印章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亦是书桌上绝不会缺少的元素。

1998年电影《Elizabeth》中印下火漆印章的画面。火漆封缄,即点熔火漆后将其滴于信笺的封口处,并将印章印下,以防止信笺被拆。贵族们书桌前的小巧印章,便是为其准备

印章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圣经旧约,其后,欧洲中世纪的国王统治使君主印章体制越发完整,印章通常作为身份印记及权利授予的象征,印于正式诏令文书之上,而这类代表国家权力的的印章便是“大国玺”。

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印章,展示了国王骑在马背上战斗的形象

在英国已被发现证实的印章中,最早的的大国玺所有者为11世纪的英国君主忏悔者爱德华。那个时代,几乎人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印章,皇室成员甚至可以拥有数个不同的印章。

忏悔者爱德华时代的大国玺。当大国玺的所有者死亡后,它也需被即刻销毁,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我们很少见到留存至今的国玺印章

中世纪时,国王的印章根据所有者的形象,在大小或主题上各有不同。早期的主题通常是家族纹章或是骑在马背上的国王形象,亦或是表现所有者英勇无畏的一面,例如狩猎与战斗场面等。征服者威廉的印章便使用了马术形象,并全副武装,意味着他正时刻准备击败敌人。

英国大国玺,从征服者威廉至爱德华二世所用的印章/1793/大英博物馆馆藏

火漆印章还拥有更为浪漫的含义。中世纪的人们在订婚时,需要给自己的恋人寄一封写满爱语的信笺。为了保证内容的私密性,人们总会在信封开口处使用火漆封缄,这样便能保证所有的甜言蜜语仅入一人之心。

此后,印章的图案慢慢简化,甚至仅保留姓名中的单个字母,但它依然是个人身份或权利的一种重要标识。

拿破仑一世印章/19世纪/巴黎军事博物馆馆藏

罗马王,即拿破仑二世的印章/19世纪/巴黎军事博物馆馆藏

神圣罗马皇后玛丽娅·特雷西亚旅行套装中的印章/18世纪

印章的设计更为多样,从实木到金银,从玛瑙到象牙,制作材料不一,却都体现了贵族气韵。造型也千变万化,乃至出现了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印戒。

普鲁士皇后露易丝的众多印戒,精美绝伦,各有其精妙之处

金匠Froment-Meurice François-Désiré所制印章/19世纪

放置印章的袖珍小盒/1919

在信件不再频繁的年代里,使用拆信刀将火漆挑起,仔细研读信中一字一句的心情,不知是否还能重现?

 地球仪,触摸天空与大地的边界

16世纪末至19世纪,将远游作为必修课的欧洲贵族们足迹早已踏遍各座名城,他们在遗迹前摸索历史留下的划痕,在名作前仰观先人思想之博大。当回到一隅小小的书房中,眼前转动着的地球仪总在提醒着人们,世界之大,需用双眼双足亲自去见证。

天文学家正仔细观察书桌上的天体仪/Johannes Vermeer/17世纪/卢浮宫馆藏

自15世纪末德国航海家贝海姆发明地球仪以来,欧洲贵族的书桌上便从未缺少它的身影。当人们得知大洋的尽头还有另一片大陆时,总会心生无限遐想与敬畏。地球仪还原了这个浩渺星球上的每一片未知之地,丈量着世界的距离。

Evaristo Baschenis/17世纪

太阳王路易十四也未能抵挡对未知的好奇,对科学推崇备至,并建立了法兰西科学院的前身,巴黎皇家科学院。慷慨支持对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吸引了众多一流学者。

这幅由勒·布朗绘制的画中,海军国务大臣Colbert正向路易十四介绍法兰西科学院的成员们,天文学家Jean-Dominique Cassini与Christiaan Huygens正围绕在大型天体仪旁。油画两侧的天体仪揭示了17世纪的欧洲对天文学的认知程度以及地图绘测技术的高超水平。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地图绘测技术越发完善,地球仪上陆地与海岸线的轮廓也愈加清晰完整。17世纪,欧洲地球仪不仅仅是一个展现地理认知的模型,还在设计上花费诸多巧思,古典华丽的装饰令它更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科罗内利所制地球仪,除色彩典雅的框架外,各种肤色不同穿着的人们环绕地球一周,似乎是由他们将整个星球托起/1688/比利时皇家图书馆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走遍大陆的每寸土地,无法亲眼见证不同海面的波澜与潮汐,但探索从未停止。从航海远行,到地图绘制,再到摆放在书桌上的一个个地球仪,我们从未被消磨丈量天空与大地的野心。

精美绝伦的地球仪,球体由优雅透亮的水晶制成。制作于Erik Kollin工作室,并于1897年被沙皇尼古拉二世买下,辗转弗拉基米尔·加利齐纳王子之手,最后由英国玛丽王后于1928年购得

当曾经不可或缺的物件都随着岁月的流逝退下历史舞台,隽永的或许是一种情绪、一段不愿被擦洗的时光。如今的书桌上,已经没有了羽毛笔或是火漆的踪迹,但一定摆放着关于书桌主人的思绪万千。

Chardin Jean-Siméon/1738

当我们伏案奋笔,或许几百年前另一个遥远的国度也有人正写下辞藻华章,期待下一个灵感的到来。

小编 | Vein

收集资料整理报道

不可错过的精彩好文推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