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应桥|| 豆粑的遐想
豆粑
de
遐想
入冬以来,天气晴好,村里微信群里不时传来烫豆粑的图片和视频,老人烧火,小孩跑腿,妯娌主锅,邻里互助,热腾腾的鲜豆粑皮一张一张呈现,此刻,再多的山珍海味都挡不住家乡那豆粑的诱惑。
豆
粑
豆粑的主要原料是籼米,并适当配以不同比例的绿豆粉、或小麦粉、或荞麦粉等。那时条件差人们几乎都不用绿豆粉和荞麦粉,主要是用小麦粉作配料。(前年回家听说大河有个豆粑厂,产品有绿豆的,苦荞的,山药的,板栗的,产品远销到东南亚好多国家)据说最早人们是把黄豆磨成粉来做配料的,这也许就是豆粑的来历了。
烫豆粑一般是从早饭后开始,一直要忙到半夜。烫豆粑前,家里人先要把烫豆粑的原料和器具准备好。如把米淘洗干净、浸泡,用石磨磨成浆糊状,然后兑上面粉搅拌均匀(现在都机械化要省事多了)。待一切准备妥当后,便通知亲戚朋友或邻居来帮忙。孩子们也不会闲着,拿着筲箕跑堂,将出锅的热豆粑皮,托送到堂前的晒筐里冷却。虽然烫豆粑很忙,但人多热闹,大人孩子也都快活着。
烫
豆粑
烫豆粑虽然算不上什么技术活,但经验和技巧却是很重要的。如起锅动作要快,火要烧得均匀等等,若掌握不好,煎出来的豆粑皮就会被烧得焦黑,不好看,味道就差。还要讲究配合协调。每个村里都有烫豆粑的高手,一人烫两口锅,称作主锅。一到入冬就挨家帮忙,每在此时,主锅就像一位指挥三军协同作战的将军,所有帮忙的人都得听她指挥。她站在锅台边一声令下,烧火的赶紧添柴把火烧旺,小孩们则一人一只筲箕围在灶台旁边待命。锅烧热后,她便在热锅里擦上一层菜油,以防豆粑皮粘锅,然后用一只瓷碗舀起一碗粑浆沿锅环泼在锅内,迅即又用贝壳将粑浆在锅内抹平,盖上锅盖,又忙乎另一口锅,这锅盖好锅盖,那锅刚好起锅。揭起锅盖,一股热气直往上冒,整个厨房都变得烟雾缭绕,但她却能从热雾中准确无误地将煎好的豆粑皮儿从锅内揭起反扣在小孩拿着的筲箕上,小孩们就屁颠屁颠地把一张张热气腾腾的豆粑皮儿往堂前的晒筐里倒。来来回回,乐在其中。忙了一天烫完了,大人孩子则要在一块乐呵呵,一锅干炒,一锅水煮,条件好的家里干炒放点猪肉,水煮放几条鲫鱼,感觉那已经是世上最好的美味了!
豆粑皮完全冷却后,则把豆粑皮卷成筒状,切豆粑的人骑坐在板凳上,一条板凳下放一只谷箩,将豆粑筒切成丝条状,切好的豆粑就自然往谷箩里掉。这道工序多半在晚间完成。切到一定时候,主家还要留几十卷不让切,到第二天早上安排自家孩子给帮忙的,村里孤寡老人,左邻右舍挨家送去几卷,家里人就在自家的门前道场上架凳、搁筐晒豆粑。把切好的豆粑摊在晒筐里撒开晒干,一般要晒三个日头才能晒干,利于储藏和保存。
十多年前由于生计我漂泊到新疆石河子这座小城,这座兵团城市汇聚五湖四海的人群,饮食文化多元,本地拉条子拌面占快餐半壁江山,各种拌面馆遍布大街小巷,各家老板使尽解数在就餐环境,菜品质量,价位服务方面不断改进。我也是东家吃吃西家尝尝,吃来吃去发现都差不多,感觉没有特别让人想吃的。某一日,一个朋友说带我去吃拌面,并说我一定爱吃,我半信半疑和他一起走进一家面馆,那是一家普普通通的临街小面馆,没有特别耀眼的门头,店里干干净净也没有豪华的装修,可十几张条桌坐的满满当当,没有虚位。好在吃面食速度快,一会就有位置了,朋友要了两份杂粮拌面,不到两分钟就上来了。同是过油肉和酸菜,但面食和以往完全不一样,五颜六色,看着就让人有食欲。菜往面上一倒,上下拌开,夹一口放进嘴里分明吃出的是豆粑的味道,“加面!”到新疆这么多年我第一次加面(新疆吃拌面加面免费)。一段时间我把午餐都定点在那家杂粮拌面馆,时间长了和老板也熟了,一天和老板闲聊起他的杂粮拌面,一语道破天机,他的面加了各种杂粮,更重要的是放进了米浆(别的面馆是纯面粉),这样面食口感柔绵,而营养更丰富。难怪每天爆满,生意兴隆。再聊,老板曾经在九江当过兵,去过我们老家黄梅,居然也知道黄梅豆粑,这杂粮面又何尝不是受豆粑的启迪呢!
无独有偶,今年九月和麻省理功(麻辣大省料理功夫)餐饮新疆区域代理吕总一起去上海总部就新疆万达店装修细节进行实地考察,期间约上在交大工作的老乡兼同学一起在麻省理功百联徐汇店中午就餐,有一道小吃小米糕一上桌,我和同学都笑这不就是黄梅的小米粑吗?黑色的芝麻犹如珍珠嵌在白色的米糕上,托起像肉冻一样颤晃着,刀切菱形块连形状都不变,一个风靡魔都的餐饮,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都开门店的餐饮,居然还有一道菜是家乡黄梅的小吃。下午去公司办公楼,吕总和菜品部宗杰老师聊完诸多细节,我偶尔插上几句话,末了宗杰老师居然问我哪里人?我第一反应他是湖北人?他笑谈他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他说你一定是湖北黄梅人,因为他老婆就是蔡山人。哦,我似乎明白了那道小米糕的来历。
念
豆粑
写到这里,妻子在一旁笑我是馋虫,就想老家的东西吃,笔下都是牵强,我点头称是,反问她能不能给我解解馋虫,她说简单,明天早晨就用豆粑皮代替儿子喜爱的鸡蛋灌饼,有米有面有豆子还有豆浆机,米浆能磨出来还愁没豆粑吃?不一会儿厨房里淘米泡豆声音响起来了,出生在新疆的小儿子一脸懵懂问什么是豆粑? 我笑而不答,就让他期待一下妈妈的味道,因为只有妈妈的味道才永恒!
作者:雷应桥 湖北黄梅人 热爱文学
编 辑 | 唐亚红
执行主编 | 魏鲜红
主 编 | 曹锦军
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一书,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