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师生
我的师范生经历
文/陈慧玉
我的三年师范生生活,是在蓬安师范度过的。当年,蓬安师范是县城最高学府,喷喷香的学校,只要进了这所学校,毕业就是手捧国家饭碗的人了。 如今,蓬安师范改成了蓬安二中,成为一所艺体为主的高中学校。今天,二中与实验中学合并搬迁新校址,原来的蓬安师范更是成为了职业中学的所在。
很幸运, 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考进了蓬安师范学校,成为当年初中同学里的佼佼者。 进了师范就意味着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虽然也有部分人跳槽成功,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坚守教师阵地, 践行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诺言。
记得读书时的教室还是师范学校最老的教室,青砖白墙头顶盖瓦,非常朴实的黄色油漆的门窗。在二楼,可以俯瞰县城的街道,没有围墙,教室直接临街,也并不觉得吵闹。附近有丝厂和麻纺厂, 算是比较好的企业,女工多,工资比教师高,又会打扮,很多男同学梦想娶丝妹,而不是同门师妹。
当时考进师范的同学,都是各个学校的精英, 且来自农村的居多。 最主要的师范学校的好处多多, 进校门就不怎么花钱了,每月有基本生活费,有饭票和菜票,解决了吃饭问题。集体宿舍也不赖, 就是厕所有点远,晚上不敢轻易上厕所。厕所在靠近后山的山坡上,远远的,避开集体宿舍,很卫生。可是由于女生胆小, 常有半夜想上厕所的,但都不敢往后山跑,那个时候愿意半夜起来陪你一起上厕所的人, 那必定是特要好的姐妹了。后来,学校终于在宿舍旁建起了厕所, 用走廊连接宿舍, 大大方便了胆小的女同学们。
县城老广场的电影院,是县城的文化中心,也是一个浪漫的所在。大门口那几根白色大理石柱子十分气派,踏着高高的石阶梯走进电影院,真有一种走进艺术殿堂的神圣感。那时候,年轻人玩的新鲜事物都是从电影里学来的。
电影院, 也是情侣必去之地,双双对对的情侣在看电影的约会中加深了情感。阶梯上有很多卖瓜子和爆米花的小贩,当年看电影的最佳拍档就是买一袋瓜子或者爆米花,既有口福又有深层的文化熏陶,的确是青春挥洒中难得的奢靡享受。男友为心仪的女友买一份微不足道的瓜子、爆米花,就可以赢得女友灿烂如花的笑容。
师范学校最辉煌的时候,新修的教学楼也相当壮观。四层,楼梯宽敞, 玻璃窗户明亮又整洁,教室、琴房、实验室都在楼里。在即将毕业的那年,我们这一届同学还搬进了新教学楼,享受到了国家培训教师的阳光政策。
日子不紧不慢,转眼间就毕业了。离开学校,也就意味着离开了县城, 大家都十分感伤,既有对同学的留恋,也有对繁华城市的不舍。 即将离校的那一夜,同学们都彻夜不眠,先吃了毕业宴席,然后开了舞会。夜深了,人群散去一些, 我们202和203宿舍的女同学通宵坐在花台边聊天,倾诉离别之情。第二天,我们本地的同学把外地的同学送走了,才拖着行李回家,等候毕业分配。
在家等候分配的煎熬中,我时常想起晚自习以后,大家集体出去买小吃的热闹, 一小袋瓜子、一个芝麻饼子、一袋蛋黄丸就是我们最爱的零食。偶尔周末有个卖白糖酥卷的老爷子,会在女生宿舍楼下叫卖,五毛钱买一个,吃得满嘴冒油,又香又甜,多过瘾啊!
读师范校三年, 最私密的事, 不过于女生们一起去裁缝店做内衣,白色棉布制作的。量了尺寸, 然后等候通知去取成品,那份忐忑少女心,只有与闺蜜分享。 那时候已有女生开始为她们的男神洗衣服, 如果发展到这一步, 基本上可以判断他们在谈恋爱了。 而当时的大多数女生却是处于情窦未开,把男生递过来的情书退还了回去, 有的醉心音体美的修炼,有的成天泡在图书室看中外名著……
青春还在记忆里飘扬,人却已到中午。如今,县城变了样,不经常去逛逛, 都快不认识路了。老广场的电影院也被拆除了,只有旁边那几棵高大的黄桷树成了电影院的历史见证, 茂盛的绿, 点染成一道文艺气息的风景。 只是记忆中的那些老地方,仍旧时不时跑出来,牵扯起泛黄的旧时光。
●作者简介●
陈慧玉,笔名橙子、冰心茉莉,女,四川蓬安人。70后,教师。业余热爱散文、诗歌、小说写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