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酒”在古代是个什么官?有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古代的“祭酒”是什么官,主管祭祀还酿酒?都不是!
1/引语:太子与洗马
古代的官职名称有些很奇怪,现代人一般不易理解,如果靠望文生义的话,往往会闹笑话。比如前些天,老黄给大家介绍的“洗马”(读音为xiǎn mǎ),就是古代官名,亦称“太子洗马”。
“洗马”作为官职,最初为秦时所设,到汉朝时,“洗马”也写作“先马”。“洗马”也好,“先马”也罢,都是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其职责是太子出行时,充任前导(在前面引路),故名先马(洗马)。
这就是说,最初的“洗马”,就是太子出行时,骑马在前开路的侍卫官,属服务人员。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洗马”一职的职责又慢慢发生了改变,由当初的体力劳动者一变而为脑力劳动者——即由侍从武弁变为掌管公文信札及书籍的文官。比如,唐代的“洗马”就是主掌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的文职官员,职级为从五品下。
2/祭酒本来是干什么的?
另外,翻阅古典籍时,还常会碰到另一个让人烧脑的官职——“祭酒”。那么,古代的“祭酒”是个什么官呢?
其实,“祭酒”最初并非官职,而是一种荣誉。“祭酒”一词在古代典籍中出现得较早,据《仪礼·乡射礼》载:
“获者南面坐,左执爵,祭脯醢。执爵兴,取肺坐祭,遂祭酒。”
这里的“祭酒”,是指在举办重大宴会时,推荐宾客中年长位尊者一人举酒祭神,主祭的长者立主位,面南酹酒祭神开席者,是为“祭酒”。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祭酒”成为官职名称,是汉魏以后的事了,由于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祭酒”也分多种。
比如,汉代的博士祭酒。古代的博士不是学位,而是官名,职责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汉代的博士祭酒为学官名,西汉称仆射,东汉时才改为博士祭酒。《汉书》明确表明,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长,即首席博士。
再如“师友祭酒”。“师友祭酒”系新莽时始置,为太子官属。《汉书·王莽传中》:“为太子置师、友各四人,秩以大夫……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谏议、六经祭酒各一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太子师友、谏议大夫、六经学官,均非一人,而各设祭酒一人,为首席,主管之意。
另外,曹魏时亦曾设大学博士祭酒,以十九名博士中才智威重者充任。由此可见,所谓“祭酒”,就是同类人才(官职)中的位居首席的最优秀者,这有点类似于现代的“首席执行官”。
3/曹操手下的两大祭酒
魏蜀吴三国的老大中,曹操在招揽人才上是最不遗余力的,所以,一大帮文人佳士,都聚拢到曹氏父子身边,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建安文人集团”。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这就是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亦即建安风骨。
曹操不仅仅是笼络文人,还为特殊人才大开绿灯,比如,他的手下就曾有两位著名的祭酒,一为邴原,一为郭嘉。
曹操为司空时,曾设置东阁祭酒与西阁祭酒,都是司空府上的属官,汉末名士邴原就曾任曹操的第一任东阁祭酒。说起这个邴原,其名气在普通读者心中并没有郭嘉大,但是,在三国时期,却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俊杰。
邴原是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家贫早孤,热爱学习。他家隔壁有学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
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
邴原说:“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感怀。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
老师也为邴原的话哀伤,说:“想读书,可以啊!”
邴原回答说:“没有学费。”
老师说:“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
于是邴原就入了学。一个冬天的时间,便将《孝经》与《论语》背诵下来。
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於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其后,邴原终成一代名士,受到北海相孔融举荐。所以,曹操为司空时,选任邴原为东阁祭酒。
建安十五年(210年),邴原担任丞相征事,后又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随曹操征吴,于途中去世。曹操评价说:“邴原名高德大,清规邈世,魁然而峙。”
曹操麾下另一个著名的“祭酒”就是郭嘉,与邴原不同,郭嘉的职位是“军师祭酒”,意为首席军师。
郭嘉,字奉孝,出身颍川郭氏,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所以,郭嘉一出现,就让曹操眼睛一亮,喜上心头,即招为“军师祭酒”
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师祭酒(《三国志·郭嘉传》)。
郭嘉投奔曹操后,果然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比如,曹操讨张绣新败,遭到袁绍写信羞辱。曹操虽然想给予回击,但又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实力,此时,郭嘉站了出来,向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为了增强曹操的必胜信心,郭嘉陵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谋,就连一代伟人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果然,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时,曹操一举击败袁绍。由此,郭嘉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建安九年(204年),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在严格治军的曹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然而,天不假年,郭嘉在随曹操远征乌丸时病逝,年仅38岁。郭嘉陵因病早逝后,曹操因此痛心不已,发著名三叹:“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4/源远流长的国子祭酒
读者们最为熟悉的“祭酒”,就是学官“国子祭酒”(“国子监祭酒”)了。“祭酒”正式成为学官,是始于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亦有人说,战国时荀子就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只是,那是个临时称谓,其后并不是常设官职。
晋武帝时,始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是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以后历代多沿用。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和官府名,传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北齐时国子学改名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所以国子祭酒后来又称为国子监祭酒。
明朝以前,国子祭酒或者国子监祭酒,地位等同于国立大学校长或主管全国教育的行政主官。国子祭酒自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起设,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国子监改设为学部,改“国子祭酒”为“学部尚书”,前后共延续了1628年的“国子祭酒”一职,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