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觉得自己抑郁了,怎样才能走出来?愿成功的标准不再只有钱

你有压力么?

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压力下,你有没有经常陷入失眠、抑郁、焦虑、迷茫等状态?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压力大是常态,不敢说,没人可以聊,压抑到不能呼吸。
夜晚醒来,以泪洗面,枕头湿了干,干了湿,累了才睡。
洗澡时唱歌是最好的发泄方式,越大声就会越舒畅。
实在不行就喝点酒,麻醉自己。
那时候,快乐竟然也变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很艰难,但是看看旁边的人有不少比自己更累,大家互相笑笑,很多事情表面上也都过去了,但在心里似乎总是过不去。
北大心理学家徐凯文老师讲到:
一个现象近年来越来越突出——
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我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学这么多有什么用。
我一直很听话,可是有一天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你的未来是怎样的。
父母根本不了解我要面对的社会。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以前只要听话就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很多人听话走到了25岁、30岁,有了很好的学历,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未来在哪里,他们不知道。

甚至于,有的人似乎有着很好的前景,但是他们过得不幸福。
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患有焦虑症、抑郁症?
不是因为思维别人的痛苦,而是过于操心自己的痛苦。
担心自己工作不稳定,婚姻不安全,身体不健康,老了没人照顾等等。
其实这都有可能不会发生,但因为我们的爱我执过于强大,所以抑制不住地要去担忧,从而产生负面情绪,最后搞成抑郁症。

现在的不少年轻人,追求的是一种伪精致,消费能力,远远超过还款能力。
她们拿6000块钱的工资,要背2万块钱的包;
他们宁愿住在六环的出租房里,每天也要用最精致的化妆品,吃上一份下午茶;
他们用最贵的网贷,买那些很红,实际上并无用处的奢侈品。
现代生活节奏快,而主流的文化标准:以金钱为成功的标准。
零存款和超前消费已经成为多数年轻人的标配。

我们的社会和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在极力推崇“竞争”、“胜利”和“强大”,因为资源的有限和人口众多,“弱肉强食”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我们极力认可的生存准则,这是我们的生存策略和保护机制。
它们一方面让我们能够活下去,变得更强大,活得更安全,更舒服;
一方面它们就像铠甲一样一层一层地将我们包裹,将自己与情绪、情感隔离,时间久了,甚至无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让我们的内心变得麻木,变得刚硬,缺乏敏锐和柔软,无法体验和感知到许多真实、快乐、幸福,甚至无法触碰到真实的自己,无法过上一种更真实的生活。
现代都市中,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身上都缺乏一种柔软的物质,他们丧失了轻盈的生存姿态,拖着重重的铠甲,活得辛苦又疲惫。
而身份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最核心部分,管理的是这个人关于“我是谁”和“我的人生是怎样的”事情。
这个人做或不做什么、有什么计划、内在隐藏或者逃避什么,全部都是为了满足这个人的身份需要。
一个人在他的人生里只有一个身份,却可以有很多个角色。
身份照顾的是在任何所处的环境里的整个人,而角色照顾的则是这个人针对某些人事物的他。
可以说,一个人的所有角色加起来,便是这个人的身份。
生活中很多人感觉到没有动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忙活,通常原因在于没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身份认同,或者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一个负面的身份,比如我是一个失败者,我是一个不配拥有幸福的人。
而一旦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能够认同,就会进而影响着生活中的信念,当有人向我们表达爱时,通常不会欣然接受,反而认为对方肯定不是真心对待的,或者另有所图等。
你要开始面对:
“我有自己的局限”
有时候你要先承认自己不行,你才能重新得回到自己可以的能力。
先承认自己“不行”,这是一个过程。
现代人把自己装得好像很坚强很行,但是底下每个人又是很无助、很脆弱。
当你永远觉得自己很行,这是掩盖了自己的脆弱与无力感。

每个人对金钱的渴望和由此产生的焦虑,并不可耻。
为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品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可贵的。
但挣扎在努力和焦虑中的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的目标,也别忘记回过头看看,自己已经拥有的财富。
生活在这个加速的时代里,我们早已被“我不能失败,我要比别人强,害怕落后”思想所洗脑。
没有人告诉我们:
你不必总是如此坚强,不必总是必须成功,如果曾努力过,你可以失败,你可以做一个平庸者,哪怕短暂的做一个外人眼中的废物。
别忘记身边的家人、朋友、父母;别忘记自己手边,还有着近在咫尺的幸福。
因为成功的意义从来都不止一种。

这个世界一直教我们成功与卓越,却没有人教我们如何接受普通和平庸。

作者简介:贤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