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医生:警惕这 5 种药物,会导致骨质疏松!

许多人片面地认为,“骨质疏松症就是缺钙,补补钙就行”。

这么想你就太单纯了。

临床有一部分骨质疏松症并非是缺钙引起的,而是因为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致使体内矿物质代谢紊乱导致的,这种情况称为药源性骨质疏松症。

所以,吃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是魔鬼还是天使

糖皮质激素可谓是20世纪医药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具有强大的抗炎、抗休克、抗过敏等其他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免疫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肾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治疗中。

但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我,就给我糖皮质激素;如果你恨我,就给我糖皮质激素。”可见,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也令人头疼。其中,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髋部、脊柱骨折的风险约是正常人的2-3倍。

一方面,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直接抑制成骨细胞,刺激破骨细胞活化,同时,可抑制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及增加尿钙排泄,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骨丢失;另一方面,糖皮质激素可减少雌激素及睾酮的合成,引起骨质疏松。

抗凝药物:一把双刃剑

血栓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突发让人猝不及防,一旦发生血栓,抗凝治疗必不可少。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凝药物为肝素或华法林。

大家都知道抗凝药是一把双刃剑,要做好凝血和出血的平衡才行,但大家却很少知道抗凝药也会引起骨质疏松。

肝素作为对某种酶反应较强的抑制剂,通过对酶系统的作用,增加骨溶解,降低维生素D活性,并能使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加速骨吸收、抑制骨形成;华法林则通过拮抗维生素K,是骨钙素羧化受抑制,减少骨钙沉积,干扰骨代谢,引发骨质疏松。

因此,我们建议在口服抗凝药的同时,可日常增加维生素D、钙的摄入量,避免骨质疏松过早发生。

吃着抗骨质疏松药反而骨质疏松了

您看到的没错,长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也可能引起骨质疏松!FDA于2010年10月13日提出警告:双磷酸盐类骨质疏松症药物服用超过五年以上可能增加转子下及骨干股骨骨折风险。

双膦酸盐是常用的骨吸收抑制剂,是一种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能特异的与骨质中的羟膦灰石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抑制骨质吸收。

但正是其抑制了骨吸收,一般在服药后的1个月出现血钙浓度下降,刺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继发性甲亢,而甲亢有增加骨转换,降低骨密度及增加骨折的风险,这也是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治疗甲减的患者容易继发甲亢,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

也有学者认为,长期使用双膦酸盐可能会抑制骨转换率,增加骨骼脆性,反而加重了骨质疏松。

降糖药里“有好也有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糖尿病呈井喷式快速增长,降糖药物的使用也是越来越普遍。但降糖药物对骨代谢的影响却是互不相同。

有些降糖药对骨代谢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如二甲双胍或注射用胰岛素。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逆转高糖对成骨细胞功能的损伤,减少糖代谢终末产物对成骨细胞的毒害作用;注射用胰岛素则可与成骨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有利于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使骨密度增加。

但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会促进破骨细胞分化,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同时还会减少雌激素合成,增加骨吸收。2006年的新英格兰杂志曾报道,由该类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常表现为全身骨骼受累,常见于上肢,累及肱骨和手部。

瘤化疗药副作用真是多

众所周知,肿瘤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健康细胞,引起患者不同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脱发、骨髓抑制等,其中对骨骼系统产生的影响也很显著。

比如甲氨蝶呤通过减少成骨细胞活性、增加破骨细胞生成,引起骨质疏松,长期大剂量使用会导致甲氨蝶呤骨病;环磷酰胺可造成骨发育不全,严重影响骨代谢;阿霉素通过抑制成骨细胞,使骨髓质和骨皮质的厚度下降…

此外,利尿剂、质子泵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药物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但大家也没必要恐惧,只要不是长期服用,引起骨质疏松的风险还是很小的,如果一定需长期服用,建议注意监测血尿钙、骨密度等指标,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定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