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用药全攻略!看这篇就够了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为特征的全身疾病。
骨质疏松容易引起骨折特别是髋部及胸腰椎骨折,还会引起中老年人全身骨性疼痛、骨骼畸形的发生,影响独立生活的能力。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患有骨质疏松人口约占总人口5.6%,绝经后妇女约有三分之一患有骨质疏松。
1
什么样的人群容易患有骨质疏松?
容易患有骨质疏松的危险人群包括:
1、>65岁女性;
2、>70岁男性;
3、<65岁绝经后女性和<70岁男性,且伴有脆性骨折家族史或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人群。
其中妇女绝经后或年龄大于50岁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
2
骨质疏松如何诊断?
目前对于骨强度还没有特异性的检查方法,临床普遍用骨矿物质密度(BMD)测定作为代替。骨量报告除真实的骨密度值,还包括该密度值与同龄人的比较值(Z值)和与健康年轻人的比较值(T值)。Z值和T值代表标准差低于对照组。
测量时通常选取某些部位最低值来代表全身骨量,如脊柱、股骨颈、股骨粗隆和整个股骨。简单来讲通过T值可以判断骨质情况:
T值
1、正常:T≥-1.0;
2、骨量减少:-1.0>T≥-2.5;
3、骨质疏松:T≤-2.5;
4、严重骨质疏松:T<-2.5并伴有骨质疏松骨折病史。
3
骨质疏松如何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分为高转换型(骨吸收率增加)和低转换型(骨生成率降低)。交联氨基末端肽(NTx)的检测可以测定骨质疏松的分型,NTx水平升高提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降低则提示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
1)对于所有的干预治疗都应当包括钙和维生素D的合理摄入,钙剂联合维生素D,可以作为预防骨质疏松(-1.0>T≥-2.5)基础措施之一,但不能降低椎体骨折风险,不推荐单独使用来预防骨折。
如果T值小于-2.5,则需要选择药物来配合治疗。
2)对于NTx水平升高的患者,应当使用骨吸收抑制剂类药物。这些药物包括双磷酸盐类药物和非双磷酸盐类药物。
双磷酸盐类药物包括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以及唑来磷酸钠等;非双磷酸盐类药物包括狄诺塞麦、雷洛昔芬和降钙素等。
双磷酸盐类药物可以降低约50%的骨折风险,口服双磷酸盐类药物会引起肠胃不适症状,如果不能耐受可以选择静脉药物。
雷洛昔芬属于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以增强脊柱的骨量,减少椎体骨折的发生,但对于髋部骨折没有预防作用。
狄诺塞麦是有效的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剂,半衰期短,可用于伴有肾脏功能受损的患者。降钙素对于椎体骨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对于其他部位骨折无预防作用。
3)对于NTx水平降低的患者,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无效、绝经前女性骨质疏松和处于骨折愈合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合成代谢类药物,如甲状旁腺激素(PTH)及其重组合成药物。这类药物的代表有特立帕肽,即短链PTH (1-34氨基酸)。
这类药物只能皮下注射,与双磷酸盐类药物相比可以显著增加骨量,对骨折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同时还能增强骨折部位的愈合能力。但是这类药物禁用于儿童、接受放疗的患者和Paget骨病的患者。
如果您或家人属于骨质疏松易患人群,一定要及时检查骨密度,如果有骨量减少要及时就医治疗,千万不要忽视可能存在的骨质疏松病。
如有骨科相关问题
点击下方即可「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