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使用的“散装卫生巾”,为何触动了我们?

“关于卫生巾,我也是之前偶然看到才知道原来网上还有卖散装的。”8月28日,网友@上网害人的一条微博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散装卫生巾#话题也迅速冲上热搜,截止至30日,仅在微博平台,#散装卫生巾#话题已有12.6亿阅读量,21万网友参与了讨论。
(图源:微博截图)
原博主的微博总共只有两张图,第一张是散装卫生巾的淘宝页面,20块左右的价格可以买到100片卫生巾,第二张图是该商品的“问大家”页面,有人提问,“这么便宜的三无卫生巾也敢用?”,下面的人回答:“生活难”、“我有难处”。而关于女性生理权益的讨论,就始于这条微博。
(截止至30日,这条微博已有300万点赞,8.5万转发)
8月28日开始,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再到个体用户,大家的讨论热情始终不减,大V的下场让这个话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度,许多女性纷纷在这个话题下发声,认为卫生用品价格过高,许多贫困女性难以负担,建议国家对卫生巾等用品进行价格补贴等等。
相较于个人用户从自身角度出发,分享生活经历、个人思考,媒体则从专业角度,对月经贫困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南方都市报》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文章《“散装卫生巾”高挂热搜!“月经贫困”引发大讨论》,针对女性,尤其是贫困女童的“月经贫困”进行了报道,采访了“关爱女童生理健康”公益项目的工作人员,揭示了“月经贫困”仍然困扰着数以万计的女性群体。《新京报》则指出,全球有4000万女性面临月经贫困。这些女孩在生理期到来时,只能用卫生纸或别的东西代替卫生巾,或者带着躲在家里直到经期结束。
与“月经贫困”女性庞大的数量相对比的,是“月经贫困”几乎从来没有进入媒介的议程设置和公共议题空间中。在此之前,鲜有媒体关注到“月经贫困”这个群体。这种“失声”,其实是公共领域数年来“女性失语”的一种表现。
一、“散装卫生巾”为何引起热议?
“散装卫生巾”背后,实际上是月经贫困、儿童性教育等社会问题,是女性争取自己合理生理权益的斗争。这些话题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不仅因为议题本身的重要性,其中更有许多社会原因。现在小铎就来带大家简单分析一下~
1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女性走上工作岗位,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了经济独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接受了良好教育、经济独立、拥有良好媒介素养的女性掌握了更多话语权,开始利用媒介平台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为自己的群体发声
在“散装卫生巾”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话题下发声,为女性争取权益的个体不一定处于“月经贫困”中,相反,有许多是在网络世界掌握相当话语权的女性大V,作为网络意见领袖,她们拥有优秀的文字运用能力、强大的粉丝号召力,在推动话题迅速发酵,引起关注上起着巨大作用。
(@天涯历知幸是拥有两百万粉丝的女性博主,常在女性议题中发声。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2
 社会观念的开放
能够在互联网上开展关于”散装卫生巾“、”月经贫困“的讨论,需要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
“月经贫困”的女性常常生活在乡村地区,社会观念传统封闭,“月经”、“卫生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都是羞于提及的,甚至老师也羞于正面提及,生理卫生课常常改为自习、对月经等生理现象也讳莫如深。这种社会观念给女孩带来的压力常常被忽视,在月经来临时,她们羞于向长辈求助,难以获得正确的生理健康指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女孩的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再难以启齿。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从个人角度破除关于性和生理健康的落后理念。她们的发声和坦荡的态度也鼓励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转变观念,不为自己的生理现象而羞耻。
3
 意见领袖的下场
大V的发声进一步推动了这个话题的发酵。隐藏在“散装卫生巾”背后的,是许多女性买不起卫生巾、儿童缺乏性教育的社会现状。诸多大V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将人们的目光引向更深层的社会问题,推动了话题的进一步发酵。其中既有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意见领袖,也有像马伊琍这样的女性明星,她们从自己的个人体验出发,鼓励人们正视自己的需求,抛弃耻感,带来观念革新。
二、互联网语境下的女性议题
1
 被遮蔽的“月经贫困”
“月经贫困”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月经贫困”并没有出现在媒体的议程设置和大众的视野中。这背后是长达数十年的“女性失语”,主流媒体中缺少女性声音,女性正常的生理需求并没有得到正视在过去,谈及卫生巾是羞耻的,甚至在不久前的武汉疫情中,人们呼吁解决一线女性医护人员卫生用品短缺问题时,还有人评论:“命都保不住了,还关心你裤裆里那点事儿?”
这其中固然有社会观念的原因,媒体议程设置的缺失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大众媒介作为拟态环境的塑造者,对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其议程设置也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女性生理议题几乎没有进入公共话题讨论中,即使偶有出现,也面临着社会刻板观念的质疑,这正是媒体缺位的表现。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对女性议题越来越关注,这种媒体缺位的状况正在改变,以“散装卫生巾”为例,《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三联生活周刊》等传统媒体都围绕着女性权益、月经贫困等话题进行了报道,通过专业媒体人的视角和笔触,让人们了解到月经贫困时普遍的、世界性的问题。
泛众化时代,传统媒体在专业性上仍然有着相当的优势,在受众普遍被情绪化裹挟的社交媒体时代,专业媒体担负着传播理性声音的职责;在受众注意力分散的时代,媒体应当对女性权益投去更长的注视目光,在公众的热情散去后,通过议程设置,让人们的目光能够在弱势群体身上多停留一会儿。
2
 新媒体中的女性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掌握话语权,女性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电视剧《三十而已》到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尝到甜头的电视制作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女性;从性侵案件到月经贫困,有关女性生存现状和生存权利的话题总是能在互联网中引起热议,经济地位提升的女性急于改变过去父权体制下男女不平等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女性视角、女性声音出现在各种平台,男性把控话语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是新媒体媒介赋权的一个重要体现。
(《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截图)
三、传播学研究中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作为近年传播学研究的热点,在研究中已经取得了相当的理论成果,最后,小铎给大家总结了几个方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论文进一步了解哦~
1
 女性媒介形象的批评研究
这类研究常常围绕着媒介中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呈现,如《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一文中总结了我国媒介中对女性的种种贬抑化的呈现,认为现代大众传媒为了维护既有的性别统治秩序,通过对女性形象的贬抑化呈现,掩盖了实际上存在的男女不平等关系。
2
 对女性的污名化研究
这个方向中有许多针对女大学生在大众传媒中的污名化研究,认为新闻媒体突出强调女大学生犯罪、性、金钱等方面的报道,损害了女大学生的媒介形象,造成了人们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偏见。
3
 厌女症群体研究
这类研究常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某一平台中出现的厌女症群体进行观察,分析其行为及动机。透视厌女症背后的社会原因与媒介现象。
4
 女性文化产品消费研究
这类研究常常从女性的文化产品消费透视其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转变。例如,针对耽美小说的研究常常将耽美小说看作女性通过消费男性身体完成的一种文化反抗。耽美小说作者和读者通过对两个男性爱情的塑造和观看,实现对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反抗。女性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展现了女性认同的变迁,是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变迁。
女性的正当生理需求正在得到重视,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进步、思想解放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应当肩负其关注弱势群体,进行议程设置的责任,不失声,不缺位,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月经贫困、贫困女童的性教育等问题,毕竟散装卫生巾背后,是数量庞大的,在月经贫困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只要女性的平权斗争仍在继续,女性议题就不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参考文献:

[1]潘彦伶.耽美小说:在文本媒介中实现性别认同突围[J].美与时代(下),2020(01):89-91.

[2]杨雨柯.激进的女权标签——女权主义如何在媒介平台被污名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S1):94-109.

最后的最后,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可以求一个在看吗?
编辑 | 芋圆学姐
策划 | 芋圆学姐
主编 | 小树学长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