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要减负更要赋能

杨三喜

过去的这一周,教育圈内最热闹的莫过于“家长群”了。江苏一名家长质疑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选择了退群。微博上,“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了7亿,有数万人参与话题讨论。后续,江西一名家长爆料称,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不批改要向老师手写说明,给相关话题讨论再添加了一把火。

孩子的作业究竟应该由谁来批改?家长群作为一个即时沟通工具,为何成为了“压力群”?为何一个这样的问题频频引发家校矛盾,成为舆论热点?不管是从教师基本职责,还是从相关规定来看,批改作业都应该是教师的责任。相关话题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关注,是因为它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一些教师把本属于自身的教育责任转嫁给了家长,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而家长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还不敢说不。

问题的背后是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关系的扭曲和责任的错位。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说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不仅是舆论共识,也已成为政策目标,在机制健全方面将获得加速。在家庭、家长越来越多参与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背景下,健全相关机制,明确学校教育管理、家长参与的责任边界,才能实现家校关系的和谐互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好示范和榜样,是家长最基本的教育责任。从教育内容来看,家长的责任在于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家长理应关心孩子的学习,但这不是教师让家长代劳批改作业、辅导功课的理由。

也要看到的是,一些教师让家长批改作业也有自己的苦衷。一些教师就表示,批改作业的任务太重,让家长批改作业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甩锅。以此观之,家校之间的责任边界之所以容易被混淆,还在于教师和学生都承受着较大的负担。所以,化解家长群风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应该落实为教师和学生减负。通过为教师减负,把教师从非教学负担中解放出来,推动其探索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为少留作业创造空间。通过为学生减负,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等。家长少了批改作业、辅导功课的烦恼,也就能够把精力放在提升亲子陪伴质量上。如此,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关系才能理顺。山西太原近日出台减负政策,其中提到不得通过微信、QQ群布置学科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备受关注。但其实这些规定并不是政策的全部,更不是核心,核心仍然是控制作业总量等减负措施。当作业总量等负担减下来之后,上述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

实现协同育人,需要为各方减负,为不同教育主体的合作创造空间,更需要赋能。既要为学生赋能,也要为教师赋能;既要依靠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也可以依靠互联网、新科技等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比如,近日字节跳动公司整合发布新的教育品牌,表示将通过创新手段,探索把教师从批改作业等繁重、机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为教师减负;通过相关应用产品为教师提供班内学生的学情报告,以及相匹配的教学资料,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技术和产品,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缓解家长的焦虑等。这就是利用科技手段为教师、家长、学生赋能的积极探索。成都天府新区第五小学近日举办的班主任技能大赛,其中包括运用家长交流群,加强家校互动以及处理家长群冲突等突发处理能力,也是为教师赋能的有益尝试。家长群提高家校沟通效率的作用不容否认,规范管理便能发挥助力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

“家长群”的风波终究会过去,其他的热点话题很快就会追上来。但在家庭、社会更积极、更主动参与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背景下,厘清边界、明确责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却任重而道远。创新手段和方式,引入新技术新工具的力量赋能教育发展的道路也将持续。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09日第2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