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熟皮子技艺:中华服饰史的活化石
陕北熟皮子技艺:中华服饰史的活化石
一个皮匠半个裁缝——黑文喜访谈录 #全民热遗#
作者丨李贵龙(书房记团队作者)
提到皮匠,说起熟皮子手艺,70后的人别说见识过,仅这个词语都很生疏。
在当下生活中,很难见到穿皮袄皮裤的人了。要说见过,也是见过登上舞台穿皮袄的演员,反穿皮袄毛朝外,那是有悖常理,被伪艺术化后的一种专为刺激眼球的“创造”。
其实,皮袄皮裤等皮制品是人类与猿猴相揖别以后,裹在身体上的第一件衣服;裹着兽皮在风雨中徘徊、跋涉了难以叙说的艰险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从距今1.9万年左右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随着兽皮衣服的穿着,熟皮子这种手工技艺产生了,并随着岁月的消逝而臻至成熟。干透的兽皮硬邦邦,穿着不合身也不舒服,且易折皱而破损。先祖们是聪明的,就用手搓,骨刀刮,石块磨,或者用黄土、硝土等揉搓,使硬邦邦的皮衣柔软了,穿上舒服了,熟皮子技艺也产生了。应该说,智慧、双手与时间创造出的熟皮子技艺,是人类掌握的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
陕北是农牧并重的区域,皮毛资源丰富,加之,凛冽西风、冰天雪地的严冬,千万年来人们保留着穿皮袄皮裤皮坎肩,和铺皮褥子的生活习惯。亦然,熟皮子手工技艺也传承了千万年。到了上世纪后期,因衣服材料的丰富,衣着习惯的改变,皮袄皮裤等才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熟皮子技艺也消失得无影无踪,皮匠绝大多数带着钟爱一生的手艺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笔者不仅见过熟皮子,还用自家产的绵羊皮让皮匠缝了一件皮袄,穿了两三个冬天。可真的动笔,要把熟皮子手工技艺记载下来,确实说不清楚一二;停笔,且于心不忍,这可是从旧石器时代起,披荆斩棘,一路坎坷,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千万年的手工技艺,与石器打制、陶器捏制一样,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的活化石。
于是,想方设法寻找可能在世的皮匠进行访谈。经多方查访,终于在一个叫黑家沟的小山村内,发现了“半个皮匠”。在村旁的树荫下,认认真真地将他的讲述记录了下来。
黑文喜口述
我是“半个”皮匠
我叫黑文喜,是名州镇黑家沟村人,今年平八十岁了。我不是个名正言顺的皮匠。我二哥是个皮匠,一有空儿我就帮他干活,虽然手艺不是很好,从洗、熟到缝样样活儿我都会干,落了“半个皮匠”的“雅号”。
因此,啦谈熟皮子手艺我还解开叻。
黑文斌是我的二哥,1945年参加了解放军,为人聪明也勇敢,入伍时间不长就当了炮兵班班长。在盘龙战役中右手受伤,仅留母指与小指。受伤后返乡务农。当时,正遇土改,分得两垧山梁薄地的二哥,早出晚归一年辛劳,也就能收获石二八斗粗粮,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脑子灵活的他就学了熟皮子手艺,挣点活钱补贴家用。老先人留下一句话“凡艺不亏人”,一点也不假。随着二哥手艺的提高,收入也逐年增多,日月越发好过了。
那时,皮匠的活儿真不少,二哥家的两口熟皮子瓮从夏初到秋末一直不空,皮子泡得满满的。看见二哥忙不过来,开始,帮他洗皮子,后来就学着配硝水,上硝米粉,铲皮板,边帮边学,艺有高低之分,虽然全套手艺都会了,但是艺不高仅仅是“半个皮匠”。
臭皮匠也吃香着叻
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说皮房里散发出一股膻腥臭味,在过去的年代皮匠不仅算聪明人,而他的手艺也吃香着叻。
四五十年前,咱这儿的老百姓穿皮袄、皮裤、皮坎肩、铺皮褥子是很普遍的事。穷汉们穿山羊皮袄,生活富裕点儿的穿绵羊皮袄,就连公家人也穿,是挂了卡机布面子的绵羊皮袄,最高档的是“羔皮筒子狐皮领子”皮袄,这种皮袄只有极个别商贾富豪才能穿得起,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数九寒冬,北风刮得呼呼直吼,穿上一件皮袄或赶集或放羊,身子就暖和了,铺上一块皮褥子,睡在临窗的炕头,直至天亮被窝里也热乎乎的。
缝皮袄皮褥子,就要熟皮子。熟皮子是技术活,只有专业皮匠才会。
当时皮匠不是很多,方圆三五十里才有一两个,每个皮匠的活儿都很稠,洗皮子,熟皮子,裁皮子,直至缝成皮袄、皮裤、皮坎肩和皮褥子,一年四季忙个不停。忙着,也快乐着,既给他人缝成称心如意的皮袄皮褥子,也给自己挣回了一沓沓票子。
简单的工具与天然的材料
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手艺高不高,工具不能少。”是说匠人的手艺有高低之分,但手艺再不好的匠人工具也要齐齐备备。
皮匠的工具不需要很多,主要有一口清洗皮子,两口盛硝水的瓷瓮;铲皮子的勾镰,形似镰刀,刀长尺五左右,安尺几的木把,把尾拴根麻绳;铲刀,刀口呈弧形,刀尾呈长方形,刀尾部安一尺左右的木把,木把头上再安弧形的木柄;还有裁刀、剪刀、针线,是缝制不可缺少的工具。熟皮子的原料为碱面,芒硝,黄米粉。至于皮子,都由用户自备,主要是山羊皮、绵羊皮,还有少量的狐狸皮、狗皮和猯皮。山羊、绵羊皮缝制皮袄、皮裤、皮坎肩、皮褥子;狗皮缝制皮褥子;猯皮、狐狸皮则缝制皮袄领子。
熟皮子的方法有两种
熟皮子的工艺有两种,即大熟和小熟。
大熟,工艺复杂,但熟出来的皮子皮板柔软、光亮、雪白。小熟,工艺简单,但熟出来的皮子皮板柔软性、光亮度不如大熟的。
说说大熟皮子的工艺。
首先要浸泡清洗和脱脂。将生皮子(干皮)置于15~18℃的温水中浸泡6~10小时,目的是使生皮吸透水,软化回复到新鲜状态。为防止脱毛,水温不宜过高。将皮张上的油脂铲除干净,并把附着在皮毛上的血液、粪便等污物清除。为了清除皮板上的油脂,可用碱水(洗衣粉液)进行洗涤。洗皮这一工序直接关系到除臭、腥、骚等,因此要严格清洗干净,不可忽略。并要注意掌握操作程序,先用温水将碱化解成溶液,然后将皮子放入缸中进行搓洗,使皮张油污渗出,再放入清水漂洗,尔后沥尽并拧干。在碱水中洗皮的时间,一般掌握5~6分钟,若时间过长就容易使绒毛脱落,影响皮板质量。
其次,是配硝水。熟皮子的硝水用黄米粉、芒硝配成溶液。其用量按普通中号皮子计量,每张狗皮约用一斤黄米粉,八两芒硝;羊皮每张约用八两黄米粉,六两芒硝;大号、小号皮子用量可适量增减。一般一口瓮泡四张皮子,按照上述的比例把四张皮子的用料倒入瓮中,加水,搅拌而成硝水。加水的多少应以皮张在瓮中能上下转动即可,不宜过多或过少。
再次,下瓮熟制 。这是一道关键工序:将皮子慢慢地放入硝水中,待全张皮子浸透后,一手捏住头部慢慢往起提,另只手从上往下挤出硝水,再把全张皮子浸入硝水中,再提起挤出硝水,依次操作3次。尔后,双手捏住皮子一侧前后腿,在硝水中浸一浸,提起沥一会儿硝水,再浸入硝水中,待所有皮子浸入硝水后,上下翻动一次,然后用1~2张待熟的皮子皮板向下把瓮口盖住。从入瓮后的第二天始,每天早、晚各翻瓮一次,将皮子转动搅拌,每次30分钟左右。经3~4天,将瓮中所有的皮子提出沥水,并刮除皮下残余油脂、污物等,重新放入瓮中,泡制15~20天左右,皮子就熟好了。因皮子品种不同、大小不一和当时的气温不同,所需的天数也各不同。这要靠经验来检查皮子是否熟好了:从缸中提取一张皮子,捏住腿部一小块皮板,紧碾后把硝水捏尽,皮板呈亮白色,就表明已经熟好了,即可起瓮。
最后,晒干铲皮。将起瓮后的皮子,沥去水分,挂在木杆或绳索上晾晒。晒前把每张皮子的头、尾、腿拉直拉平,先晒皮板,后晒皮毛。晒干的皮板挺直坚硬,这时用手顺着毛势揉摸,用笊子笊顺毛势,恢复原状。然后进行铲皮。在铲皮的前一天晚上,应将所有要铲的皮子,将水喷于皮板上,使其湿润。然后将皮板对皮板两张两张地合在一起,上面用麻袋遮盖闷一夜,次日即可铲了。先用勾镰铲:把皮子挂在门框上,或搭好的架子上,一手紧握皮张,一手握勾镰,脚踩勾镰绳,脚手配合,从上至下,一下一下地勾铲,直至皮下残存脂肪铲除,皮板纤维松弛,达到柔软状为止。接着用铲刀快铲,又称铲光。即将铲软的皮子用黄米粉涂满皮板,板面向上搭在板凳上,用铲刀把皮板铲薄铲软,把皮下组织层与真皮层相连的一层皮削除。通过这道工序可使皮板更柔软、光亮、雪白,成为缝制皮袄皮褥子的好原料。
小熟,工艺就简单多了。
像大熟一样,将皮子浸泡清洗和脱脂后,用芒硝、桃黍糠按比例搅拌,用适量的水调成糊状,均匀地擦在皮板上,然后将皮板对皮板两张两张地合在一起,放置一两夜,皮板上有密密麻麻、清清楚楚的白纹理,皮子就熟好了。熟好后,按大熟的铲皮工序进行。
一个皮匠半个裁缝
皮子熟好了,接下来就是缝制了。
缝制一般都由皮匠来完成。因此,一个皮匠又是半个裁缝。既会熟皮子又会缝制,才称得上好皮匠。
缝制,先要选皮子。就是将毛色纯正,毛穗漂亮的皮子做前襟,放在人面面上,反之,放在背部位置,这样缝成的皮袄,穿上漂亮、好看!
选好皮子后,要进行裁剪。这道工序非常重要,是决定皮袄样式好看与否,穿着舒服与否的关键,来不得一点点差错。也有不会剪裁的皮匠,只好请老婆出马;若老婆手也不巧剪裁不了,只好请别的皮匠剪裁缝制,当然,剪裁缝制的工钱也归别人了。
缝制是最后一道工序,比较简单,讲究的是针脚匀称,线条牢固。
皮袄缝好了,皮匠给主家交货挺有意思。一般都是选逢集遇会的日子,皮匠披着新皮袄,缓步在街上来回走动,看似在寻找主家交货,实质就像现在的模特走台一样,是一种展示,展示自己的手艺,打广告招揽生意。行走间,总会有人围上来,看看样式,揉揉皮板,瞧瞧针脚,在赞赏声中,得意洋洋地又能揽下一两宗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