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代富
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大旺一带的12万亩竹海,形成于清代,是由客家人巫氏、林氏、王氏、龙氏、钟氏、邹氏六大家族为主所栽,贡献给人类的绿色森林、天然氧吧和旅游胜地。巫氏是广东家族移民,入川近三百年来客家历史实物、语言、墓葬、耕读、风俗等文化保存完好,具有丰厚历史底蕴。
2017年12月14日,泸州市人民政府在《泸州日报》和《川江都市报》上公布了第二批五处历史建筑,属于姓氏民居的有两处,其中一处就是纳溪区白节镇大旺高峰村九社兴隆湾巫家民居。这对于巫氏是一种崇高荣誉。
白节镇大旺乡兴隆湾高峰村九社挂《历史建筑》牌的巫家民居全景巫家民居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有近240年历史,保护完好。该建筑是巫氏家族入川始祖文景公的孙子怀晋公修建,大院背靠凤凰山,三面是山,院外一水塘,水塘后为条石墙碉楼四合院,正侧面石墙上多个设计精巧的方孔枪眼,枪眼后部有门开合,属战乱年代产物,地主人家有枪支弹药武装保卫自己庄园。大门横梁上有一对精美木雕狮子,美化与神灵护卫理念,体现巫家带来的广东习俗。巫氏除这一处民居外,在白节镇大旺、合江县九支、锁口等地,还有许多民宅,保存完好。
巫氏在四川有300多个支系,是唐代赫赫有名巫罗俊后裔,泸州纳溪区大旺现有8个支系约2万人。泸州历来是川滇黔渝重要交通枢纽,宋代以来就是西南要会,是明末清初外省移民进入四川的重要集散站。清康熙、乾隆时期,巫氏族人响应政府号召,多达三百余户从粤东左乐郡长乐县(现五华县)、龙川、兴宁等地出发远迁巴蜀,一批又一批闽粤客家人扶老携幼、千辛万苦、不远千里奔向四川。1736年入川始祖巫文景,号刚直公,讳文景,处士,他带着妻子黄氏与儿子华昌等入川。首先经泸县到富顺柑子坳,1737年迁隆昌,然后居泸县天洋坪宝镇山。清乾隆十五年(1750)入籍合江县西乡尧坝九甲大屋基(又名窎嘴)。
文景公与夫人黄氏有华、自、接、复四子四分支,分家为华昌分新屋嘴(原名骑龙屋基)、自昌大杉湾、接昌撕粟湾、复昌土地坎。四兄弟分家后开始大量栽竹,发展副业,新建家园,带来广东商业理念、耕读文化。华昌公发展很好,在他去世前,地租已达3千多石。入川始祖文景公就安葬在纳溪区龙滩乡沙坪村陈嘴,黄太君始祖墓在合江五通黄大桥顶子山上。文景公的父母是15世祖巫永芳、魏氏与崔氏,他们的户籍地在广东长乐县。入蜀始祖文景公之孙巫怀云,清嘉庆五年(1800)撰《巫氏族谱》序曰:永芳之子16世祖文炌、文志仍然住长乐原籍外,其他儿子开始移民入川;文魁于乾隆年间入川,居富顺未立籍;文炳住泸立籍;文恕住富顺未立籍。巫氏迁蜀50载,有贻谋翤孙20名,之后繁衍,有迁泸属立业者,有徙本邑及贵州、甘肃者,有移纳溪、永宁经商者。建国前,大旺乡族长依次是巫氏文景公支派:巫怀荣➝巫世智➝巫义庭➝巫荣生。解放后族长为巫成之(任50多年)➝巫崇礼(两届)➝巫百熙(任2届11年)➝巫显全(2018年始)。族长巫百熙对于传承巫氏家族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百熙1939年7月生于合江天堂村九社,对于巫氏家族入川繁衍各大支系了如指掌。退休前曾在识字中学、锁口中学任教40年,任校长书记达20年。退休后有好几所学校想高薪聘他去任教,他都婉言拒绝,他把整理巫氏族谱作为晚年人生夙愿。他用了10多年时间,赴巫氏祖先曾走过的山西、山东、福建、广东、四川等地,登门拜访和搜集资料,收集的家族资料近300件,参考老族谱,潜心整理修订出15本巫氏族谱,整理出达几百万文字综合族谱十本,赢得家族普遍赞扬。大旺乡与合江西乡尧坝的巫氏,清乾隆十五年(1750)入籍在合江县西乡尧坝九支梨子园下段老房子草屋。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成木柱青瓦房大院,更名为窎嘴老屋,又叫巫家老祠堂。该地现在是合江县尧坝镇锅圈岩3组37、38、39号。入籍时这里大片荒山,荆棘丛生,虎豹出没。巫家父子披星戴月开田造土、开荒栽竹、栽菜种粮,发展副业制桶编背篼、箩筐等,挑到百余里远的蓝田坝出售。为防下雨天赶场溜滑,用茶树条编织一种套在草鞋外防滑的 “脚马”。经两代人艰苦创业,又购买土地和马匹,在大旺兴隆湾建造新屋嘴(又名骑龙屋基),在尧坝识字仙顶大杉湾也修建新居,用价值不菲的好马、鹅群,在龙滩乡撕栗嘴、陈嘴换得大片山林田土。巫氏后人为纪念始祖艰苦奋斗精神,把文景公穿过的“脚马”一直供奉在窎嘴屋基神龛上,直到文革时才被毁掉。
广东长乐县巫永芳之子移民入川记载
巫家窎嘴老祠堂,历经268年风雨,不论朝代更替与社会动乱,房屋建筑、房梁字句、菩萨神龛、先辈画像、荣升匾额、寿庆对联等实物,全部保存完好。窎嘴老屋遗迹实物有:巫氏入川第一代始祖文景公,清乾隆元年从广东移民四川,近四千里之遥长途跋涉,在四川辗转几个县后,一直将广东老家带来的观音菩萨供奉在神龛上,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和子孙平安幸福。巫氏家族有20多幅列祖列宗画像,现在挂出有16位。祠堂的正梁上有“万载兴隆” 题词, 两根偏梁上有“福祉呈祥”“百子千孙”题词。
巫家民居《品重经纶》纪念匾
入川的五世祖遵先公是圣旨诰授九品官登仕郎,遵先的父亲是名医兼地师(看风水职业者)。祠孙巫怀机立的《奉圣旨诰授登仕郎》火焰牌。火焰牌代表家族红火、兴旺发达。独特的家族神龛,两旁 “高辛脉派家声远,两相咸贤世泽长”,中行 “巫氏历代高曾远祖之位”,这种专写族源的神龛,不涉及天、地、君,与四川许多其他湖广移民相异。1750年在窎嘴大门上挂的木质对联,描写进川前一代老祖婆安葬地红石马的风水特点。联曰:石马逶迤蜈蚣接穴千年富,骑龙迢递蜥蜴登祠万载新。第一代始祖黄氏的内侄为巫家入川第一代始祖黄氏六十寿庆对联:閬苑桃红媊星光寿域,瑶池春永锦悦设方辰。有巫氏子婿赵云兴贺岳母巫氏李老安人六十寿涂金“节寿松超”大字吊匾,祝岳母七十寿古稀荣庆对联:逾花甲又十年天锡稀龄春不老,台帏已七十秩门悬悦色常新。
巫华昌是文景公的长子,是个大孝子。清乾隆三十年(1765),代替父亲文景职责,沿途讨口要饭、野果充饥,历经许多磨难,返回广东祖籍,取回祖母魏氏金骨(尸体腐烂后的遗骸)背回四川,买葬地于四川下南道直隶泸州合江县西乡九支镇青龙山石马(又叫红石马),完全按广东墓葬形式安葬。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复修魏氏老祖婆坟地,也按广东式圈椅墓建,老祖婆碑帽103 ×23cm,石碑80×58 cm,碑两侧石坎各122 cm,正圆形拜坝直径为2.2m,呈为仙人掌形。碑上落款是她子孙姓名,现在已经风化字迹模糊。复修魏氏老祖婆坟由族长巫世昌主葬。地师说“石马藏林间,坡下墨盘田。州庠探囊取,耕读兴家园”。是说先祖墓葬在墨盘田之上,后代读书人取得州庠功名不难,耕读前途光明。族谱上赞颂了巫华昌尊祖至孝,不畏千山万难的高贵品德。诗曰:
勚恪贷天完子职,荣施美报此中朝。
巫百熙族长讲了一个体现巫氏人扶贫济困的故事:巫氏人通过多年辛勤劳动,节约了一笔重金,在现在江阳区弥沱镇买了一块墓地。这时有一个巫氏的杨姓长工家贫如洗丧父,无能力安葬,极度悲伤。巫氏主人知道后,捐助长工棺木一具,并允许长工把他的父亲下葬在才买好的弥沱镇那块墓地里。巫氏明知道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也付重金购买,但是家风家教帮助弱者不可忘,为践行家风,就把这块墓地作为他辛勤劳动的奖励给了他。后来这杨姓长工繁衍了很多后人,不乏有出息者。长工杨氏也知恩图报,为杨氏立了族规,凡是巫氏人家到弥沱,杨家都要好酒好菜招待,这个规矩持续了很多年。
合江双桂村三社大坟山,在锁口湖畔陡坡半山腰。巫怀俸是入蜀第二代华昌公的第三子。怀俸是六兄弟中内当家,地租达三千多石。子孙辈开始获取功名,怀俸去世后,入川第四代不惜花费巨额钱财,修建气势恢宏的特大巫怀俸墓塚。
巫怀俸墓坝329平方米,建在陡峭山坡上,拜台、墓圈、院墙全部用丹霞石砌成,条石规格一般为200cm×80cm,拜台能容纳上千人祭祀,可摆放100桌酒席。墓地在陡峭的山上,数量庞大的巨石是从附近的山上就地取材,开采后利用坡度挖槽沟滚到半山腰卡停,再抬到起好的坝内进行铺台、砌墙、围墓圈,祖先的建筑智慧令人十分佩服。整个墓园建筑规模宏大,四川罕见。
怀俸墓高3.6米,由六层条石圈墓围,中间填土,墓呈椭圆形,墓碑上有官帽,横额石刻“地泽临”,墓柱对联“飞凤彩龙生吉壤,青狮白象护佳城”。墓碑正中阴刻“巫公讳懐俸”,右面刻有祀男“守”字辈,依次是方、鸿、常、泰、升,曾孙“世”字辈,依次是富、贵、隆、荣、华。左面刻有祀孙“先”字辈,依次是遵、耀、缵、榮、闲、富、一、恭、孚、法。左右各刻诗一首。
右面诗曰:
曾闻高谊薄云天,正值人间尚仰贤。一水瀠洄吞夜月,数峰排队插晴烟。
品重双珠占马鬣,班联两到兆牛眠。著履远来情得得,满身香带桂花妍。
清道光丙戌(1826)秋隆邑岁进士巫仁瑞拜题
碑左面诗曰:
龙特沙还势接天,阡乘正脉贵而贤。精神隐捧升中日,佳气长浮傍晓烟。
一点湖灯徵福壤,几生修得兆牛眠。欲知事泽賡佳句,莲放沙溪朵朵妍。
清道光己亥(1838)夏日郡庠唐光朝题赠和恕堂原韵。巫氏四世祖巫守常是州庠,即到泸州考取的秀才,墓在大坟山下百多米,他是怀俸之子,墓占地约30平方米,只有父墓地十分之一,取名小坟山。巫守常墓形为一间石室形,中有一块大墓碑,墓碑前下方有石头一香烛台,两旁内壁刻有碑序。石室墓后两旁为条石砌成石坎壁,拜台可容纳约百人一起祭拜。墓帽下有一扇形石块,阴刻楷书“山高水长”,墓柱石刻为挂钩吊匾形式,上联“三沟三星天结就”,下联“两分两合地生成”。墓前方有三条山沟,两旁各有一沙溪,沙溪一分为二,汇合进坡下锁口湖里又合二为一,对联描写环境特点十分贴切。石碑中刻有“巫公讳守常墓”,有五个儿子、孙子、曾孙姓名。右侧刻有 “先”字辈儿子“耀、荣、恭、一、朝”姓名,右下部刻五个曾孙“有”字辈“仁、义、礼、智、信”姓名,左下方 “世”字派孙子“德、业、隆、忠、恕”姓名,落款“大清道光十七年(1837)畅月望九日吉旦日立” 。碑序曰:“纷纷逐利且争名,谁肯英年作墓城。石马龙楼真特沟,小溪达士最多情。升瑕自尔无嫌玉,伴塜于今复羡乡。料得百年终有阴,浑如籍此学长生……”。
锁口湖边高山中藏着清代巫氏家族古墓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没被破坏,出自靠勤劳发家的客家人,称得上是客家建筑瑰宝。
合江县尧坝镇双桂村传说着一个清代时期的故事。清代咸丰年间,合江锁口湖边有户村民发现祖墓被盗,于是村民商议,在湖边打鱼船下放一面铜锣,谁要是发现盗墓贼踪迹,就去敲响铜锣,召唤全村合围捉贼。
巫怀俸父子在世时候人品与孝心都好,传说死后化作两只金鸭儿,每天傍晚金鸭儿都要从山坡滑近坡底锁口湖里悠闲,天明前又返回半坡上,盗墓贼闻讯后想盗走金鸭儿。有一天傍晚,盗墓贼悄悄来到锁口湖边草丛里守候。不一会,看到一对金鸭儿从大小坟山旁边山沟滑来,盗墓贼一扑,金鸭儿一闪躲过,跳进湖中,在船边游来游去逗盗墓贼玩。盗墓贼于是跳上渔船,撑起竹竿穷追不舍,但是始终追不上金鸭儿。情急中,盗墓贼摸到船上铜锣,想敲响铜锣把金鸭儿吓上岸,然后上岸去活捉。盗墓贼刚把铜锣敲响,突然雷雨骤起,金鸭儿钻进湖里,一会出现一大一小、张开大口、现出利牙、眼睛射出凶光的龙,远方几十个村民纷纷拿起扁担锄头,边跑边吼向盗墓贼包围过来。盗墓贼一看,凶猛的龙和发怒的村民一起向他奔来,一下子面如死灰吓死在船里。从此那条船变成石船,铜锣也变成石铜锣,船杆变成大旺合江一带12万亩竹海,金鸭儿从此再没现身,但是金鸭儿滑过的山沟深槽、石铜锣、石船如今都还在锁口湖边草丛中。那些盗墓贼再也不敢到锁口湖一带来作恶。
巫氏家族从清乾隆元年(1736)至今,每年都要举行祭祖活动,灾荒年没有猪可杀,宰鹅也要祭祖。“文革”时期没间断。巫氏家族的家训是“记我之祖德,壮我之族威,培我之后起,光我之至亲,兴我之中华,圆我之国梦。”体现巫氏家族以品德高尚立族,认知重教旺家族,爱国爱民为至高。
巫氏历来都是耕读之家,特别重视对子女读书培养,巫典初是认知重教旺家族的典范。典初3兄弟6姐妹,大哥显渊川大毕业,地下党员,任过一、三、四中校长30余年;弟显钊泸州医学院工作;典初,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典初一家三代18口就有15个大学生,其中有硕士生、博士生,还有留学生。典初一家在勤俭节约、礼仪待人、孝敬宗亲等方面堪称模范,被家族评为“书香门第之家”,发给奖牌。巫氏后裔的广东客家话,入川近300年,大部分已被当地同化,至今只在很少家庭内传承,在特殊职业道士传承至今没有改变,大旺道士巫显恩在为人办丧事做法事时,念咒语一直坚持师承说广东客家话,他说:“传统就是这样,不念广东话,请不动神灵,死者的灵魂也升不上天”。这种客家特有道士办丧规矩,在川南展示了客家文化特色。泸州巫氏家族,有8个支系近2万人。近十余年,每年清明节都有上千巫氏族人来到大旺宗祠祭祖。村村通公路修好后,每年到深山中大坟山、小坟山祭祖都达300人次以上。2012年在大旺场中间段,废弃的乡公所处修建了一楼一底600余平方米的巫氏新祠堂。新祠堂里存放着巫氏族谱,办有专栏,家族人文历史、突出人物事迹、主要支系分布等一目了然。回顾三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湖广填四川历史,清乾隆年间巫家一群,不远数千里辗转,最后入籍于泸州合江西乡和纳溪大旺以来,这群客家人栽下了一丛丛竹子,依靠竹林发家致富、繁衍百子千孙,如今丛丛竹子已经燎原为12万亩大旺竹海森林。竹海之中,巫氏宝贵的人文历史遗产至今还大放光芒,为开发大旺竹海旅游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