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色五官看五脏之病(很强大)
也陶教授“本末出候/望诊“一书中说,望诊的各种面部色区划分法,最早见到面区色部以图的形式来表达的,可能是明代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书中总结《黄帝内经》的理论, 画出了可能是传统中医最早的三幅面区色部图:
《灵枢.五色》
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向黄帝问道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台垮曲油从日日皆幸事。黄帝回答说明堂就是鼻,阙就是两眉之间的部位,庭就是前额部,蕃就是两颊的外侧,蔽是耳前方的部位。以上所谈到的明堂、阙、庭、蕃、蔽这些部位的正常现象应该是端正、宽大、丰满,远离十步以后还能看得清楚。如果观察到某个人有以上的表现,他的寿命一定会达到一百岁。雷公问怎样辨别面部五官的表象呢?黄帝回答说鼻的正常表现应是鼻骨高起,端正而平直。五脏在面部的相应部位,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面部的中央。六腑在面部的相应部位,列于五脏部位的两旁。头面的情况反映在两眉之间和前额,心的情况反映在两目之间的下极。胸腹中的五脏安定平和,五脏真气所化生的五色,正常地反映到面部,不出现异常的色泽,鼻部的色泽也明润。所以辨别脏腑的情况,怎么能不辨别面部五官的表现呢!雷公问您能给我讲讲不从观察五官诊察疾病的情况吗?黄帝回答说五色在面部的表现,有其固定的位置。如果在某个部位出现色泽隐晦如陷骨中的,就必定是发生了疾病。如果五色出现在相乘的部位上,即子色出现在母位,即使病情很重也不会死亡。雷公问怎样通过观察五色来诊察疾病呢?黄帝回答说青色和黑色主痛,黄色和赤色主热,白色主寒,这就是通过观察五色变化来推断疾病的大概情况。
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藏六府肢节之部也;各有部份。有部份,用阴和阳,运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脏腑肢体与面部各位置的关系是天庭反映头面的状况;眉心的上部反映咽喉的状况;两眉之间反映肺的状况;两目之间反映心的状况;两目之间正下方的鼻柱部位,则反映肝的状况;肝所主部位的左面,反映胆的状况;鼻头反映脾的状况;鼻翼反映胃的状况;面颊的中央部位,反映大肠的状况;挟大肠所主部位的外侧,反映肾的状况;在身体上肾与脐正相对,所以肾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脐的状况;鼻头的外侧上方,反映小肠的状况;鼻头下方的人中沟,反映膀胱和子宫的状况;两颧反映肩部的状况;两颧的外侧反映臂的状况;臂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手的状况;内眼角的上方,反映胸部和乳房的状况;面颊外侧耳边的上方,反映背的状况;沿着颊车向下,反映大腿的状况;上下牙床中间的部位,反映膝的状况;膝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小腿的状况;小腿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足的状况;角的大纹处,反映大腿内侧的状况;面颊下方曲骨的部位,反映膝部膑骨的状况。以上就是五脏、六腑和肢体在面部的对应部位。五脏六腑和肢体发生病变,在相应的部位便会出现色泽异常。全身在面部所主的位置确定后,就能够正确地诊断疾病了。在治疗时,阴衰而导致阳盛的,应当补阴以配阳。阳衰而导致阴盛者,则应当助阳以和阴。明确了人体各部与面部位置的关系和阴阳盛衰状况,辨证治疗就一定会恰当。左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所以辨别色泽在面部左右上下的移动,是辨别阴阳盛衰的重要规律。男子和女子面部色泽上下移动的诊断意义是不同的,男子左为逆右为顺,女子右为逆左为顺,这是因为男女阴阳属性不同。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溃?阴之属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抟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月氐,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男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小腹疼痛,向下牵引睾丸也会发生疼痛。如果病色出现在人中沟上,主阴茎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上部则表现为阴茎根部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下部的则阴茎头部疼痛。这些都属于狐疝、阴囊肿大等疾病。女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膀胱和子宫的病变。病色散漫不收者,为气滞引起的疼痛。病色抟聚不散,为血液凝结而形成积聚。积聚的表现,有的是方,有的是圆,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都和病色的表象相一致,病色若随之下移到唇部,则表明患有自淫、带下污浊等病变。若兼见唇色润泽如脂膏样者,为暴饮暴食、饮食不洁之物所引起的疾病。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与体内疾病发生的部位是一致的,病色出现在左侧,就表明左侧有病。病色出现在右侧,说明是右侧有病。面部色泽异常,例如聚结不散或散漫不舱笔不蒂蚩的硼费铆在而郝的篡一窖估错能划断瘴病的位置。所谓五色,就是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黄色。在正常情况下,深浅适中而充满,分别表现在各自的部位上。异常情况下,色泽会发生变化,如赤色出现在心所主的部位;象榆荚一样大小,主心发生病变。如果出现在鼻头,说明疾病在近日内就会发生。病色的形状,上部呈尖锐状的,表明头面部正气虚弱,邪气有向上发展的趋势。下部呈尖锐状的,则身体下部正气虚弱,邪气有向下发展的趋势。左侧或右侧呈尖锐状,与上部和下部的诊断意义一致。把面部五色同五脏相互联系,青色属肝,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黄色属脾,黑色属肾,五脏又同外在组织相合,肝同筋相合,心同脉相合,肺同皮相合,脾同肉相合,肾同骨相合,所以各组织也分别同五色相联系。
任应秋:略谈色脉诊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本是综合应用,不可分割的,其重点则在望色和切脉。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 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参伍”,就是指望色与切脉的配合,把两者配合好才能进行较全面的诊察,《素问.五脏生成》说:“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这里尽管把望诊、闻诊、切诊都提到了,但最后的结论,还是在于“能合脉色”。
古人把色与脉的关系,看做是根与叶的关系,根生则叶茂,根死则叶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 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结合临床来看,肝病, 色青,脉弦,本病本色本脉这是病、色、脉相应的,也就是一致的;肝病色青, 脉来浮大,燥热灼肝,便是反得其相胜之脉;肝病色青,脉来沉小而滑,则为相生之脉。其他各脏的病、色、脉,准此类推,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尤其是《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倶不夺者,新病也”。病变轻浅,脉有反映,而色少反映;病变深重,脉色均有反映。这在临床上是习见不鲜的。是以《素问.移精变气论》说:“理色脉而通神明,……治之要极,无失色脉。”如此强调,或者有一些夸大,但其中肯定是有不少宝贵的经验存在。
因此,在《灵枢》《素问》中记载望色与切脉的内容之所以那样的丰富,而长时期来广大群众把诊病叫做“看病”、“瞧病”、 “看脉”,都可以理解了。看瞧,即是望色;脉,自然就是切脉。兹就望色和切脉两个问题,分别谈一点个人的点滴体会。
(—)色诊
望色列于四诊之首,《难经 六十一难》以神、圣、工、巧分四诊,竟推崇望色为最高明的诊法“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并为之解释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据五色以观察病变,《灵枢.五色》总结的经验是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素问举痛论、 皮部论》均以黄赤为热),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蟲,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它总结了三点:
①五色各主不同病变的性质。
②望色应观察其浮、沉、泽、 夭、搏、散、新、故的变化。
③五色分主五脏。
这些在临床上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历史上记载有几个较生动的望色诊病的故事,用色诊的理论来衡量它,都比较可信。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究竟如何望出桓侯的病色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终于不治,不得而知。但《灵枢.卫气失常》确有类似的望色方法的记载:何以知皮肉、气血、 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肤;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脉;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
扁鹊分析齐桓侯病变的理论,与《素问缪刺论》所说,亦甚符合。《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 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至扁鹊的论治,亦与《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载如出一辙。其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准是以观,扁鹊的望色、辨证、论治,均为逐渐总结的经验,并非神秘不可知者。《扁鹊仓公列传》又云
“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臣意见之食闺门外, 望其色有病气。臣意即告宦者平。平好为脉,学臣意所,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伤脾气,当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饮,法至夏泄血死。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曰:卿何以知之?曰:君朝时人宫,君之舍人奴尽食闺门外,平与仓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相即召舍人奴而谓之曰:公奴有病不?舍人曰:奴无病,身无痛者。至春果病,至四 月,泄血死,所以知奴病者,脾气周乘五脏,伤部而交,故伤脾之色也,圣之杀然黄,察之如死青之兹,所以至春死病者,胃气黄,黄者土气也,土不胜木,故至春死。”临床所见,凡脾胃衰极,久病血败,面色多见黄而青黑,为脾伤湿盛,侵入血中所致。往往以黄色之深浅辨血之厚薄;黄色之明暗辨血之死活。所谓“杀然黄”,即黄兼青黑之色。杀,音同帅,衰败之会。《素问.五脏生成》说: “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考《尔雅.释器》:“蓐谓之兹。”草兹, 即草席,以“草兹”形容青色,即青而带枯,死草之色。所谓“死青之兹”,正是这样的含义。《千金翼方》亦说:“病人色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兹者死。”看来这一经验曾长期得到实践检验的证明。
《扁鹊仓公列传》还记载:“臣意望见王后弟宋建,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腰肋痛不可俯仰,又不得小溲。不亟治,病即人濡肾。……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见其色,太阳色干,肾部上及界腰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发也。”太阳,指面部的膀胱部位,在鼻准下“人中”两旁,《灵枢.五色》所说的“面王(鼻准)以下者,膀胱子处也。”肾部在膀胱部的下方,即两口角和下唇下方。《五色》说挟大肠者,肾也大肠位于人中故云。膀胱与肾部之色均巳干枯,其为气虚津涸可知。肾气虚则腰痛,膀胱津涸则不得小溲,皆为病变之所常见者也。晋皇甫溢《针灸甲乙经.序》记载:“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 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 ’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无病而死,或病愈而卒死,在望色方面亦有征候。《灵枢.五色》说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据此,则王仲宣之死,当亦“赤色出两颧”,“黑色出于庭”之类。至于眉毛脱落,不属于大风,即属于胆绝。《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王叔和《脉经》亦说胆绝,眉为之倾。”则仲景预言王仲宣眉落而死, 亦不能认为全属虚妄。身内脏腑气血的变化正常与否,都会反映到体表的神、 色、形、态各个方面。因此,通过对体表的神、色、形、态的观察,就可以了解到身内脏腑气血的生理和病变。
《素问 五脏生成》和《脉要精微论》中所论五色的常变生死,最有临床意义,足供参考。《五脏生成》说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烚者死,赤如虾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 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大凡望五色总以明亮润泽为准。明亮属阳,多为气充的表现;润泽属阴,多为血足的表现。故凡气血两伤者,无论其为何色,均必因之而沉滞晦浊。所谓草兹、枳实、饴、虾血,枯骨,无非就是沉滞晦浊的形容。如果气血充沛,无论其为何色,势必明亮润泽。所谓翠羽、鸡冠、蟹腹、豕羔、鸟羽,无非就是明亮润泽的象征。即便是明亮润泽的五色中任何一色出现,假使暴露得非常突出,仍属于一脏独亢的病变,不能算是正常。
正常的五色,应该是待其王时而始荣于外。其荣于外,亦是禀胃气而隐隐出现于皮毛之间,故云“如缟裹”。所谓如缟裹,就是朦陇光泽,虽有形影,究不灿然。这才是气血无伤,阴阳和调,五脏之气无偏胜的常色。若五脏衰败的病色,不见其朦胧,徒见其暴露;不见其明 亮,徒见其沉浊,不见其润泽,徒见其枯槁。所谓如赭如盐如蓝、如黄土、如地苍,无非就是属于沉浊枯槁的夭色而已,也就是属于脏腑、气血、阴阳衰败的死色。
望色既是集中在面部,所以《灵枢_五色》记载有面部主脏腑肢节的详细部位,同时《素问.刺热论》还略有补充。但是,面部为什么能成为全身脏腑气血病变的反映点,目前还缺乏说明它的资料,兹据《灵枢》、《素问》中有关行于面部的经脉、络脉、经筋气化等的记载,各以部从类列如下:
1.头部(包括额、颅、项)
(1) 五脏
1) 心、肾、肺、脾之络,均会于耳中,上络左角。
2) 肾筋结于枕骨。
3) 肝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2) 六腑
1) 胃脉会于耳中,上绳左角。胃脉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烦。胃正脉上 额颊。胃别脉上络头项。
2) 大肠筋上左角络头。
3) 膀胱脉上额交巅。上下项。膀胱筋上头。
4) 胆脉上抵头角。胆筋上额角交巅上,左络于右。
5) 三焦脉过客主人前。三焦正脉别于巅。三焦经上乘额,结于角。
(3)奇经
1) 督脉上额交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
2) 营气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其支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人低,是督 脉也。
2.面部(包括颧、顿、颊、颐、颌、曲颊、牙车)
(1) 五脏
1) 心其华在面。心正脉出于面。
2) 肝脉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2) 六腑
1) 胃阳明脉荣于面。胃正脉上额颊。胃筋合于颃。胃筋支者从颊结于 耳前。胃脉循颐后下廉,下大迎、循颊车。
2) 胆正脉散于面。胆脉抵顿下。胆筋结于颃。胆脉下颊车。胆筋下走颂。
3) 膀胱筋上颜。膀胱脉入颃,偏上齿。膀胱筋结于颀。
4) 大肠脉入硕,偏下齿。大肠筋结于颀。大肠脉贯颊。大肠筋上颊,其 支者下右颌。大肠别脉上曲颊。
5) 小肠脉上顿,斜络于颧。小肠脉上颊,其支者别颊。小肠筋下结 于颔。
6) 三焦脉出颇。三焦脉下颊又交颊。三焦脉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 支者上牙车。
(3) 奇经:附营气
1) 任脉循面。任脉上颐。
2) 跻脉入颀。
3) 营气出颐。
3. 目部(包括目系、内眦、锐眦、上胞、下胞)
(1) 五脏
1) 心别脉属目系。心正脉合目内舭。
2) 肝脉连目系。
(2) 六腑
1) 膀胱脉正属目本,名曰眼系。膀胱脉起目锐眦。太阳结于命门,命门 者目也。膀胱经为目上纲。
2) 胃正脉系目系。胃脉上至目内眦。胃筋为目上纲。胃小肠筋急,口 目为辟,眦急不能卒视。
3) 胆正脉系目系。胆脉起目锐眦,至锐眦内,其支者别锐。胆筋结于目 眦,为外维。
4) 小肠脉过目锐眦,至目内眦。小肠筋属目外眦。
5) 三焦脉至目锐眦。三焦筋属目外眦。
(3) 奇经:附营卫
1) 任脉人目系两目之下中央。
2) 督脉别络起目内眦。
3) 阴娇之脉合太阳阳鞒而上行,至目内眦,故目内眦痛,取之阴鞒。
4) 营气注目内眦。
5) 卫气平旦出于目,目者宗脉所聚也。
4. 耳部(包括耳前后、耳上下角、耳中)
(1) 五脏
1) 心、肝、脾、肺之络,皆会于耳中。
2) 心包络正脉出耳后。
(2) 六腑
1) 胃脉上耳前。阳明脉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胃络会于耳中。胄 筋结于耳前。胃中空,则宗脉虚,故耳鸣。
2) 大肠别脉其支者人耳中,合于宗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3) 小肠脉人耳中。小肠筋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
4) 膀胱脉支者从巅至耳上角。膀胱筋结于完骨。
5) 三焦脉系耳后。上出耳上角,人耳中,出走耳前。三焦筋循耳前。
6) 胆脉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少阳结于窻笼,窻笼 者,耳中也。胆筋循耳后。
(3) 精液
1) 精脱者耳聋。
2) 液脱者耳数鸣。
5. 鼻部(包括鼻柱、鼻准、鼻孔)
六腑
1) 胃脉起于鼻之交颏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胃筋结于鼻。
2) 大肠脉挟鼻孔。
3) 小肠脉抵鼻。
4) 膀胱筋结于鼻。
6. 口部(包括人中、唇、承浆、上下齿、舌)
(1)五脏
1)脾气断,人中满。太阴结于太仓,故脾气绝,唇反。脾脉连舌本,散舌
下。脾正脉贯舌中。脾气绝,舌萎。
2) 肾气绝,齿长而垢,或齿光无垢。肾脉挟舌本。肾正脉系舌本。
3) 肝脉环唇内,故肝气绝,唇青。厥阴结于玉英。肝气绝,舌卷。
4) 心别脉系舌本。少阴结于廉泉。舌下少阴。
(2) 六腑
1) 大肠脉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大肠脉下人齿中。大肠别脉人颀, 偏下齿。大肠脉挟口。
2) 胃、小肠筋急,则口目为噼。
3) 胃脉挟口环唇。胃正脉出于口。胃筋挟口,寒则引颊移口,热则缓纵 不收。胃脉交承浆。胃脉入上齿中。
4) 三焦络有邪,口干。三焦筋系舌本。三焦络有邪,舌卷。
5) 膀胱别脉人颀,偏上齿。膀胱脉挟舌本。膀胱筋支者入结舌本。
(3) 奇经:任脉环唇。
7.咽喉
(1) 五脏:
1) 脾脉挟咽。脾正脉结咽。
2) 肺正脉循喉咙。
3) 心正脉走喉咙。
4) 包络正脉循喉咙。
5) 肝脉循喉咙之后,上人颃颡。
6) 肾脉循喉咙。肾络有邪,咽痛不可纳食。
(2) 六腑
1) 胃脉循喉咙。胃别脉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胃正脉上循咽。
2) 大肠正脉循喉咙。
3) 小肠脉循咽。
4) 三焦络有邪,喉痹。
5) 膀胱脉循咽喉。
6) 胆正脉挟咽。
(3) 奇经:附营气
1) 任脉至咽喉。
2) 营气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后,究于畜门。
从以上材料初步的分类来看,五脏、六腑、气血、精液等都通过经脉、络脉、 经筋、气化的作用,分布于头面各个部位,是相当复杂的,说明望头面气色来分 析内在的病理变化,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很有加以研究提髙的必要。现在临床 上一般常用的望色部位,比较粗略,如:额心、鼻脾、颐肾、左颠肝、右颊肺、又面色皆属于心,两目四维皆属于肝,两颊皆属于肺,唇四白皆属于脾,两颧两耳轮 皆属于肾,颊车皆属大肠,舌下两窍皆属胆,又属肾。目分五脏者,以目虽主肝 而出于脑,脑受五脏之精也;舌分五脏者,舌虽主心而本于胃,胃为脏腑之海 也。凡此高下左右,旁见侧出,统为脏腑气化之所流注,而反映于面部者,但亦大多与经脉、络脉、经筋之走注有关,而不容忽视也。
望诊在西医学上也有明确的例子可以证明:比如心脏瓣膜疾病(如二尖瓣、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会在两颧部出现潮红;肾病晚期会出现脸色黑黯无光泽;黄疸性肝炎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贫血或是大出血的病人往往面色苍白;小孩有蛔虫会在眼白或指甲上出现黄白色斑点;等等。这些实例明确地告诉我们,人体特定部位的颜色变化和相应的疾病之间是有密切关係的。
唐云:察颜观色话望诊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五脏六腑所蕴藏的精气都会聚于眼睛,这些精气是人体视觉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可以说眼睛就是五脏六腑精气会聚而形成的。其中骨(肾)中的精气会聚形成瞳孔,筋(肝)中的精气会聚形成黑睛,血(心)中的精气会聚形成血络,气(肺)中的精气会聚形成白睛,肌肉(脾)中的精气会聚形成眼睑。眼睛是五脏六腑精气聚集的地方,通过对眼睛的观察,自然就可以了解到整个人体的「神」的状态。比如说,目光有神、精彩内敛、顾盼灵活、开合自如,则表现神气充足,脏腑功能旺盛。如果目光呆滞、双目无神、转动不灵、眼睑不能自主开合,甚至瞳孔散大,则表明神气衰败,脏腑功能衰竭。
此外,眼睛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五脏的精气会聚而成,对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进行观察,就可以了解五脏的运转情况,这就是中医在目部望诊中创造出来的「五轮学说」。所以,眼睛虽小,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却非常丰富,是了解神及五脏六腑功能情况的重要器官。
神是人体的整体情况的一种外在表现,除此之外,可以被我们观察到的外在征象还有人体的形态和色泽。
形态,指的是人的身形和体态。身形,也可以叫作形体,这是人在静止状态下的空间轮廓,比如说高矮、胖瘦、强弱等。形体和人体的肌肉、骨骼的强壮程度有关,而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往往受到生长激素、性激素等内分泌激素水准高低的影响。内分泌激素水半的高低,又受到人体内元阴、元阳、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充盈程度所控制,所以,通过对人的形体的观察,可以了解身体内各种基本物质的充盈程度。如身形低矮或有佝偻病,可以判断是体内元阴、元阳不足,骨骼生长发育不良;如形体肥胖,可以判断体内脾所藏的气不足,水湿运化障碍积聚而成为痰浊,从而引起肥胖;如形体瘦弱,则可以推断体内气、血、津液等物质过度消耗,不能充实形体,从而导致消瘦。
体态则主要是人体活动时的各种姿势和动态,它反映了人体神经系统(如大脑、嵴髓、外周神经等)对运动系统(肌肉、韧带、骨骼等)的支配、控制情况。健康的人体应该是体态自如,能随自己的意愿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当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的支配、控制发生障碍时,就会导致各种体态的异常,出现某些活动障碍、活动丧失或者不自主的活动,这时,通过对这些体态的特性的观察,就能够判断分析体内神经系统功能的状态。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主要有减弱(丧失)和亢进两种类型。神经系统功能减弱(丧失)会导致其支配的肌肉兴奋性降低,出现肌肉萎缩、肢体瘫痪、口角歪斜等体态;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则会导致其支配的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肌肉跳动、手足震颤、关节拘挛、角弓反张、目睛上吊、四肢抽搐等体态。此外,有些特殊的疾病会导致一些有特徵的体态,了解这些体态也能帮助诊断疾病。比如心绞痛患者常会以手护心,不敢行动;腰腿疾病患者常用手护腰、嵴柱侧弯以减轻疼痛;畏缩多衣往往是畏寒患者的表现;常欲揭衣被,则是热证患者;等等。通过望诊,对这些特殊的体态进行观察,对了解疾病的部位和性质都有很大的帮助。
疾病除了会导致人体形态的改变,还会导致人体体表色泽的变化。不同性质的疾病以及不同脏腑的疾病,都会在人体体表产生不同的色泽变化,因此望色成为望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色泽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颜色,二是光泽。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变化,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疾病部位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