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天命观

天下读经

「回归心灵家园  走向清明人生 」

国学经典 | 儿童读经| 教育理念| 家长园地

今天我们来谈谈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知天命是儒家思想的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天命就是自觉有一种使命感,“知天命”,即领悟自己负有使命,必须设法去完成。这种使命的来源是天,所以称为天命。孔子的天命观包括不断修身以达到至善和使天下回归正道等,他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生追求真理,弘扬道德,这种敢于担当大任的精神鼓舞着后人。

志于学或志于道

古人说:“心之所之谓之志”,“志”这里指的是一种“志向”、一种“追求”、一种“意志”、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孔子所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学是指学道,所要学习的就是要达到上达,达到通天的道理,学习天地大道的法则,使自己所做所为如何能够合乎大道。

古代的道德准则和伦理纲常是要被接受而不是可以讨论的对象,是信仰而不是研究的对象,学习所要做的不是探究知识本身,而是如何将圣贤之道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因此孔子强调重视修身,从“毋自欺”到“慎其独”;从“切磋琢磨”到“有斐君子”;从“自明”到“日新”,这些无不在揭示道德不断升华的境界。他在《论语?宪问》中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认为君子做事情的目的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道,“志学”和求道的目的是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心向善,是为了负载经世济民之大任。

立身于世

在战乱纷争的春秋年代,礼崩乐坏,孔子问《礼》于老子,欲行“仁”、“礼”于世。他说:“三十而立”。这个阶段他创建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救世解惑释疑,重视道德教化,开始办学传授学生。倡导用礼来约束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信,非礼勿动”,不违背道德伦理。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颜回问“仁”的涵义,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路问政,孔子说:“先之,劳之。”“先之”的意思是要以身作则,事事做在前边;“劳之”即要不知疲倦的为民辛劳。孔子推崇先古圣王所行之王道,即“内圣外王”之道,如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实行过的道:为政者与天地同心,有“天”、“地”、“日月”对世间万物的“无私”气度和胸怀,并以无私之心关爱天下众民。

明智不惑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些人偏离了正道,生活在乱世和逆境中的人,更多的是怨声载道,哪肯近道?如何引发每个人心中原有的道德力量,并非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关系到每个个体生命的自觉。如何自觉?需要担当大任,担当起维护道义的使命和责任,以正心诚意,直面生命的本真,导人以正。孔子认为君子必具生命的担当,他说:“四十而不惑”,这个阶段他力图恢复周礼,欲兴圣王之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道心坚定,不计个人得失,置个人贫富、穷达于不顾,说:“贫而安”;“富而知礼”;“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知顺天命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明确了在宇宙决定论的价值观念中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即认识到“命由天作”的必然性,与“福自己求”的可能性,而对人生采取“择善固执”、“依乎中庸”的态度,安于义命。他说君子“畏天命”,故“居易以俟命”,反之,“小人不知而不畏”,故“行险以侥幸”,知命者不立于墙岩之下。君子尊重客观规律,明辨是非,对未来发展有理性的判断和预测,可以唤醒他人从善以避免灾难的发生。于是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而弘道。

孔子在五十一岁至六十八岁的十八年间,或在鲁国为官,由中都宰、司空至大司寇摄相事;或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楚、叶之间,历尽艰辛,但他始终坚持“寓意于行”,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善化他人的机缘。在匡地被匡人围攻时,他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宋国被司马桓魋威胁时,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针对当时的“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看法,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奉行天命的坚定信念。

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返回鲁国时,已经六十八岁了,又致力于整理诗书礼乐和教育。他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一切行为已无太过不及之偏弊,达到了中庸的“至德”,能够从心所欲,又自然而然的不越“仁礼”、天命。他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删诗、序书、订礼、正乐、赞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明确教育的作用是教人“知天命”,并达到顺应天命,他一生都是在孜孜不倦的教人,门下如颜回之好学、闵子骞之廉洁、曾子之弘道……。

孔子将维护和传播道义作为其一生永恒的志向与追求,要完成上天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一切挫折和困苦,始终刚毅沉着而屹立鲜明,为后世作出了楷模。



(0)

相关推荐

  • 儒家:成圣,人格、君子

    儒家:成圣,人格、君子

  •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2课时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 ...

  • 圣人无过论​

    壹 东海曾阐述圣贤无过论.严格地说,是圣人无过.分而言之,圣人无误,圣行无失,圣德无漏,圣境无限,圣学圆满.   贤与圣有所不同.贤人到了知天命的境界,亦可谓无过,但言论行为不如圣人圆满恰当.例如,子 ...

  • 论语连载(294)《颜渊篇》第1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qu ...

  • 阴阳神气的天命观?

    2.2.1把握现在天命在我之四大生活层次?物质层次 2.2.2把握现在天命在我之四大生活层次?情感层次 2.2.3把握现在 天命在我之四大生活层次?精神层次 2.2.4把握现在天命在我之四大生活层次? ...

  •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书立意在于叙史存义,但在情节铺排中,却搀杂着许多有关天命星象.卦兆灾异等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而且 ...

  • 《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 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 ...

  • 天命为何物?它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天命、手中的天命——观影之感

    引子 <悟空传>很多年前看过,那是读大学的时候,现在只朦胧地记着里的孙悟空是一位不甘臣服天庭.不甘向命运低头之人,哪怕为此付出生命亦在所不惜.听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还挺期待. 述与评 ...

  • 清华简《心是谓中》初探|先秦人的天命观与身心关系

    ⊙看看我们先秦的心学吧,或许有意想不到的地方. 心,中.处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肢四者为相,心是谓中. 这样的一种中的理解,很有意思,不大像是我们过往理解的那种中心,倒像是中轴线.那地球来说,这个 ...

  • 任继愈谈孔子的天命鬼神思想

    孔子相信天命,认为天是万物的最高的主宰.所以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将天命.大人.圣人说成三位一体,作为 ...

  • 论语漫言‖015. 孔子的饮食观(上)

    论语漫言|015. 孔子的饮食观(上)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我们看看孔老夫子对待饮食的态度.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 ...

  • 论语漫言‖016. 孔子的饮食观(下)

    论语漫言|016. 孔子的饮食观(下)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食",这里念[sì],指主食. 现代人一说健康饮食,就是多吃水果蔬菜.其实这放在几十年前,还很不现实.古人讲究一定要 ...

  • 薛永武:国学智慧——孔子的贫富观、举一反三与知人之难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目前的贫富分化已经非常严重,导致贫富悬殊的原因既有政策方面的,也与个人把握市场能力的高低有关.但无论什么原因,贫富悬殊已经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