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有奖征文】那年中秋节,我一个人度过/赵振超

生命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瞬间和镜头,挥之不去,且随着岁月的流失,历久弥新。

有一轮明月,铭刻在心间,虽然二十多个春华秋实已过,它依然光洁圆润,心影相随,无法淡忘,那是1992年,我上师范在学校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

记得那年的九月一号,家人送我第一次来到平顶山这座大城市,带着无限的憧憬和兴奋来到师范学校,父亲带着我交了学费报了到,找到自己所在的班级和寝室楼的宿舍,又在学校门口的学生商店里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而我一直处在亢奋的情绪中。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让有些内向的不曾走出家门的我多少有些不适应。想家时,数着中秋节到来的日子,一个月的军训中早上晨跑,午间打篮球,晚上在教室里练毛笔字。

师范学校没有了中学的压抑和沉静,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快乐的元素,尤其是音乐班的学生,每天吃过晚饭,都有人在琴房吊嗓子,还有连绵不断的练琴。偶尔在宿舍也能听到他们美声唱腔。周末的晚上,学生会的大哥们还会在教学楼前摆个电视机,没有回家的同学们搬个凳子坐在一起收看新闻联播,练习普通话,但乡音难改,不过后来在语音老师的纠正,大家都进步很大。

当八月的桂花淡淡飘香的时候,已经能闻到月饼的香味了,离中秋越来越近,同学们的心思就已按捺不住,争相商量着回家过节,而我还没有回家的打算,因为父母已经为我的学费承担了很多债务,来回的路费还有家人的惦记都让回家的念头动摇,父亲在外面打工,母亲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弟弟还要打理田地,所以当同学们讨论时,我总是沉默,虽然我也特别想回那个温暖的家。

在期盼中,中秋节很快到来了,同学们欢快了到校门口拥抱接自己回家的亲人,或者结伴到中兴路南头的车站买车票,往日喧闹的校园顿时恢复了平静。晚上,我一个人有些失落地一步步走回宿舍,宿舍只有我一个人,关了灯,倚在窗边,遥望窗外盈盈的满月,思念就像月的光芒,弥漫了天地。想家,想念家人,也许,此时母亲在老家一定也在看着月亮,思念着我,还有姐姐和弟弟,第一次在离家这么远的地方过中秋节,心里无限失落和孤独。

索性拿一本小说,来到学校刚刚建成的足球场上,想不到看台上已经聚了好几个没有回家的同学了,他们围在一起,中间放了好多诸如啤酒、小菜之类的东西,可能是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刚来的新生,可能有着一样的心境,我被一个热心的男孩子邀请到他们中间,他站起来说:“同学们都高兴起来,今天我们虽然没有回家过中秋,可是在这里我们依然团圆,为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在这里团圆而干杯。”一起分享着中秋月饼,我忽然觉得格外香甜。

此时夜空中的月亮,恰似别在故乡肩上的一枚徽章,清澈如水、洁白如玉的月色,总让人浮想联翩。凝望着月亮,我们心底深处最柔软的点点滴滴的乡思乡愁,像一缕缕蔓妙的青藤,摇曳生姿,缠缠绕绕,绵延不绝。

仿佛看见夜色我家的小院,忙碌的母亲那瘦弱又矮小的身影,我的内心充满了惦记和酸涩。

每天放学回家,走进大门,我总能看到母亲勤劳的身影,除了繁忙的家务活,母亲还喂养着不少家畜,我们姐弟几个饮食起居都需要母亲照顾。那情那景,使我仿佛正通过一个时光隧道,来到我曾经生活过的熟悉、温情的家,又回到情趣盎然的童年时光。

母亲的话语不多,总是叮嘱我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有出息的人。”那句话,我没一直铭记,一直到现在。

望着那圆如银盘的明月,无云、无风、又无声,只有三两颗星还在天空中停留,那些小的星星早羞得无影无踪了。在这美好的月夜,我又想起了父亲和庄稼地,父亲一辈子不曾离开过庄稼地,父亲的脊梁就是庄稼地的田沟垄背。

父亲把全部的心思扑在庄稼地上,每当农忙时,父亲很高兴我帮他牵牛,无论是犁地碾场,拉麦子掰玉米,偶尔去镇上买烟叶或交公粮后,父亲总会给我买些糖果盒零食作为犒劳,那已经是我童年中极其高兴的事了。

由于父亲干活儿细致认真,除了打些零工补贴家用,家里的重活全靠父亲张罗。种玉米、种麦子、锄草、间苗、挖地、打畦,可以说,父亲对地倾注了全部的情感和心血。由于精雕细镂,我家地里的庄稼总是浓黑墨绿,茎秆粗壮,秋天的玉米敦厚而实在,火红的高粱骄傲地立于丰盈的田野中。不少人路过我们家的自留地总要夸上几句,母亲也会在别人面前很光荣夸奖父亲。

我们家的土地十几亩,每天从早到晚,来来往往,耕完这块耕那块,收了南地收北地,庄稼种了一年又一年,父亲从朝气勃勃的青年小伙被地里的两点一线间拉扯成了白发老人。父亲与土地的距离已经无法用尺子丈量,对于每一寸土地熟悉,父亲胜于熟悉自己的身体。

父亲一生没有离开自己的土地,虽然现在已经干不动农活了,但对农村的生活,对我们曾经种过的庄稼地依然特别的留恋,每每讲起来,父亲还是那样滔滔不绝,有条有理,如数家珍。

家庭的贫困注定了生活的艰辛,但这些事情无疑对我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从村上的小学到镇上的中学到县城的学校,我的经历是苦涩的,也是幸福的。我体验了人生旅途中许多次重要的转折,从农村校园走城市,从父母养活自己走向自己学会努力。一路走过来,也算是漫漫人生的一站,从当初懵懂无知的少年走到历经风霜的青年,艰辛的求学经历铸就了不服输的性格,特别是我今天能上师范学校,有了生活保障,提前有了就业岗位,更加是我感到欣慰。每当回忆起这些,我都会告诫自己,对知识的追求永远不能停止,只有付出更多汗水,才能更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仰望星空,目光穿越茫茫夜色,我仿佛又一次看到家乡大片大片的庄稼地,听到玉米叶子“哗啦哗啦”地响动,就仿佛看到父亲的身影,就仿佛听到母亲在月光下给我缝补衣服的场景,还有和姐姐弟弟在院子里追逐嬉闹的幸福一刻。

中秋就是家的味道,团圆的味道,我想这便是一种亲情的力量。

那年中秋节,我一个人度过,那晚的月亮最美最大,那年中秋节,我明白了中秋节更多的含义。

作 者 简 介

赵振超,男,平顶山市骨干教师,供职于平顶山市宝丰县城关镇中心学校,热爱文学,喜欢写作。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行参菩提·“那年中秋”散文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那年中秋”散文有奖征文启事

【“那年中秋”有奖征文】父心难忘/方长荣

【“那年中秋”有奖征文】一块儿模糊的月饼/郭俊玲

【“那年中秋”有奖征文】中秋情结/肖水泉

【“那年中秋”有奖征文】那年,中秋节的橘子/侯龙柱

【“那年中秋”有奖征文】中秋佳节话中秋/张俊清

【“那年中秋”有奖征文】今夜明月照何人/龚远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