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生活中,持“家谱无用论”的人不在少数。之所以有这种认识,是因为有无家谱,他们都一样生活,没有谁因为无家谱而少吃一顿饭,少睡一夜觉;也没见谁因为无家谱而不能评级加薪,或因无家谱而影响晋职升迁。

早在1930年代,丰子恺先生就写过一篇文章《人生三层楼》。大意是:世俗的人住在一楼,满足生活的温饱,终日劳苦,忙忙碌碌,一生围着锅台转,未曾领略高处的风景;手脚好,有追求的人,往往会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建树,取得一定的成就:仕途显达,官运亨通;良田千顷,家道殷实;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学有所成,著作等身;艺海拾贝,蔚为可观……是为人生二层楼;还有一些人仍然富有精力和时间,绝不满足于对学业、事业、艺术的追求,还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于是他们抬抬腿,动动脚来到人生三层楼,尽情享受丰富完美的精神食粮——宗教文化的熏陶,时时拷问灵界的奥秘,得着丰富的供应,徜徉于智慧的海洋,有非经历者难以言传之玄妙。

其实,家谱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三层楼,是我们对根的膜拜和敬仰,是对先祖的尊崇,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感恩。

对家族文化、祖先认识的缺乏,即使你生活得再富裕,家庭成员再充实,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是残缺不齐的文化贫困儿。没有对祖先的敬仰、亲族的情谊,忧不吊,喜不庆,泯然无知若蒙昧人。若干年后与草木而同朽,没有任何痕迹,甚至连一枚贝壳都不如。贝壳里曾经住过的软体动物,它耗尽一生的精力和时间刻意营建这么一个别致的处所:纹理是那样弯曲清晰和美,结构如此坚固精巧灵动。它的生前遇有哪些酸甜苦辣,遇有哪些坎坷挫折,遇有哪些荣耀屈辱,我们一概不知,然而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枚别致的贝壳。我们感叹生命奇妙的同时,难道不应该躬身反省一下自己吗?我们应该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是稀里糊涂,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过一天了一日,还是有所追求?东汉张衡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倘若我们错过这一时段,以后岁月久荒,进入耄耋之年,到那时,恐怕再想修家谱,也只能是“热心有馀,才力不具”了吧!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活过,总该留下点什么,所谓“前世不修谱,后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子孙不知古”。修好家谱是对先祖的缅怀和延续,也是对后人的馈赠和慰勉。有一天,后人读着我们的家谱,从中看出我们对家谱文化所作的贡献,说不定对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一个大大的促进呢。

时时翻阅家谱,历代先人名讳,赫然列在目前。他们的生、卒、配、葬、子嗣、业绩也都跃然纸上,缅想他们的人生可以略知他们的为人,结合时代的背景,课教子孙,耕读两行,勤勤勉勉,继继绳绳,无非是要活得有尊严,让子孙有出息。那一颗颗跳跃的赤心,透过深邃而遥远的历史,我们仍能感受到那滚热的温度。不冀荒田生珠宝,但求四时有馀粮。非常朴实的生理需求贯穿人生的始终。倘若在学业上有所精进的话,更是严格要求,跟上级不争峰,与同级不争宠,对下级不争利。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为人的简单哲学。好好多读家谱,增进族间的亲谊,懂得尊崇先人的美德,发扬光大岂可曰小补哉?实乃构建和谐社会所必备的要素!

每一部家谱都真实地记录着该族人自始迁祖以下历代名讳,从他们子嗣承继情况可以看出他们人丁是否兴旺,从生卒年上可以算出一个家族的平均寿命以及立子年龄,即代龄;根据他们的配氏情况可以看出他们的世代老表;根据他们的生员资格知道他们各自受教育的情况,一部完备的家谱也是一部家族发展史、生命史、生育史、婚姻史、教育史。业馀时间,很多人会选择打牌、下棋、逛街、钓鱼等诸多休闲来充实丰富日常生活,而我则完全沉静在家谱的金碧湖畔,垂钓着家谱中的蛟龙锦鲤,品味着家谱给我带来的诸多精神盛宴。无论如何简略,抑或至繁都饶有兴致,百看不厌,甘之如饴。细品而味生,慢赏而情笃。研读家谱几乎充斥着我的整个业馀生活:怡然而忘了奥运时事,在我狭隘的天地里,家谱超越了一切。当他人发呆、无聊、苦闷、迷惘、空虚,我却在家谱中发现别有春秋,自得其乐,乐此不疲,乐在其中。这个世界倘若有一样东西能让我兴奋一生、舒意一生、快乐一生,那必是家谱无疑。

有人说,那干脆去美国犹他州图书馆,那里有18000种汉字家谱,或者上海图书馆,那里也有12000种各种姓氏的家谱,岂不是让你穷尽几生几世也看不完?我却唯独钟情我们的地方家谱,钟情于去向我们地方人借阅家谱,同时去认识一个个该氏族家谱的保管人,听听他们亲口告诉我他们的家族故事,再结合家谱来阅读会更加深刻、充实!每一位家谱保管人对家谱的认识都不尽相同,有珍爱如生命,有视为祖传文物,也有看作一般的图书。

家谱,不应仅仅是一种纸上的文化,它应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家谱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又是穿越时空的平民记忆。

“树高千丈,必有其根。水流千遭,必有其源”。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本家谱,成为当代人们与祖辈们最近距离的接触。但现如今,真正翻阅过自己家谱的人也已经越来越少,不过,也有一些人把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用于家谱研究,寻访到一本家谱,犹如收获一件宝贝,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完全是痴了。淮阴区的王守林就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王守林,1970年生,中学高级教师,供职于淮海中学。

(0)

相关推荐